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考课”是中国古代国家依照相关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考课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天子巡狩,诸侯朝觐,方伯行国,诸侯行邑。据《尚书·尧典》记载:“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汉代规定,中央对郡国、郡国对属县进行逐级考课。据《汉书》记载,尹翁归担任太守时,他提拔官员 “必于秋冬课吏大会中”由主考官提出各种问题,被考人必须以政绩实情回答。 实行考课公开,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徇私舞弊行为的发生,使考核更准确。历代的考课制度虽然各具特色,但在考课的标准、办法、程序和赏罚等级方面,基本上都做到了制度化、法律化……

——摘编自粟时勇、李向前等编著《古代官员考课制度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古代考课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随着利益集团的发展,美国国会、文官与利益集团的联合几乎是水到渠成,这就是著名的“铁三角”的出现。“铁三角”不仅代表美国政治势力组合的新变化,而且已处在“美国政府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心脏位置”。在“铁三角”中,文官又处于一个极为有利的地位,以至于有人惊呼“在美国,与其说是政党政治,不如说是官僚政治已经成为现代国家决策的主要活动场所”。

——摘编自石庆环《英美文官制度的模式差异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考试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制度,绵延千年,中间递有改革,积聚了不知多少人的聪明智力,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制之偏陷。而我们却对以往考试制度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顾惜之余地,那真是一件怪事。好像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依然还只是我们独有的黑暗专制政治下面的一种愚民政策。幸而孙中山先生重新还把此制度提出,列为五权之一。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概括材料一中美国政治的问题,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钱穆的观点。
3 . 人才的选拔关乎国家的兴衰,历代统治者对此都极为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其中乡试和会试各为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第二场考论一道,判五道,诏、造、表选一道;第三场考时务策五道。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八股又叫制义,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如《四书》用朱子集注,《易》用程传,《书》用蔡氏传,《诗》用朱子集注,《春秋》用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传等等。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分为破题、承题、起讲、提比、中比、后比各个部分。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会试,下表列举了这次会试的部分考题。

第一场
中国政治史事论
1.“周朝内重外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失”论。
2.“北宋结金以图燕,南宋助元以攻秦”论。
第二场
各国政治艺学策
1.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2.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3.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
“四书五经”义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2“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摘编自韩策《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科举考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科举考题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01-2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地方官员政绩被制成计薄,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计薄,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隋唐时期,尚书省吏部主管考课,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将道德考课与具体事务的考课有机结合起来。宋代由审官员和考课院负责,沿袭唐朝的考课标准,还制定了专门的《元丰考课令》《考课法》等考课法规。明代考课由吏部会同都察院主持,依据《大明律》《考察通例》等进行。清代以“四格八法”为标准,分为对京官的京察和对外官的外察两种,考满法为一年一考,三年为满,以考核结果决定官员的升迁或降、调。

——据朱伟华、徐璋著《中国古代职官考课制度特点初探》

材料二   1938年,毛泽东要求“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1941916日,中央军委作出指示:“今后提拔干部,必须以德(对革命忠实)才(工作能力)资(资望与斗争历史)兼顾,不以斗争历史为唯一的或第一的标准。”党的七大将这些标准加以系统概括。

——据孙秀民《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政策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官员考课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价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政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材料一   宋承唐制,并对科举制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朝时达到了极盛。两宋时期,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使“及第”(考中录取)之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后又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到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自此以后,凡省试合格,殿试就只有名次之别而皆成进士。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淳化三年(992年)以后,相继制定了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材料二   明代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推向成熟的另一个标志是考试的分卷制度。洪武三十年(1397)三月,科举会试结果是前三名和其他49名进士全部是南方人,北方士人们非常不满,朱元璋命令调查,结果从主考和整个科举程序规范。同年五月,朱元璋宣布重新考试,并亲自阅卷,将61个进士名额全部给了北方。明代发生了“南北榜”事件,成为有南卷与北卷之分的开始,但这还不是分卷制度。明代真正实行分卷制度始于洪熙元年(1425)仁宗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之六,北人十之四。 到宣德、正统间,又分为南、北、中卷,南卷占百分之五十五,北卷占百分之三十五,中卷占百分之十。有明一代始终采取了分卷取录的考试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九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从宋到明科举考试录取的变化和明代分卷取录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代监察制度,同其他官制一样,亦是“以国朝之成法,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为原则,因此颇具特色。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在组织上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本台组织,一为隶属机关。本台组织除台内官员外,又有直辖之殿中司及察院。隶属机关即内八道肃政廉访司。元代以行御史台统率肃政廉访司监察地方。元代行御史台为地方最高监察机关,然而其下属监察机关各道肃政廉访司在监察权限上亦有相对独立性。《元典章》载:“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奸邪、非违,刷磨案牍,行省、宣慰司,委行台监察;其余官府,并委提刑按察司(后改名为肃政廉访司)。”

——摘编自吴观文《论元代监察制度与官僚政治》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监察体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其他朝代监察体制并加以阐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根据“善”和“最”的综合考察把官员考核结果分为三等九级。所谓“善”主要是指人的品德,如工作态度、工作责任感等。所谓“最”主要是对官员的任职才能和工作成绩的要求。

