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海外诸藩朝贺进贡使有下从,留其半于境(边境);由海路朝者,广州择首领一人、左右二人入朝。”这表明唐朝(     
A.严格管理外事活动B.宗藩关系的不断发展
C.海上丝路贸易繁荣D.推行开明的外贸政策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籍记载,先秦时期,中原与沿海地区及海外就已经存在交往。战国时期,燕国与朝鲜、日本的交往一般是从登州湾出发,入渤海湾北向长山列岛至辽东半岛南端,沿半岛东侧北上鸭绿江口,再走朝鲜半岛西侧近海,至半岛尽头,穿越对马海峡,抵达日本本土。秦统一六国及其后的楚汉相争,导致不少内陆汉人逃到朝鲜半岛,有些人渡海进入日本。秦始皇时代的神仙传说与徐福东渡故事的真实性当然十分可疑,但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秦汉之际中国与日本、朝鲜的海上交往和催生弥生文化的历史。8、9世纪,“广州通海夷道”贯穿南海诸国、印度洋至波斯湾和东非海域,并与航向日本、朝鲜半岛的东北亚海路相连接,对东亚各国的发展影响巨大。

——摘编自李庆新《海洋贸易、货币流通与经济社会变迁——东亚海域沉船发现古代货币及相关问题思考》

材料二   “朝鲜”之称在古书里既可以用作国名,也可以用作地域名。如《盐铁论》中就有“(燕国)度辽东而攻朝鲜”的记录。《史记·朝鲜列传》亦载:“秦灭燕,属辽东外微(藩属)。”至晚在隋代,高句丽(东北少数民族扶余在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政权,强盛时统治整个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人在与中原的交往中,也把自己的政权所在地称为“辽东”,高句丽王元在给隋文帝的表中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高句丽人对“辽东”内涵的认同,反映出高句丽人对中国的向心力。唐代裴矩、温彦博等大臣以“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为由,要求恢复中原王朝对这里的直接管辖。以“辽东”指称朝鲜半岛北部的说法在唐代中原地区和高句丽国内的通行,恰是高句丽民族是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一个有力证据。

——摘编自杨军《朝鲜半岛与“辽东”内涵的失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10世纪以前中国和东亚邻国交往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史籍中“朝鲜”和“辽东”关系的变化,并简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因素。
2023-11-1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十一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

机构

管理范围

职能

郡县

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

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

属国

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

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长负责

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

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

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

材料二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阔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不仅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曾以“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作为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向群臣宣扬。唐朝对包括西域在内的周边各少数民族实行的宽容团结政策,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衷心拥护。唐朝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据史籍记载,唐朝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公主计15名。唐太宗时期还采取措施发展贸易通道,以绢马贸易和茶马贸易为核心的互市趋向兴旺。

——摘编自殷晴《汉唐民族西域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汉朝相比,唐朝民族政策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汉唐两朝边疆民族政策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是历史上有关民族关系的史料。

①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

②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③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军队),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④“北有狂虏(辽),西有黠羌(西夏)……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A.春秋B.西汉C.北宋D.清代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1)请将材料一中有关民族关系的史料与相应的时代对应起来。(填写字母)。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并指出汉武帝、唐太宗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处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2023-09-0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朝鲜半岛的官修正史《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一个叫子玉的人被提拔做官,被人质疑其出身 较低,无法胜任这个职位。有人告诉国君:“(子玉)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大唐为学生,不 亦可用耶?”子玉终得重用。这反映出新罗(     
A.政治制度存在缺陷B.学习唐朝选官制度
C.深受儒家文化影响D.国君心慕中华文化
2023-01-11更新 | 538次组卷 | 30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列置州县”,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府的都督、刺史,都督“皆得世袭”,并规定这些州县“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由都督负责管理。这说明唐朝实行的措施是(       
A.典客管理民族事务B.羁縻政策C.设宣政院管理西藏D.改土归流
2023-01-04更新 | 512次组卷 | 6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大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唐血统其初本是 华夏人,但后来其与胡夷混杂,并进行了联姻。唐高祖李渊的母案独孤氏、皇后窦氏,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都是鲜卑人。后来李唐士族长期与少敏民族生活在一起。据史籍记载,唐王朝与突厥和亲六次,与吐谷浑和亲三次,与吐蕃和亲两次,与回纥和亲八次,与南诏和亲一次,等等,共计和亲二十八次。诗圣杜甫曾在《送杨六判官使西蕃》中写道:“绝城遥怀怒,和亲愿结欢。”阁朝隐在《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中写道:“甥舅重亲地,君臣厚义乡。”陈陶在《院西行(其四)》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摘编自郑阳《唐诗中体现政治方面的民族融合》等

材料二   苏郁在《咏和亲》中 写道“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宋人王钦若也认为和亲不过就是传统的羁縻说,“计建和亲之议,岁用絮缯酒食奉之,非惟解兵息民,亦欲渐而.臣之,为羁縻之长策耳”。靳翠萍在(唐与吐谷浑和亲关系始末考》一文中指出:“和亲在唐与吐谷浑关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郑阳《唐诗中 体现政治方面的民族融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杜甫等部分文人对唐朝和亲政策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政府采取和亲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苏郁等部分文人眼中和亲政策存在的弊端。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籍中的“南越”“西瓯”“雒(骆)越”指今中国广东、广西、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汉称交州)。桂林庙岩考古发现当地先民是早期陶器的发明者,古苍梧族先民也与我国发明种植栽培稻密切相关。史书中记载越人巢居,多食海产;当地人断发纹身,契臂为盟,善使舟善水战,善铸铜器,其语言与汉语的单音成义完全不同。



怀集县(唐时属岭南道广州)开十(开元十年公元731年)

庸银拾两
专当官令王文乐

典陈友匠高童


《商书·伊尹朝献》中载伊尹作“四方令”,记有岭南地区的方国实体。在秦实现国家统一的步伐中,岭南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参与了这一活动。自秦汉以来,中原人“避乱交州”出现过六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潮,推动了该地区“商旅平行,民无疾疫,田稼丰稔”的局面的形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岭南地区的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演进的关系。
2022-10-1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按照《唐六典》和《册府元龟》记载唐朝对内迁胡族按内附时间长短分为“熟户”和“新绛”。“内附后所生子,即同百姓,不得为蕃户也”“熟户既是王人,章程须依国法”。材料意在强调(     
A.唐朝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B.唐朝已有了完备的民族政策
C.唐朝时期胡族人必须依法生活D.唐朝时实行了民族分化政策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唐太宗)引见诸胡使者,谓侍臣曰:“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贞观中,伏允反叛,李世民先“遣使让之”,继而“遣使谕之,十返;又引其使者,临轩亲谕以祸福,但伏允终无悛心”,最后才不得不兴师平定。

在中央朝廷的统一领导和监督下,这些少数民族只负担某些较轻的义务,自主处理其内部事务。如唐律中规定“化外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通典》记载“外蕃人教化者,复十年”;《唐六典》载“若夷獠之户,皆以半输轻税”。

——赵晶《略论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1)材料一中,唐太宗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是指什么事件?他对汉武帝的评价是否符合史实?请具体说明。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民族政策的积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