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据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汉武帝诏文“兴孝举廉”,及有司奏议“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永建六年(公元131年)所立巴郡太守张纳碑文云:“举孝廉,郎中、谒者、将作大匠、丞相令、广陵太守。”上述材料可用于印证该时期(     
A.封建统治者对儒学的提倡B.官员考核的途径趋向多元化
C.人才选拔的范围不断拓展D.以打击豪强地主为政治重心
2024-05-30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2 . 东汉政府制定了“三互法”,明确规定地方官员必须回避本籍、不得在姻亲之家所在地任职,或两个地方的长官虽然没有姻亲关系,“不得交互为官”。这一规定(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改变了官员的选拔标准
C.避免了吏治腐败的发生D.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024-05-28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高三下学期省际名校联考三(押题卷)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3 . 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出现了一些通过经学入仕,累世公卿的家族。如弘农杨氏,自杨震以后四世皆为三公;汝南袁氏,自袁安以后,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这些人既是最大的地主,又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为士大夫的领袖。这些世家大族的出现(     
A.造就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B.营造了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的风气
C.导致了黄巾军大起义的爆发D.使东汉时期选官用人唯“族姓阀阅”
4 . 东汉前期.郡国向中央推举的人才,大多是称职的文吏,以致王充感叹“世俗常高文吏,贱下儒生”,“儒者寂于空室,文吏哗于朝堂”。这说明东汉前期(     
A.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察举制的标准发生异变
C.统治具有专家治国的特点D.中央集权有弱化的趋向
2024-02-1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东汉后期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德、才,尤其重德,且以“孝廉”之德为上,曹操时代,推行“唯才是举”政策,只求有“治军理民”之才能而不问德行。 这一转变(     
A.适应了动荡局势下曹魏的人才需求B.解决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弊端
C.使中国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完善D.完善了君主集权政治制度的构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对廉政教化十分重视,儒家倡导“为政以德,以廉为本”,法家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秦时规定“凡为吏之道,必清洁正直”。宋朝吕本中撰写《官箴》,强调为官之法唯有清、慎、勤。二十四史中的《良吏传》《循吏传》《良能传》记述了许多良吏。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们早就领悟到依靠法制遏制、处置腐败的重要性。如《大明律》规定,凡是发现官吏贪赃害民,百姓可以直接将其擒拿送至京师,若是有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这对官员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在防治腐败的制度中,最有意义的就是建立监察机构,西周时期就有御史执王宫例禁,纠察官吏风纪。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

——摘编自卢朝阳《中国古代的廉政建设》

材料二   中央苏区建立之后,个别干部受到官僚主义和剥削阶级思想影响,存在贪污浪费行为。1931年,共产国际致电中共,建议成立监察委员会,“同混入党内的贪污分子……作斗争”。中共中央遂在党内设立监察委员会,在政府层面设立工农检察部,同时在基层设工农通讯员及群众法庭,鼓励群众检举并揭发腐败现象。为防止贪污及挪用公款,中央苏区还制定了预决算制度、会计制度及审计制度。《红色中华》《红星》等党政报刊辟有专栏,专门报道腐败现象及不良行为。在中央苏区的廉政建设中,一批腐败分子受到严惩。各级党政干部以身作则,在工作中廉洁奉公,生活上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与拥护。到1932年年底,政府的行政经费和伙食费支出下降了三分之一左右,节余的资金全部用于支援前线战争。

——摘编自李悦《中央苏区时期廉政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智慧,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谈中国古代与中央苏区时期的廉政建设的历史启示。
7 . 两汉时期,郡守避籍制度使外籍郡守在所任职的郡中毫无社会根基,只得辟召本郡人士为属吏,由此出现了“三世二千石,穆郡户曹史”和颍川郡“世为乡里著姓”的韩棱担任郡功曹等普遍现象。这一现象说明(     
A.郡县属吏的晋升途径较为单一B.地方离心力容易导致军阀割据
C.豪族的势力逐渐渗透地方政权D.国家选拔人才更注重基层经验
2024-01-31更新 | 339次组卷 | 7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8 . 魏晋时期,封爵是获得政治权势的重要途径, “公侯之子孙”能轻易获得上品。从下表出仕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该时期(     
朝代父祖或本人有爵者 (出仕)父祖或本人无爵者(出仕)
西晋81 人183人
东晋130人108人
A.中正品评、评议权力削弱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C.地方豪强出仕途径被拓宽D.官员选拔封闭性加强
9 . 汉代察举请托舞弊严重,故在察举孝廉后增加考试;选举和考试,都实行分区定额,全国各地按照人口比例考选;郡县长官则避用本郡本县人。这些措施旨在(     
A.维护大一统的局面B.保障公平选拔官员
C.加强监察制度建设D.规范官员行政行为
2023-12-30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历史试题
10 . 《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当是之时,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公孙弘以汉相,布被,食不重味,为天下先。”下列对该记载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丞相等公卿大夫,多出身于“茂才”B.公孙弘入仕,得益于“特科”的制度
C.对于知识分子来说,“状”尤为重要D.中正选人的标准和结果,称为“上计”
2023-12-2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4届高三12月联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