唐代外考的考核流程是由官员上级初步考核,包括述职、定等、校定、上报,由中央机关吏部考功司复审,考功司作为考核的法定机构,拥有一支非常专业的考核队伍。复审时,由校考使、监考使负责审核监督,之后,公布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提请复审。所有参加考核的官员,考核成绩在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考核成绩为中中的,俸禄不加不减;考在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私罪下中以下,公罪下下,解除官职,停发当年俸禄,追还任命书。

——摘编自田群艳《唐代官吏考课制度述评与借鉴意义》

材料二   张居正恢复和健全了以六科控制部、院,以部、院控制地方巡抚的旧制,再创制了内阁控制六科的做法。他设置了三本账簿,要求各科的账簿,上半年、下半年各清理一次,查核簿内的事情有无拖延。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做到了“月有考,岁有稽”。除了定期考核外,有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特别考察即闰察。他还依省区分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可以随时对不称职的官吏提出弹劾,对于有政绩的官员,可以为其奏功。

——摘编自蒋长芳《张居正的考成法及其在改革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居正考成法中加强官吏考核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考成法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至宋代发生极大的变化。虽然宋初的科举考试仍分为解试、省试两级,但是973年宋太祖正式创立殿试制度,使科举取士变为三级考试。992年,宋太宗诏曰:“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同时,封弥制度(将试卷中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封住)由殿试推广到省试和解试。据统计,宋代平均每年科举取士名额为唐代的4倍左右。与唐代及第之后,只是取得做官资格不同,宋代及第出身者未经铨试,“皆先赐绿袍、靴、笏”,即皆释褐授官,且授官优渥,升迁迅速。鉴于“诗赋浮靡,不根道德,施于有政,无所用之”,王安石变法期间,把之前的诗赋取士改为经术取士,以造就和选拔“通经致用”的人才。

——摘编自张希清《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上)》

材料二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肩负着传播宗教的使命来到中国。在传教的过程中,耶稣会士曾德昭同利玛窦一样,把科举考试中的秀才、举人、进士比作学士、硕士和博士。他们认为科举制度是将名与利二者集于一身的制度,认为科举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中举也是人们全力追求的唯一目标。他们在著作中对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均有详细描述,并明确记载了考试所用书籍的名称及内容。传教士安文思在中国生活多年,以至于他能够在其著作中增加更多的细节,如官员品级、早期私人教育、官员入途及买官等内容,并对该制度的腐败和黑暗面也给予了深刻披露。

——摘编自杨洁《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选官制度的认识与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之际传教士对于科举制度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适应专制体制的统治需要,用科举制代替了九品中正制,并以主要考时务策的形式选拔官员。唐朝时期,科举制度达到完备的阶段,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等五十多种。唐朝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名人志士的推荐,从而出现了投向不同的投卷、公卷和行卷。武则天长安二年,还产生了武举,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负重等。宋朝时期是古代科举制改革时期,不仅放宽了科举录取的范围,确立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还实行糊名和誉录的制度,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明朝时期,科举制经历了由鼎盛到衰落的历程。至清朝,科举制弊端日益显现,舞弊愈演愈烈,最终消亡。

——摘编自《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材料二   19281028日,依循孙中山“五权分立”的构架设想,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五院制的法案,规定“考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掌握考选、铨叙事宜”。19301月,考试院所属机构全部成立。1931年五中全会通过《国民政府组织法》,强调“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考试院的设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孙中山政治学说"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并有"独见而创获"的特色,是中西合壁的产物,也反映了孙中山理想中的政府机关应循法治原则、公仆原则、治国原则的精神。考试院是文官考试的组织机构,它的设立,是考试权独立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陈云《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科举制发展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制的特征。
2023-07-2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临夏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于洪武年间对监察机构进行重大改制,废除了御史台三院制,变为都察院一院制。都察院的专职监察员是监察御史,全国十三道监察区每道设置监察御史,建立了分道巡按制度。御史选拔进士、举人出身为初步筛选条件,更重要的应为“贤良方正人”“清谨介直之士”,并熟悉明朝法规,具有基层工作经验。御史监察范围从科差赋役、户口、词讼、农田、道路、军需、学校,到驿站、度量衡无所不察。在组织系统上监察御史虽然隶属于都察院,但却可以“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不经都察院,只对皇帝负责,因而权力大到可以监察六部、六科、翰林院乃至都察院。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材料二   我国现行的巡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之一,是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通过建立专门巡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的制度。此制度于1996年启动,2003年8月“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的成立标志着巡视工作进入运作阶段,同年12月党中央颁发《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党内法规形式对巡视工作作出规定,2009年《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的出台意味着巡视制度作为党内监督制度之一被正式确立下来。2013年1月至2014年年底,中央巡视组共展开四轮巡视,其中既含常规巡视又含专项巡视,覆盖全国31个省份和15个部门、企事业单位。

-摘编自何珊《明朝巡按制度对当今巡视制度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巡按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加强巡视制度建设的意义。
2023-02-20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