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构建了 “三民主义”的宪政理论,并由此而产生了中华民国的国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根本大法的角度,对“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等作了制度性规定,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

——摘编自郭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研究》

材料二: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四届八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民法典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内容完整……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2019年12月28日到2020年1月26日,民法典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公开征求意见……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摘编自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编纂民法典的意义。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现今中国民法,是清朝末期从外国继受而来。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后,清廷推行新政,1907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参酌西洋法制”,起草民刑各法典。1908年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1910年底,“大清民律草案”完成。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此前,在清政府、国民政府和列强续签商约时,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列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法精神并归纳中国制定民法典的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的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解释现行法律条文,这些注释经过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经学与律学关系密切。《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直接把礼义道德规范纳入其中一些法律条文,使儒家学说法典化。明朝朱元璋“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让民间推荐年高德劭之人向民众宣读并讲解《大诰》《大明律》等,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各地还普遍设立了“旌善亭”,以为表彰劝善之用。最终得以教化大行,秩序安定。

——据陈鹏生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以“宪法为依据,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构筑成其理想中的“法治大厦”。梁启超指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否则法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启超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梁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积极实践者。他认为,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

——据范忠信《认识法学家梁启超》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法治思想的进步之处。

材料三 从1950年开始,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先后制定了婚姻法、土地改革法、工会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选举法等法律法令。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前,中央人民政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同制定法律、法令、决议及法律问题的决定127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等几部重要法律。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涉外经济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写入宪法。

——摘编自许安标《新中国70年立法的成就与经验》


(3)阅读材料三,概括指出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立法的侧重点有何变化。并分析改革开放时期立法的积极意义。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材料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2年修订的宪法,已把建立法制摆在优先地位……198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建立了一个法律委员会。彭真委员长宣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今后几年中将努力加强和保证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现在正在采取措施以恢复法律的作用。


请回答:
(1)国旗、国徽是新中国的象征,它们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讨论通过的,这次大会通过的新中国的施政纲领是什么?它起了什么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3)据材料三,指出“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是如何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各民族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制度支撑,就无法改变落后挨打、蚕食瓜分的命运;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也就无法形成认同、结成一体,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

——《人民日报》2009年11月30日

材料二 1967年,刘少奇在中南海一次批判大会后,回到办公室,怒不可遏地从怀里抽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王开岭《巍峨与卑微:太阳神坛下的祭牲》

材料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建国初形成的“现代的制度”有哪些?“坚强的领导”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什么刘少奇当时要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维护自己权利的依据?刘少奇面临的这种问题何时开始出现重大转机?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2020-12-01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汉律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儒家经义成为其法理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   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十分完善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其中有关财产所有权和契约的各项规定,都是由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经典性规范构成。尤其罗马法利用有利的客观地理环境,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法律制度……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法系之一。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材料三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摘自1804年《法国民法典》

材料四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摘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律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3)材料三体现了哪些立法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民法典》得以颁布的社会背景。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世界政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据材料四指出这种发展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中国和西方在追求民主法制过程中的共同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平稳化、正规化……八二宪法及其四个修正案是我国国家最高政治生活的圭臬。……立足于改革开放,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满足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要的民商经济法律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为代表,在30年时间内,我国先后颁布了两部刑法典,同时又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制定和修改。至1990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摘编自张晋藩《法治的脚步:回顾新中国法制60年》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阶段特征并谈谈你的认识。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最突出成就。
8 . 党的十九大把民主政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命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

——《尚书》

材料二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自洋务运动失败后,出现了开设议院的各种方案和对民权,自由观念的宣传,如康有为以“几何原理”的形式肯定人人生而平等,严复提出西方因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而强盛,中国民主启蒙由此发端

——《世界方明史》

材料三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材料四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为了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为了惩治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修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

材料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材料一中的“民主”与材料二中的“民主”的含义有何区别?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完成“独立”任务后,新中国制定了哪些新型的政治制度来保障人们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提出了什么任务?
(2)根据材料四、五归纳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并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从古到今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
9 . 法乃人类秩序的规则,法治乃当世共通理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律是可以移植的,人类社会很早就开始通过移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来建立自己的社会秩序,法律移植也一直被当作促进社会变革的最直接、最有效率的工具。立法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在立法过程中对其他国家相关规则的考察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早在古罗马时代,罗马的立法者在立法之前也总是要派代表去其他城邦考察。从历史发展来看,欧洲国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对罗马法研究和移植的热潮。

材料二   从19世纪后半叶起,亚洲国家开始移植西方法律,比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更多地表现为接受外来规则和本土习惯法的融合,从而呈现出法律的现代化特色。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节点上,由于法律资源的稀缺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规则的强烈要求,我国综合借鉴了很多国家相应的法律,比如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就是中国人没有见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情况下出台的。

——均摘自信春鹰主编《全球化与多元法律文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从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罗马法体系发展的主要历程,概括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重要地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例,说明“法律的现代化特色”,简要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出台的原因。
10 . 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我们说搞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就能立即执行,我们决定建立经济特区就可以立即执行,没有那么多互相牵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

——摘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整理了以下材料   

时间事件
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四项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写入宪法
1993年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开放”写入宪法
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发展趋势的认识。
(3)据材料三,你认为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什么?研究该主题有何意义。
2019-12-0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