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明太祖积极借鉴元朝灭亡的教训,发布敕谕:“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康熙帝提出“中外一体”思想,强调满蒙汉藏回等民族“有如一体”。据此可知,他们的主张(     
A.推动了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B.体现了“因俗而治”理念
C.有效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危机D.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38月,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在北京正式对外展出。展览以1500余件文物古籍,向观众展现了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展览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力求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史。通过参观展览,观众可以深入了解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亲身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设计两个及以上展览单元,并加以阐释。(要求:明确写出展览单元主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在公元前111年平定越地和西南夷后,设立了南海、苍梧等17个郡。开始也是“一用汉法,以新改其俗”,但是此后便改为“初郡”,“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汉朝对西域治理采取了班超“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的建议。对羌族的治理也是“临事制宜,略依其俗……防其大故,忍其小过”。在汉朝商议如何处理海南岛的珠崖郡反叛时,大臣贾捐之就从内地与边疆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习俗差异出发,认为“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最后,“因俗而治”的羁縻政策战胜了郡县制。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王桐龄先生强调:“汉族无种族界限,对于外民族之杂居内地者,例与之通婚姻。在汉族全盛之时代汉唐有然,在汉族战败时代之两晋南北朝亦莫不如此”;“汉族无种族界限,对于外民族之杂居内地者,照例与之合作”。吕思勉先生强调:“汉族以文化根柢之深……兼容并包,一视同仁,所吸收之民族愈众,斯国家之疆域愈恢。”《论语·颜渊》中提到,在有教无类思想的指导下,汉人对外民族族群施以“教化”,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汉族由于对其他周边民族的偏见和歧视较少,所以在面对不断内迁、通婚的周边民族时能将其与中原王朝的国民同等对待。并且,中原王朝统治者为了统治需要,还大量重用其他民族的优秀人士。这种无歧视的思想再加之当时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使中原王朝能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成员,而其他民族在被中原文化吸引的同时,能逐渐承认并且肯定中原文化。

——摘编自张娟《从匈奴的迁徙看匈奴对中原文明的认同过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治边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汉民族对待周边少数民族的态度,并说明其影响。
2023-11-1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黔西州在明代属于水西土司管辖,其行政范围内生活的几乎全是当地苗民。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后“客民”开始进入该地区,到乾隆时期,该地区的汉族人口总数已达129585人,而当地苗民总人口为45263人。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是(     
A.清政府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B.高产农作物品种从美洲引进
C.中原人口增加激化人地矛盾D.设立理藩院缓和了民族矛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无论是文职土司还是武职土司,均有一定的职衔和品级,分属吏部和兵部。明清政府利用土司职衔管控各地土司。历史文献对明清时期各级土司的职衔和品级规定得十分清楚。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承袭法规。据史料记载,明代颁发的《土官袭职条例》,主要规定了土司守则及承袭程序例规以及内地汉人不得到土司地区重利盘剥、买田治地等内容。清代中央政府同样颁发了《土司例纂》,其内容与《土司袭职条例》基本相同。明朝建立后,在沿袭元代土司制度的基础上“大为恢拓”,清代在明代土司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土司制度。中央政府对各地土司的权力控制是一种软硬结合的控制,大凡常规性权力管控和限制性权力管控,属于软控制,这种控制或以制度为基础的治理,包括行政管理、考核、奖惩、限制、禁止等;凡是剥夺性权力管控,则属于硬控制,这种控制大多以制度为前提的治理,包括直接使用暴力镇压、或以威慑为后盾的法律制裁等。

——摘编自李良品《明清时期“三位一体”的土司制度治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为题,评述明清时期土司制度。(要求:表述成文,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370年,明政府实行海禁,下令寸板不许出海,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海禁造成沿海民众贫困,民众铤而走险地从事海盗走私、勾结倭寇,倭寇之患加剧。1513年,葡萄牙人阿尔瓦雷斯抵达广州,进行贸易活动。1518年,葡萄牙国王派遣使团来华,使者皮菜资得到明武宗的接见。 1553年,葡萄牙人贿赂广东地方官员,获得在澳门的居住权。

材料二:戚继光平定倭寇后,1567年明穆宗开放漳州月港,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买卖商品,民间商人的出海贸易获得合法的地位。同年,政府颁布银钱兼使法令,规定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外国商人来华,在广州、澳门、漳州月港等地用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1574年,西班牙人开辟阿卡普尔科(西属墨西哥)马尼拉(西属菲律宾)广州等地的贸易航线。1655年后清政府数次颁布禁海令迁界令",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统一台湾后,康熙帝于1684年设立江海关 (连云港)、浙海关(宁波)、闽海关(厦门)、粤海关(广州)四个海关,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买卖商品。17171727年,清政府禁止民间商人前往东南亚,不久清政府废除禁海令,再次实行开海,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等地买卖商品。1757年,乾隆帝下令只准英国、荷兰等国的商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的行商实行垄断经营。英美等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明清经济史研究现状及趋势》、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实行海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
2023-09-2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诊断考(一)历史试题
7 . 明万历三年俺答汗与三娘子所筑“大青城”(今呼和浩特)被万历皇帝赐名改为“归化城”意为“归顺朝廷,接受教化”;清朝初期,位于晋蒙边界的重要关隘“杀胡口”被康熙皇帝赐名改为“杀虎口”。两处地名变更反映出(     
A.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
C.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D.政治智慧助推了民族交融
2023-03-25更新 | 961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土司制度产生于元代,是元朝“因俗而治”的制度创新。元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在总结了历代封建王朝特别是唐宋以来推行的“羁縻政策”的基础上,创立了“蒙、夷参治之法”,官有“流”“土”之分,于是开创了土司制度。明随元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土司制度,并在西南部分地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中期,雍正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土司制度衰落,但仍有大量土司一直存在。

——摘编自切排、赵志浩《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利弊得失:基于土司制度的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司制度的演变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元明清时期的边疆治理”展开论述。
(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9 . 元朝时期,蒙古族的马奶酒为中原所接受,北方传来的胡萝卜、洋葱成为了南方餐桌上的必备之物。中原婚配中出现“频求更嫁,不以为耻”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A.南北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B.中原生活习俗受到统治者推崇
C.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D.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持续上升
2022-09-09更新 | 1450次组卷 | 30卷引用:湖南省百年世范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复习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前8单元)
10 . 清朝在统一蒙古族地区后,实行了盟旗制度。盟旗各自为政,互不统属。旗的基本设置是呈金字塔的层级管理体制,位于金字塔上层的是旗札萨克,旗札萨克负责旗内一般行政、军事等事务,从本旗王公贵族中选择,经理藩院上报皇帝任命,并由理藩院监管。这一-制度
A.完全仿照八旗制度创制而成B.体现了独特创新的治边智慧
C.激化了蒙古部族的利益冲突D.扩大了民族地区自治的权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