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汉代选拔人才,以荐举制取代世袭制,以察举、征辟诠选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魏晋南北朝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把选才权收归朝廷,把人才分为九等,选才标准规范、缜密,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可知,汉到魏晋时期人才选拔的趋势是(        
A.更趋向于公平公正B.更趋向于选拔权的归属
C.更趋向于重视血统D.更趋向于才学和能力
2 . 秦统一后在地方兴郡县,郡守、县令需要定期上报赋税收益、户口统计、治安状况,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秦朝的这些措施(     
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权限B.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C.完善了地方的行政制度D.推进了社会风俗的整顿
3 . 曹魏颁行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这表明(     
A.人才选拔更加随意B.中央机构发生巨变
C.中央集权有所加强D.世家大族逐渐没落
2023-11-1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秦代选官主要实行军功入仕,军功以在前线杀敌数量来计算;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中央,被察举的人必须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这反映出秦汉之际(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入仕通道趋于多元
C.选官的客观性增强D.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2023-08-29更新 | 1271次组卷 | 55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理)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了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的加强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
C.台谏分置的弊端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
2023-08-18更新 | 290次组卷 | 35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B.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
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D.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2023-06-01更新 | 249次组卷 | 40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汉高祖十年,刘邦颁布《求贤诏》,运用国家的力量选拔治国的贤士智能,选拔的具体程序是由上而下,对入选者的品行、仪表、年龄等一律实行严格考察。汉文帝又增加了“上亲策之”这一程序。这一程序的设置(     
A.强化了国家对官吏选拔的掌控B.完善了察举制选拔的程序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使才学成为官员选拔的标准
8 . 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
2022-09-07更新 | 725次组卷 | 43卷引用:2016-2017学年河北省饶阳县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9 . 东晋时期,士族门阀与皇室“共天下”一以贯之;进入南朝以后,各政权纷纷采取了“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士执兵柄”等举措。推此可推知,南朝时(     
A.选官权被士族把持B.军功成为选官的依据
C.科举制已开始萌芽D.九品中正制受到冲击
10 . 如表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这表明汉代
时间事件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顺帝阳嘉元年(年)“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

A.通过考试选拔官吏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C.选才标准更加规范D.选官制度日趋公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