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1 . 1947年5月山西阳泉解放,中国共产党在此建立起第一个城市政权,阳泉市委市政府在重建城市秩序、保障人民生活需求、恢复和发展工商业等方面巩固这一成果,引起中共中央的高度关注。这一事件(     
A.得益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指导
B.为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奠定基础
C.旨在提高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D.是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的重要成果
2024-05-3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宿迁市高三下学期考前信息卷历史试题
2 . 下图是创作于1940年的木刻画《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三三制原则在全国广泛落实
B.中共致力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苏维埃政权得到民众的拥护
D.人民代表大会制在根据地正式确立
2024-04-2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1932年初,蔡畅被党组织调任江西省委妇女部长兼组织部长。当时,江西农村有一种迷信说法:“妇女犁田耙地,要遭雷公打的”。蔡畅于是亲自示范,带动妇女犁田耙地,打破迷信,各县迅速组织起妇女耕田队、劳动互助组、犁田合作社等生产组织。此类行动(     
A.增强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力量B.使妇女彻底摆脱了封建束缚
C.奠定了持久抗战的物质基础D.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2024-04-2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曾一度进行“改制”,将工农民主制(苏维埃制度)改为普选的民主制(不分阶级的民主制)这一改变反映了(     
A.国民民主意识的普遍增强B.国共两党矛盾已经消除
C.党的策略路线的重大转变D.解放战争发展客观要求
2024-04-1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四月联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承明制,除将明代的南直隶、陕西和湖广各一分为二,其他12个省级政区幅员基本不动。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清代前中期,朝廷与省督抚的关系更加紧密,省制更为有机地融入国家对全国疆域的整合与地方社会的治理机制之中。清末,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压力下,清廷不得不整体上放松对各省督抚大员的控制,一些封疆大吏趁机掌握省级兵权和财权,呈现省区逐渐疏离中枢的趋势。随着近代边疆危机日益加深,形势逼迫清政府对省区进行划设、调整与整合,省制仍具有加强国家统一和国家领土安全的强大制度功能。

材料二 辛亥鼎易之后,各省实力派都督在清末离心潜伏的积累后乘机走上前台,分离态势日益明显。皖系、直系、奉系轮流坐庄,地方军间各霸一方,省区力量取得主导地位,央地关系倒挂。省制变革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仍未能得到解决,冯系、阎系、桂系等地方实力集团与蒋介石集团各为其利仍纷争不断,亦不得其解。大革命面临严峻危机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在重要省区先后设立省委,是对省制的创造性运用。抗日战争结束后,随着革命战争形势快速发展,东北、华北、中南等行政区先后在解放区建立起来,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解放战争时期的区划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地区执政时期的最高发展阶段,克服了近代省区位置失序的弊端,为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摘编自翁有为《近代中国之变轴:军阀话语建构、省制变革与国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省制建设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时期省制的演化历程。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省制变革的积极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革命情绪高涨和革命成果的积累,发动群众、公开割据、建立苏维埃政权成为新的目标。截至1929年底,在中央苏区建立各级政权500个,其中区级苏维埃政权50余个,乡级苏维埃政权400多个。不仅如此,相关基层政权的法律法规也建立完善,如《苏维埃临时组织法》《苏维埃政府组织法案》等。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之后,各地的城乡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治理体系雏形,从而改变了以往基层政权较为分散和无序的状态。这些基层政权承担的职能涵盖了生产发展、群众动员、政治宣传、社会协调等,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团结各个抗战力量,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对原有的基层政权进行改造。在各级政权中,中共党员占1/3,非党的左派人士占1/3,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1/3。毛泽东同志认为:“必须使党外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因为他们联系着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目的在于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1941年5月,明确以“三三制”作为政权建设基础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正式颁布。这次基层政权的变更,寓意着动员群体的扩大和动员制度的修缮,群体的多样化带来利益需求的多样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丹妮、黄颜飞《从动员到整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治理的演进路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央苏区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基层治理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的启示。
2024-03-14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晋察冀边区临时政府成立后,于1938年2月公布了调剂群众利益,改善人民生活的《减租减息条例》。3月,公布了《村镇公所组织法暨区长、村长、镇长、闾邻长选举法》,实行了普遍的民主选举,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这些举措旨在(     
A.完善苏维埃政权的治理B.调动民众边区建设热情
C.加强民主政权法制建设D.巩固扩大革命统一战线
2024-03-08更新 | 553次组卷 | 9卷引用: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在中央苏区,乡苏维埃成立了面向干部与群众的识字班、列宁小学、夜校等组织,本是文盲的乡苏维埃主席管松仁,不到一年就能看报、写工作汇报、辅导群众识字和学时事,被评为全县干部学习文化模范。乡苏维埃的扫盲运动(       
A.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B.提升了工农红军的战斗力
C.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D.配合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初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的发展,帝制的倾覆,共和制度的诞生,宪法的制定,国会的召开,选举的进行,政党政治的尝试,都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是一场民主宪政的真正试验。这场试验虽然结局不成功,但依旧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民国初期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之中,且中国的封建专制持续很长时间,这种背景下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甚至是“拿来主义”,使得受封建统治多年的民众缺乏心理准备,有些麻木不仁,国内的资产阶级力量也薄弱,不可能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彻底的决裂。辛亥革命的胜利具有特殊性,它不是具有共和理念的革命党人一方取得的彻底胜利,而是以暴力加谈判取得了成分复杂的胜利,由于各种目的而与清政府决绝的政治派别,拥兵武人挟革命大潮而来,为后面的政局动荡埋下了伏笔。

——摘编自刘英涛《民国初期政治制度分析》

材料二   1940年,毛泽东指出,抗日民主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抗日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根据地规定无论是抗日根据地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还是民族资产阶级、富农和一般地主,均可参加抗日政权。各地按照“三三制”的人员结构比例进行选举,“三三制”政权所体现的是以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为基础,成为抗日根据地具有自己独创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抗日民主政权的产生“经过人民选举”,年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和性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精神在各抗日根据地都得到了认真实行,并且制定了相应的选举制度。1944年美国观察团成员赴延安考察时也深刻感受到边区政治的特色,这里“人民积极向上,与重庆相比是另一个世界”

——摘编自谢双明《论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特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期政治变革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特色,并简析其影响。
10 . 1945年12月,中共中央确定了新的工作方针:在一切新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群众性的减租减息运动,工人酌量增加工资,使广大群众在此运动中翻过身来,并组织起来,成为解放区自觉的主人翁。该方针(     
A.改变了农村地区阶级关系B.推动了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
C.巩固了抗日战争胜利成果D.奠定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