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

材料一   古代中日交往一览表:

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东汉

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隋唐

日本派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唐朝。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贸易往来频繁中国的儒学、建筑、文字、服饰、茶道、文学等影响日本。佛学方面有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高僧空海长安求佛法

宋元

忽必烈大军两次征日失败后,放弃征服计划,两国终无往来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代海船直通日本日僧寂昭、元灯等乘宋商船渡海入宋。印刷术外传日本

明清

明朝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涌现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明朝援助朝鲜抗击日本。清朝前期,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的重要纽带

——摘编自杨栋梁《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

材料二   尽管郑和的远航显示了明朝水师的实力,但明朝中期以后的中国海疆还是逐渐发生了与北部边疆几乎一样的防卫问题。到16世纪,官方封禁海上外贸之际正是由日本、葡萄牙、荷兰、中国的商人与探险家构成的东亚海上共同体兴起之时。与日本的官方关系被限定在浙江沿海的宁波港进行,与菲律宾的交往限于福州,与印度尼西亚的往来则限于广州;此外,在贡使的频率和规模方面还有所限制,比如日本使团10年不得超过1次,共两艘船,每船不超过300人。但实际上,中国沿海的公开的和秘密的贸易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官方封禁了他们对利益的追求时,商人常常转为走私者,满载货物的船只招来的海盗则变成一种灾难。

——摘编自[]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日关系发展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的海疆形势。
2023-06-0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民族融合与国家发展

材料一   西周统治者确立了“天下归心”的文化立国战略,着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约从春秋中期开始,“四夷”开始与“华夏”相对成为一个流行的词汇,“华夏居中、夷狄环绕四周”的天下格局开始形成,天下遂成为制度和文化的世界。在诸子长达百年的争鸣中,却一致倾向于“大一统”,为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思想基础。至此,天下观实现了世界观、文化观和政治观的融合,成为影响中国人最为深刻、持久的传统观念之一。

——据李宪堂(“天下观”的逻辑起点与历史生成》

材料二

内容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奄山,徙潢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地方设路、州、府、县。”《金史·百官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中国天下观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并简析其历史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内容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庵山,徒溃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金史•百官志》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根据材料二,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
4 . 【历代边疆治理】

材料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豪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指出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023-11-2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昭君出塞”的演化与历史叙事】
时间类型出处故事主要情节
东汉史书班固《汉书》1)单于自言愿婿汉氏;
2)元帝应允,赐昭君给单于;
3)单于欢喜,上书愿保边境安宁;
4)昭君生子,后从胡俗复嫁呼韩邪之子。
宋(南朝)史书范晔《后汉书》1)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2)单于来朝,元帝以宫女赐之;
3)昭君入宫后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匈奴;
4)帝见(昭君貌美)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
5)昭君生二子,及单于死,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妻)。
元代杂剧马致远
《汉宫
秋》
1)昭君貌美,但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被其画得丑陋,独处冷宫;
2)元帝终见昭君,封为明妃,欲将毛延寿斩首;
3)毛延寿投奔单于,怂恿单于要挟汉帝献出昭君和亲;
4)匈奴强而汉弱,昭君自请和番,以息刀兵;
5)昭君不舍故国,不事二夫,在番汉交界处投江身亡;
6)元帝将毛延寿斩首,祭献明妃。

(1)根据上表中的史书,概括“昭君出塞”的主要梗概。
(2)《汉宫秋》作为文学作品,根据材料指出《汉宫秋》与史书中“昭君出塞”叙事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分析《汉宫秋》创作的时代背景。
2024-05-25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大都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即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保持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汉朝在今中国新疆地区设立的西域都护府,唐朝在这一地区设立的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都只管理军政要务。清朝中央政权针对不同民族地区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对西藏则派驻藏大臣,通过册封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在新疆维吾尔族最集中的地区实行伯克制度;对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则实行土司制度。

——摘编自《〈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

材料二   18世纪,狄德罗对于民族的定义是:“作为一个集合名词,民族指代的是相当大的一群人,他们居住在一片有明确限定的国家范围之内,并且遵从同一个政府的命令。”法国大革命后正如《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宣称的:“所有主权在根本上属于国民。任何团体或个人都不得行使非直接来自于国民授予的权力”。这里的“国民”二字在英文中使用的是“nation”,当法国的革命者们使用它的时候,所指显然超过了国王与贵族的范畴。此时的民族意识与反对封建争取平等与自由的意识相一致。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于欢呼法国革命和反对革命法国的斗争中,德意志知识分子和开明领袖痛感必须有某种统一。普鲁士承担了这种责任,同时也将“强权原则”、国家利益至上主义推向极致。

