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汉高祖发布求贤诏,广招德行贤明之人;吕后聘请商山四皓前来辅佐太子等,此后,便不断有皇帝征召士人来做官,被授予很高的官职,朝廷还常征聘文人学者到京师来做博士,皇帝亲自征聘便成为最为尊荣的仕途之路。材料反映了(     
A.察举制在汉朝初期就已经出现了
B.打破了阶层限制,实现了平民阶级的晋升
C.打破了血缘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D.汉初的无为而治思想逐渐发展为主流思想
2 . 秦代选官主要实行军功入仕,军功以在前线杀敌数量来计算;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中央,被察举的人必须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这反映出秦汉之际(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入仕通道趋于多元
C.选官的客观性增强D.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2023-08-29更新 | 1271次组卷 | 55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与之相符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并分析其弊端。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并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2022-05-15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西汉刺史秩仅六百石,只相当于一个中下等县令的品秩,却“奉诏六条察州”,监察秩二千石的郡国守、相乃至诸侯王。有评论者认为,这样可以使得“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治之威重”。这体现出西汉刺史制度的显著特点是
A.内容丰富,体系完备B.以小监大,以卑督尊
C.地位独立,专权跋扈D.分工合作,职责明确
2021-11-23更新 | 1005次组卷 | 2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代时,某类官员的职责是“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下面为“六条”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A.土地兼并造成社会危机B.豪强地主势力出现恶性膨胀
C.朝廷重视对地方的控制D.政府加强对王国的行政管理
6 . 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朝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 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朝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 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2022-11-25更新 | 1232次组卷 | 73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试吏法是秦朝政府通过某种测试的办法,选用地方基层有一定声望和见识的人,作为当地基层官吏的一种选任制度。实施办法主要是根据各地舆论反映,对地方的闲散人才进行调查、了解后,召集有关人,由县以上官员对其目测(外貌)口试(问几个问题),然后选较优者充实到当地县以下机构或基层组织中,担任吏员或乡长、亭长。泗水亭长刘邦就是以此种途径入选的。《史记》中说,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摘编自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

材料二   察举制是汉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具体做法就是根据国家的不同需要,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察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期常举,一般每年一次,具体科目有孝廉、茂才(即秀才,东汉避光武帝讳改名)等;一类是不定期特举,具体科目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凡是地方推荐上来的人才,一般先在中央担任郎官,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其实际能力任命实职。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施试吏法的原因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试吏法相比察举制的创新之处。
8 . 秦朝博士官地位十分尊崇,“朝贺位次中都官,师称先生”,但其秩比(俸禄)六百石。在朝官中属于较低的官吏。博士官秩比类似低级官吏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焚书坑儒的推行B.军功爵制的贯彻
C.士阶层逐步崛起D.法家思想受重用
9 . 汉文帝在诏令三公九卿、郡守、诸侯王举贤良的同时,增加了“上亲策之”这一程序。这一程序的设置
A.强化了国家对官吏选拔的掌控B.完善了察举制选拔的程序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使才学成为官员选拔的标准
10 . 中国古代选官关注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始于
A.西汉武帝推行察举制B.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
C.西汉实行巡视监察制度D.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选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