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汉代,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就开始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国王治国至公平,境内不见有人为恶,城中安宁,夜不闭户,房屋及层楼满陈宝贵商货于其中,而不虞其有失。”16世纪后半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访开启了“中学西传”的进程,把作为中国文明本体的儒家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在大革命前夜的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公丕祥《19世纪之前的中外法律交往》

材料二   按照威斯特伐利亚模式,在各个主权国家的法律制度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在英、法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之间却不存在平等关系,而是隶属关系,宗主国的最高法院往往是殖民地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在公法领域,作为西方法治主要原则的人权和宪政从来没有真正移植到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在殖民地根本谈不上平等权、普选权。在私法领域,打开贸易壁垒是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几乎都采取属人主义原则,即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实行宗主国的法律,而对殖民地的人民则实行殖民地法或者当地的习惯法、宗教法。

——摘编自朱景文《西方法治模式和中国法治道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原因。
(2)据材料二、依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原则简评西方国家在殖民地的法治行为。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法律文化外传过程有何显著不同。
昨日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5月考前指导历史试卷
2 . 国际法之父荷兰人格劳秀斯1609年发表《论海洋自由》。他提出即便沿海国拥有靠近海岸的制海权,也不能妨碍无害通行的航海自由,任何国家船只路经别国领海,不得威胁别国海权,无害通过,这是自然法赋予人的权利。这一思想旨在(     
A.维护本国海洋势力范围B.维护欧洲各国的制海权
C.加快自由主义经济形成D.促进航海自由的实现
3 . 阅读下表“维也纳会议的部分内容”。由此可见,维也纳会议(       
内容概况
外交制度制定《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章程》,确认了外交代表的名称、等级和位次问题
会议分级召开制度如将讨论主权领土问题与功能合作领域的会议分开,此后国际上逐渐采用分委员会制、秘密会议和非正式磋商等形式开会
A.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B.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C.重建了欧洲的均势和和平D.开创了和平解决争端的先例
2024-05-2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4 . 15世纪,西葡两国主张“发现论”,明确对美洲土地的财产权。该理论不仅被欧洲国家所认同,还成为国际法的组成。16世纪,英国提出“无主地论”和“有效占有论”参与到美洲的争夺,“发现论”在国际法中的位置逐渐被新理论取代。这一变化(     
A.深刻揭示了近代国际法的本质B.说明美洲陷入欧洲各国的争夺
C.标志着英国全球殖民霸权确立D.顺应了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山东济南·一模
名校
5 . 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北极圈内邻近挪威的斯瓦巴德群岛,之后该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不断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在国际联盟积极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规定挪威享有该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享有自由进出、居住以及开采矿产等权益。这反映了(     
A.国际联盟权威性加强B.北极资源开发实现和平共享
C.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D.民族自决原则得到国际认同
6 . “三十年战争中,虽然法国信仰天主教,但是在国家利益优先的思想下,法国站在新教一方作战。战后各方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淡化了宗教影响,突出了‘平等’和‘主权’的概念,国与国之间打交道的准则和方法发生了改变”。这表明(     
A.近代外交制度逐步确立B.法国宗教改革不彻底
C.世俗国家摆脱宗教影响D.近代国际法初步形成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后半叶国际法大事记

1856年,欧洲大国与土耳其、撒丁诸国签署《巴黎宣言》,规定了海战法的四大原则。

1864年,欧美十二国签订《红十字公约》,确立了战争法中伤病者及中立人民待遇的原则。

1868年,欧洲十七国签订《关于在战争中放弃使用某些爆炸性弹丸的宣言》,禁止使用一定重量以下的爆炸性弹丸或装有爆炸性或易燃物质的弹丸。

1874年,欧美亚二十二国签署了第一个国际性邮政公约《伯尔尼条约》,并正式成立了邮政总联盟。欧洲十五国签订了《关于战争法规和惯例的国际宣言》,规定作战人员与普通平民区别对待,不准掳掠民物等内容。

1882年,签订了《保护海底电线章程》,对平时海底电线的保护作出规范。

1883年,欧美亚十五国通过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同时设立国际保护工业产权联盟旨在保护专利及商标。

1890年,欧洲各国铁路代表制定了《国际铁路货物运送规则》,并创设国际铁路货运联盟。

——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半叶国际法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9世纪后半叶国际法的发展。
8 . 1814年 10月,法国复辟王朝外交大臣塔列朗在维也纳会议上提出,一个正统政府无论采取何种政体,只要能保证国家持久稳定和发展,它的存在就是合法的。“主权国家的正统性正如财产的正统权力一样,来源于所有权的古老状态”。塔列朗的主张(     
A.迎合了欧洲封建势力的要求B.有利于拿破仑帝国的统治
C.强调了国家主权与独立原则D.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涵
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预测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得以建立,国家利益优先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观念被广泛接受。中立不再像过去那样不合乎道德规范且缺乏合法性,有些情况下中立甚至成为一种国家“美德”。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到一战爆发被人们称为欧洲的“百年和平”,不仅瑞典和荷兰这样的长期中立国会宣布中立,英国等大国也时常加入中立国的行列,若干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为中立理论与实践的“黄金时代”。1907年,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召开,通过了《海战时中立国权利义务公约》等十三项公约,进一步明确中立国权利和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交战国对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

——摘编自高志平、刘劲松《中立外交发展演变的历史考察》等

材料二   一战中,荷兰、瑞士、西班牙等少数几个中立国成功保持中立。但更多情况下,人们看到的是中立国的受挫:比利时和卢森堡遭到德国入侵,阿尔巴尼亚被意大利、塞尔维亚等国家肢解,美国、意大利、葡萄牙、罗马尼亚和中国等另外一些国家则由于各种原因放弃中立,远离战火的拉美中立国亦无法置身事外。一战结束后,国际社会流行的观念是:中立让(某个国家)逃避人类本应承受的负担。国联盟约规定,一旦发生违反盟约的战争,战争应被视为对所有会员国的行为。二战时,中立国的工业制造能力、原材料和科技成果对德国的重要性远超一战,到1943年被同盟国列入“黑名单”的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士的公司均超过了1000家。

——摘编自梁志《20世纪中立危机新探》等

材料三   二战后,大多数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奉行中立主义,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其外交政策中都声明不允许外国在本国建立军事基地,不参加敌对性的军事集团。亚非中立主义国家的领导人认为瑞士式的中立是“一种不敢正视现实的鸵鸟政策”。1956年,苏加诺说:“我们并不守中立,而且在全世界人类尚未自由解放以前我们永远不会中立。”1962年,他又进一步阐明:“我们热爱和平……但是还有一个原则,如果对方使用武力,我们也有权使用武力。甚至为了从帝国主义手里解放我们的祖国,我们有充分的权利使用武力。这就是原则!”

——摘编自高志平《试析二战后亚非国家中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含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百年和平”时期中立外交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中立外交出现危机的原因。
(3)综上,简评二战后亚非国家中立主义外交政策。
2023-11-24更新 | 206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苏专用)
10 . 有学者指出,“和约确立了一个崭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欧洲国际体系——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国家在边界内拥有最高权力,废除了教会对国家具有高于主权的政治权威;认可了国家主权、领土与独立等规范未来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在该国际体系下(     
A.各主权国家间的常设使馆相继设立B.国际法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和亚洲
C.废弃战争的承诺仍未真正得到实行D.法西斯势力借此煽动民族复仇情绪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