——摘编自陈乔一《法国大革命至19世纪中叶的欧洲民族主义及民族历史书写》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民族主义对欧洲政治文化的影响。
7 . 【边疆管理与民族关系】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適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卷二十九

材料二   唐代“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得到丝绸的渴望,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唐太宗被西域各部称为“天可汗”,这一头衔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证明在唐太宗的帝国理想里包含“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意识。唐太宗大量任命非汉族官员进入中央,包括西域少数民族首领,甚至赐给他们皇室“李”姓。唐先后在西北设安西、北庭大都护府,统一于中央政府。

材料三   综观中国古代史,便可发现几个现象极为引人注目:一为历史总是在政治上的分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每次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二为民族关系也总是在斗争和交融中曲折地发展,每一次斗争之后,也总是要出现新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民族交融,而且伴随着每次交融的出现,都毫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三为政治上的每次分裂与统一,也总是和民族之间的斗争与交融息息相关。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极强的内聚力和亲合力。而中原地区就是一个熔炉,把周边不断涌入的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不断熔炼、提纯,最后浇铸成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创造出辉煌灿烂、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使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摘编自高鹏飞《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散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中央与西域关系的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意义。
2023-11-02更新 | 72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礼记·王制》

材料二   “青牛白马”传说是契丹传统的族源意识,但耶律俨所撰《皇朝实录》称“辽为轩辕后”,而元末史学家追溯契丹祖源时亦称契丹“出自炎帝”。辽太宗从后晋末帝手中获取“秦传国玺”后,自认为“天子符瑞”尽归于辽,入主中原、绍继正统就是理所当然。辽人碑刻常见“南瞻部州大契丹国”“南赡部州大辽国”等佛家用语。

注:在佛教地理观念中,古代中国属于四大部洲之南赡部洲,辽人自称“南赡(瞻)部州”。

——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内聚性不断增强》载《历史评论》2021第3期

(1)分析《礼记》中划分族群的主要依据,并分析族群划分的原因。
(2)概括辽人族源意识的特点和影响。
2023-11-23更新 | 90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二)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统一皇朝的建立,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形成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华夏族出现。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夏与夷、蛮、戎、狄等族深入融合的华夏族为核心,包括中原及周边的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在秦汉大一统皇朝的历史条件下进入交往、交流、交融的新阶段。

——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材料二   魏晋时期,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族纷纷南下,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特别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实行一系列有助于民族融合的改革后逐渐强大起来。隋唐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从辽宋夏金时期到元明清时期,各族在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的过程中,其积极成果是把中华民族从发展阶段推进到壮大、巩固阶段。

——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材料三   中华民族在长期过程中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56个民族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中凝聚成一个互相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之间具有一种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摘编自谭玮一《论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10 . 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各民族之间交流频繁,形成大一统的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间的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但约在750年,中国在经过十年胜利的征战后遭到了一次次严重的军事挫败。751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与阿拉伯人在怛罗斯(塔拉斯)交锋,被打得溃不成军。战斗本身并无重要意义,但它对未来的含义是十分严重的,因为它使阿拉伯人处于有利的地位,当安禄山之乱后中国在突厥斯坦的守军开始处于孤立然后又遭到吐蕃的侵袭时,他们就得以向中亚扩大势力。751年安禄山率领自己的六万名军队和一支奚骑兵大举征讨契丹,远征的结局是一场十足的灾难和安禄山大部分部队的丧失。就在这一年,唐朝在云南也遭到同样的惨败。750年,云南太守张皮陀贪婪淫虐,企图在密奏中诋毁南诏王阁罗风。阁罗凤大怒,起兵攻打云南府,杀死张虔陀,夺取这个地区受中国人保护的32个土著部落州。天宝十年,鲜于仲通率兵8万进攻南诏,全军覆没,南诏北臣吐蕃。

——摘编自《剑桥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的措施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期以后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2023-11-15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示范高中教联体测评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