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1 . 汉武帝鼓励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上书言国事以自荐,并亲自审阅,优者录用,授予郎中、给事中等官职,“其时上书自荐者达千人之多”。宣帝规定通过上书拜官者须试用一年。上述做法(     
A.纠正了察举制度弊端B.强化了中枢行政制度
C.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D.改变了社会主流思想
2 . 阅读日期,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总体上,考察监察官员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不仅包括“学识渊博”“文学优长”,更关注于其是否“通经懂史”以及“晓谙刑名”。而纵观古代监察官员的政治品德, “公忠果断、刚明果敢、奉法秉公”的共同品德,充分体现了传统社会以“公、忠、廉”作力考察监察官员政治品德的重要依据.就一般文官群体而言,历代对于其从政经历并没有过多要求.但因监察官作为国家的治官之官,秦汉至明清不仅要求其具有丰富的从政经验,而且要求良好的从政业绩,这意味着监察官要通晓政务,熟悉官场积弊和地方吏治民情,普遍拥有政务处理以及紧急情形的处理能力,能对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了然于胸。

——摘编自常冰霞《中国古代监察官员的选任制度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从秦汉至明清,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监察权始终是第一层次的重要部分。监察官行事代表皇帝和朝廷,其地位远远超出其实际品级,如清制,地方知府等官员的品第虽高于御史,但相见时知府等仍需施礼行拜。而独立弹劾权则是朝廷授予监察官员最根本、最重要的权力。所谓监察官员的独立弹劾权,是指监察官员虽然从属于相府或御史台(都察院)等机构,但其弹劾无需宰执或台主等长官批准,御史是以个人名义(有时也联名)而不是以“组织”的名义提起弹劾。作为文武百官的监督者,对监察官严加监督自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古代,这种监督的主要制度设计是对监察官实行厚赏重罚:监察官称职,便予以比其他官员更丰厚的奖赏;监察官不称职,便予以比其他官员更重的处罚。

——摘编自艾永明《古代监察官员的激励制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监察官员的任用标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历代政府对监察官员的激励措施并指出监察官员的制度设计理念。
2024-02-29更新 | 5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华北石油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人深谙“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之理,对选官制度极其重视。以下提法对应的选官制度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①“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芳”。
②“逐计官资以定品格,天下以居位者为贵”。
③“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
④“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
A.①④②③B.①③②④C.③②①④D.①②③④
4 . 1972年,中国考古界在西北居延地区发掘出汉简2万余枚。有木简记载了一个有经验的官吏孝里大夫到居延管理屯田。在西域屯田的小吏,按照要求必须“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这可以推断出,汉代(     
A.西北小农经济发展迅速B.重视官员行政技能培养
C.边疆治理措施严密规范D.屯田制在全国广泛实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代官员政绩考核的一条重要原则是“颇知律令”。西汉末年的薛宣说:“吏道以法令为师。”同一时期的朱博也说:“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这主要体现了(     
A.汉代国家治理重视吏治B.君主专制与官僚政治间的矛盾
C.汉代依法治国的政治理念D.中国古代儒表法里的政治传统
6 . 湘州(晋置,治临湘即今长沙)地区素有一个传统:一些寒门庶族可以通过向官府捐资纳财,谋求州郡的一官半职。南朝梁朝杨公则出任湘州刺史后,规定州郡所有僚属人员全部从“州郡著姓”当中选拔。后来梁武帝下令要求其他州郡也都按照杨公则的湘州模式执行。这表明当时(     
A.士族专权膨胀B.士庶区分严格
C.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九品中正制发展到顶峰
7 . 西汉元帝时,专门制定了《考功课吏法》,官吏经过考课,根据政绩决定赏罚升迁。如果在考课中未获得“最(有治能者)”“高第”成绩,也没有获得所在长官的荐举,但在某一等级上任职几年后,同样可以获得晋升上一等级的机会。这表明,当时(     
A.察举制得到了发展B.官员考核的机制比较完善
C.监察体系日益完备D.中央掌握地方官员任用权
8 . 睡虎地秦简《语书》记载:“凡良吏明法律令,事无不能也,有(又)廉絜(洁)敦慤(诚实)而好佐上”。秦简《为吏之道》开篇有言:“凡为吏之道,必精絜(洁)正直”。据此可知秦朝(       
A.倡导礼法结合B.重在整顿社会风俗
C.注重吏治建设D.强化地方监察体制
2023-12-3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新高考基地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地方官员政绩被制成计薄,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计薄,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隋唐时期,尚书省吏部主管考课,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将道德考课与具体事务的考课有机结合起来。宋代由审官员和考课院负责,沿袭唐朝的考课标准,还制定了专门的《元丰考课令》《考课法》等考课法规。明代考课由吏部会同都察院主持,依据《大明律》《考察通例》等进行。清代以“四格八法”为标准,分为对京官的京察和对外官的外察两种,考满法为一年一考,三年为满,以考核结果决定官员的升迁或降、调。

——据朱伟华、徐璋著《中国古代职官考课制度特点初探》

材料二   1938年,毛泽东要求“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1941916日,中央军委作出指示:“今后提拔干部,必须以德(对革命忠实)才(工作能力)资(资望与斗争历史)兼顾,不以斗争历史为唯一的或第一的标准。”党的七大将这些标准加以系统概括。

——据孙秀民《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政策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官员考课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价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政策。
10 . 《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当是之时,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公孙弘以汉相,布被,食不重味,为天下先。”下列对该记载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丞相等公卿大夫,多出身于“茂才”B.公孙弘入仕,得益于“特科”的制度
C.对于知识分子来说,“状”尤为重要D.中正选人的标准和结果,称为“上计”
2023-12-2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4届高三12月联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