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驿道不仅遍布中原地区,而且横贯欧亚,旁及中、西亚的察合台、伊利汗国。一度断绝的中西传统商道及中原北方民族贸易之路借此得以恢复。沿着商道东行的外国商人,来自君士坦丁堡、波兰、奥地利、俄国、威尼斯、热那亚、西亚、中亚等地。从欧洲到中国路途遥远,沿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险恶,他们能携带大批金银珠宝、药物、毛料等商品来到中国,得益于驿道。驿站的直接或间接帮助,使欧亚国际商队长途贩运活动再度兴盛。《马可波罗行记》《通商指南》《柏朗嘉宾蒙古行记》等对这一时期的中西交往做了大量记录和描述。

——摘编自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第三卷)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驿道发挥的重要作用。围绕“元朝中西交往”这一探究主题,请补充除文献史料外其他类型的实物史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与唐朝相比在边疆治理方面的进步之处。
2 .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诸罗县知县樊维屏设社学4所,此后台湾府4县1厅的“土番社学”增加至41所,少数民族教育迅速普及。至乾隆年间,台湾地区社学以讲授儒学典籍为主,并增至51所,其中台湾县5所、凤山县8所、诸罗县11所、彰化县21所、淡水厅6所。社学的推广(       
A.消弭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B.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
C.有利于增进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D.推动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2023-12-11更新 | 18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3 . 据记载,明代贵州土司管辖的大定府“俗尚敦庞,冠、婚、丧、祭,渐能循礼”,播州“士愿而好学,女贞而克勤”。到了清朝,播州“士风尤盛,人才间出。士质而有文,民朴而易治。崇尚气节,不耻贫贱”。由此可知,明清时期这些地区(       
A.改土归流势在必行B.理学内涵得以丰富
C.因俗而治成效凸显D.儒学教化作用明显
4 . 王守仁在贵州、广西任职期间,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创办学校,并提出“用夏变夷,宜有学校”,让少数民族子弟人书院学习,以“拘集该府县学诸生,为之勤勤开诲,务在兴起圣贤之学,一洗习染之陋”。这一举措意在(     
A.宣扬心学的理论主张B.巩固明朝的政治统治
C.促进当地的民族交融D.强化乡村的基层治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太祖积极借鉴元朝灭亡的教训,发布敕谕:“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康熙帝提出“中外一体”思想,强调满蒙汉藏回等民族“有如一体”。据此可知,他们的主张(     
A.推动了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B.体现了“因俗而治”理念
C.有效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危机D.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的关系实在属性,可历史地表达为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民族经过长期交融汇聚,在秦汉以后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在近代抵抗外国侵略的伟大斗争中,各族中华儿女在血与火的共同抗争中淬炼出坚固的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完成了从自在到自觉的蜕变;在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中华民族深化发展出更具包容性、统摄性和凝聚力的民族关系,民族命运共同体属性不断强化;进入新时代后迈上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党加强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各民族间经济联系逐步紧密、文化认同走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铸牢,中华民族作为关系实体日益牢不可破,个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又一次开辟出新境界。

——摘编自李鹏博、朱军《哲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实体性与历史演进》

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 . 明朝正统以后,明朝对外政策更加消极保守,一改永乐年间对朝贡使团入贡期限不加节制的做法,限制朝贡使团入贡频率,多次申令海外诸国如占城、爪哇等国须遵守“三年一贡”的规定。这一举措旨在(     
A.强化天朝上国的观念B.发展传统外贸政策
C.密切中国与世界联系D.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8 . 自清建立,满语是政治地位最高的语音,满族之外的民族“各语其语”。1904年“兹拟以官音(汉语言话)统一天下之语言”。由此,边疆地区新建学堂中多推行教育,满人御史贵秀坦言:“中国之利宝满与汉共焉者也,夫同舟共济……文字形,言语同声。”清末推行汉语(     
A.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B.为“开眼看世界”创造条件
C.客观上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D.有利于白话文的逐渐普及
2023-05-08更新 | 748次组卷 | 14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培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雍正曾说道:“盖天下之人,有不必强同者。五方风气不齐,习尚因之有异,如满洲长于骑射,汉人长于文章,西北之人果决有余,东南之人颖慧较胜,非惟不必强同,实可以相济为理者也。至若言语嗜好,服食起居,从俗从宜,各得其适。”由此可见,清朝(     
A.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B.秉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间交融D.开创了边疆地区管理新模式
2023-03-17更新 | 1108次组卷 | 10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边疆治理对于封建王朝统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边疆安稳则社稷安定,边疆动乱则中原震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北方的突厥和回纥、西南的吐蕃和南诏、东北的契丹和靺鞨。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明的边疆治理政策,怀柔与攻伐政策相结合,保障了唐代的疆域稳定,使大唐出现了“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的盛世局面。

——摘自田宁《武则天与唐朝前期的边疆民族治理》

材料二   中国古代疆域之边有“内边”和“外边”之分。中国疆域内的大小政权的“边”,可称之为“内边”。明代以前的治边主要是指“内边”,明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崛起,西方殖民势力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使我国沿海地区和东北、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一些边疆省区的外患日益突出。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可称之为“外边”之患。应该说,明代以后,在中国“内边”防务问题依然严重存在的同时,现代意义上的边防即“外边”防务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摘自20161114日《人民日报》16版《不断深化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负责各民族宾客接待礼仪的机构。分析唐朝前期开明的边疆治理政策所取得的成效。
(2)蒙古族是清朝前中期的“内边”威胁之一,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为解决蒙古威胁所采取的手段。近代以来,新疆“外边”之患日益严重,分析新疆面临的主要威胁及清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