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律制度是随着国家的建立而相应产生的。最初在我国奴隶制时期,还处于礼法不分的阶段,法律也只能以不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进入封建社会特别是唐朝时期,我国封建政治、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封建法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唐代法律,标志着中国封建法制臻于成熟和完备。封建法律的思想贯彻了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执行外儒而内法的封建法律政策。从战国李悝的《法经》,至清代的《大清律》,历代成文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兼有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等方面的内容。皇帝发布的“令“诏”“谕,凌驾于法律之上,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同时,皇帝握有最高的司法权,一切重案、要案、疑案皆须皇帝裁决、批准,封建皇帝可以法外用刑,也可法外施恩,赦免任何罪犯。

       ——摘编自万安中《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嬗变及特征刍议》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在法律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等,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特别强调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在司法实践中,独立、专业的律师为被审判者提供辩护,可以减少法官对法律的误读;从普通民众中产生陪审团,参与案件审理和判决,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

——摘编自哈罗德·J·伯尔曼贺卫方《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

材料三   20205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咸为新中国立法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这是我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汲取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精粹,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整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海量民法规范,融合当代核心价值观于一体的保民权之圣经,图国治之大典,其地位之重要,内容之繁杂,体例之科学,结构之严谨,鲜有立法能与之比肩,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突出了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摘编自徐伟《民法典颁布实施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具有鲜明特色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我国编撰民法典的重大意义。
2 . 观察图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一《罗马民法大全》制定者查士丁尼
目的为了稳固帝国的统治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
法典《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这四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内容消极:仍然承认奴隶制;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把奴隶看成“会说话的工具”,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
价值《罗马民法大全》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多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法典。

——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法典》是1804年由拿破仑亲自主持审议通过并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它分人法、物法和取得权利的方法三遍,共2281条。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并于1807年正式命名为《拿破仑法典》,它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对19世纪欧洲大部分国家的拉丁美洲国家民法典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设初等小学堂,令凡国民七岁以上者入焉,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几童身体,每星期不得过三十点钟,五年毕业。


(1)请你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概括三个法典所反映的社会属性及它们之间关系。
(2)请你结合自己已有的历史学科素养谈谈三个民法典的历史价值。
2022-10-1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把制定宪法的任务提上日程,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同年6月,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对宪法起草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即不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全面、规范性地确立人民民主的原则,还需制定一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宪法。1954年宪法是保证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宪法,因而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正确、恰当地结合了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原则性和逐步过渡的灵活性,不仅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成果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而且把实际生活中已经发生的重大社会变革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下来,反映了过渡时期国家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全国人民通过实践形成的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意愿。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1982年宪法在序言中明确宣布:“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实际上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认。1982年宪法在序言中还明确宣示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并在总纲中承认“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起到“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规定“国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改进劳动组织,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这些规定事实上贯彻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

——摘编自邓肄《社会主义宪政的启航——重读1982年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4年宪法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54年宪法相比,1982年宪法的变化,并指出1982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2022-06-2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平顶山市、汝州市、漯河市2021-2022学年高二6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1213日)


(1)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简要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时代背景。
(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北京政府顺应工商界的要求,先后制订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法规。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政府时期颁布的76项经济法规中,内容包括工商矿业、农林牧渔、交通运输、银行金融、权度、税则、经济社团等方面。张謇言:“当此各业幼稚之时,舍助长外,别无他策。而行此主义,则仍不外余向所主张之提倡、保护、奖励、补助,以生其利,监督制限,以防其害。”上述立法原则与经济政策导向在民初大体得到了遵循。后袁世凯时期,军阀派系争战不断,北京政府权威尽失,在经济法制体系建设方面乏善可陈,更遑论有长远规划与建设。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以此作为改革目标。1993年修改宪法时,将1982年《宪法》第15条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亟需商事立法的规范,自九十年代以来,商事立法驶入高速行驶的快车道”,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商事法律密集出台。经济法制建设的立法理念与市场经济观念高度契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立法理念基本被挤出立法过程。加入WTO为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经济法制与国际规则“接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世贸规则倒逼国内法制改革,我国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开展大规模修法和法规规章清理工作,涉及30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19万件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摘编自陈甦《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法制的互动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经济立法与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立法的异同,并分析民国初年经济立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立法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当前中国经济立法的认识。
2022-04-30更新 | 450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济源市、平顶山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1916年是近代经济立法的“黄金时期”,在参照西方法律的同时开始关注本国商民的习惯现实国情,如《公司条例》《商人通例》颁布前政府曾专聘通晓商律之士,调查各埠商业习惯,历时三载才出台草案。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张謇等加入政府,直接参与经济立法。短短几年间经济法规覆盖社会经济的大部分领域,基本建立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法制体系。立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如《农商部奖章规则》《奖励实业办法》鼓励了创办新企业和开发新产品,《农工银行条例》《证券交易所法》规范了金融秩序,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

——摘编自王鑫芳《袁世凯时期经济法制建设概述(1912-1916)》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加强经济立法,初期主要集中于涉外企业、税收等领域,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个人所得税法》等;1993年“修宪”后,国家立法机关仅用3年时间,就分别制定了市场规制、财税、金融等领域一批基础性的重要法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垄断法》《商业银行法》等。2001年入世以后,为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修改了《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使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法律体系与国际接轨。

——摘编自张文《现代化、改革开放与经济法的生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经济立法的特点与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立法的作用,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法经》到《大清律例》,中国封建法典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来,学习西方法律逐渐成为当时朝野上下的基本共识。1903年,清政府特设修订法律馆,委任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主持修订法律之事,力图“参酌各国法律”,订立“务期中外通行”之法律。在沈家本的主持下,当时翻译的各国法律包括法、德、日、奥地利等大陆法系国家的民商事法律以及英美的公司法,民商法学论著则以日本居多。但清末的民法学少有中国学者独立研究的论著,即便有个别中国学者完成的论著,也多属于外国民商法的介绍。清末以来移植大陆法系民商法,主政者也考虑到中国自己的国情,尤其是在亲属法和继承法以及物权法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形,保留了一些反映当时国情的制度。但是,总体上看,清末民商事法律制度及其民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还是仿效德、日等西方法律的结果,是一种“拿来主义”的策略。

——摘编自柳经纬《回归传统百年中国民法学之考察之一》

材料三     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法学发展的原因,并予以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作用。
2022-01-05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4年宪法是在毛泽东亲自主持和直接领导下制定的,整个制宪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为了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宪法草案初稿和宪法草案都曾组织了广泛的讨论,其中大规模的群众性的讨论主要有三次。92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到会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在新中国大地上正式诞生了。

——摘编自宇熒《1954年宪法的主要特点与宪政意义》

材料二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既是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经验的结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摘编自竺世方《依法治国历史进程中的又一座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1954年宪法在我国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及显著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规定出台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2021-12-17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也是民主与法制建立、发展、完善的演变过程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何怀宏《世袭社会》

材料二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面对这种变化,老子和孔子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
(2)概要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梁启超的法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依据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然后作答)用史实说明新时期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在,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因此,斗争的方法也必须跟着改变,完备的法制就是完全必要的了。……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摘编自《刘少奇选集》下卷

材料二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摘编自《江泽民文选》第2

材料三   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摘编自中共十八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的背景和成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时期我国依法治国的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