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法国,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如《大宪章》和《权利法案》之于英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之于美国的意义一样,为了达到“公信”于欧洲和世界并确立自己经济基础的目的,当然也有为了区别于所谓“旧制度”的考量,法国需要一部体系化的法典来“公示”自己自由资本主义的国家性质,于是,1804年,这部法典应运而生了。

—摘自毛皓强《试论法典编幕进路中的“进步一扩张”倾向—以“拿破仑法典”战争为例》

材料二   1806年,马克思的故乡普鲁士莱茵兰地区,成为拿破仑治下莱茵邦联的一部分。为了有效地控制莱茵兰地区,拿破仑推行了一系列自由主义改革,使当地资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这无疑为马克思提供了观察资本主义的必要条件。马克思的关注点从政治转向经济,开始关注经济领域对社会的影响,并发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病。

—摘编自冯英子《拿破仑对莱茵兰地区的统治与马克思思想的萌发》

材料三 近代欧洲战争赔款模式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的转型分前后两个时段(1618-1800年和1800-1918年)。前一时段以获得经济赔偿为目的,赔款主要由战败国的王室承担,多以真金白银的现金形式为主,主要包括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英荷战争《威斯敏斯特和约》(1674年)等规定的赔款。拿破仑战争后期的第二次《巴黎和约》(1815年)、普法战争《法兰克福和约》(1871年)及一战德国赔款主要是战胜国将巨额赔款作为政治制裁手段,而战败国则以金融手段还款,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战胜国根据政治目的放弃或少要赔款的情况……首先,战争赔款给一些人带来巨大利益,但是加剧了国民负担;其次,19世纪后,由于政府管理走向专业化,使战争赔款对战胜国的益处远不如前,欧洲战争赔款的经济意义减弱,政治影响增强,索要战争赔款成为对待敌国的一种惩罚;最后,近代欧洲战争赔款改变了欧洲国家的关系,也激化了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复仇意识。

—摘编自贾浩《近代欧洲战争赔款的转型及其影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应运而生的法典”的名称,并阐释其是如何“公示”法国“自由资本主义的国家性质”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在莱茵地区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影响,概括马克思为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病”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欧洲战争赔款模式发生的转型并分析推动这种转型的因素。从反思教训的角度,指出近代欧洲战争赔款模式转型对当今世界的启示。
2024-05-24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有史书描述说:“随着(这场)战争的停止,宗教战争终于宣告结束。虽然在后来一些冲突中,宗教仍然是一个争端,但总的说来,它在欧洲政治事务中已不再具有什么重要意义。……而争取领土、财富和战略联盟的政治斗争已经世俗化了,因为它影响政府对外政策和主权国家军事冲突两个方面,“国家理由”均已压倒宗教忠诚而占据优势。”这一情形的出现(     
①缘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②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③体现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④有利于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3 . 1853年,俄国以争夺东正教“圣地”为名,入侵奥斯曼帝国。随后,英、法与奥斯曼签订同盟条约,派兵进入克里米亚半岛。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以俄国战败告终。这场战争对交战各国和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有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英国政府在战争初期暴露出的问题引发了文官制度改革
B.战败使沙俄面临空前危机引发政府着手废除农奴制改革
C.战后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D.战争是对维也纳体系下国际法与外交制度的冲击和挑战
2024-05-14更新 | 21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4 .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形式上确立了欧洲大陆各国的边界,承认国际之间大小国平等、信教自由原则,揭开了欧洲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可是,源于布丹(Jean Bodin)的主权学说本是为了反对分裂、对抗贵族以及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但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不仅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依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而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强调的“大小国平等”原则在“丛林法则”之下不过是一种空想。

——摘自胡建《新型国际关系对传统国际关系的历史性超越》

材料二   同样是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相继爆发,列宁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合约,宣布退出大战。1918年德国发生一月革命,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德意志共和国成立。在观察和分析战争的动因和结果的过程中,中国知识人逐渐地将重心从战争转向了革命,由此引发了新的思考和分歧。战争的结束与苏联的成立,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文化运动和政治变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在一个短暂的时段内,一系列重大事件相继发生,它们看似截然不同,却相互关联。

——摘编自汪晖《文化与政治的变奏》

材料三   今天,全球治理的问题更加迫切。人类面临着更多的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涉及世界各国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比如,我们要面对在一些国家盛行的狭隘民族主义,面对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冲突,面对事涉不同国家的核心利益的冲突,这些问题都不是依靠某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更多国家来参与,来共同面对这些世界性的难题。……十八大以来,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探索逐步开始。

——摘编自王建朗《大变局中的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缘于战争的名称,简析该和约的历史作用。
(2)结合所学,写出一战后成立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名称)。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一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的影响,并列举20世纪20年代上半期“中国正在进行的文化运动和政治变革”的重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性问题“都不是依靠某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的缘由。结合所学,从中国为深化周边国家关系而采取的外交方针的角度,佐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近代以来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利害关系。
2024-05-0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近代国际体系自发端以来,从西方渐次向东方推进,不断容纳新独立的国家,从主权国家投射出近代国际体系,最终演化成具有环球史意义的世界秩序,其演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对该图解读合理的是(     

A.尊重国家主权与独立是近现代国际体系的基本原则
B.维也纳体系开创了“大国一致”的国际体系的先例
C.凡尔赛体系形成了具有环球史意义的世界秩序
D.维护当今世界秩序的前提是尊重西方国际体系

6 . 1618年5月23日,波西米亚议会信奉新教的代表将皇帝派来传达旨意的官员从王宫的窗口抛入护城壕。当天,布拉格爆发了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起义,长达三十年的战争由此开始。1648年,斐迪南三世被迫停战求和,交战双方签订和约结束混战局面。关于该和约说法正确的是(     

A.肯定了国家主权原则,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和谈判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B.明确了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奠定了国际法的理论基础
C.第一次通过国际公约形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
2024-03-3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北极圈内邻近挪威的斯瓦巴德群岛,之后该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不断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在国际联盟积极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规定挪威享有该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享有自由进出、居住以及开采矿产等权益。这反映了(     
A.国际联盟权威性加强B.北极资源开发实现和平共享
C.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D.民族自决原则得到国际认同
8 . 民族国家是世界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西欧……像英格兰、法兰西这些概念,基本上是一种地域概念……现代人脑子里的“民族”观念,在中世纪是很模糊的。同时,“国家”的概念也一样模糊……因此,人们说在中世纪西欧,只有领地,没有国家……事实上,如果说中世纪西欧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它是个天主教大世界,天主教是所有人共同的身份认同。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   1648年签订的《西荷和约》等条约确定了国家主权和主权争端的解决方式。主权原则的确立,使得在国家林立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和尊重,确保了国家的独立……民族国家继承和包涵了王朝国家的国家主权,因而它首先就是主权国家。拥有主权是民族国家的前提条件。一个没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不可能成为民族国家。

——周平《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

材料三   辛亥革命终结了王朝的历史并开启民族国家的构建,作为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构建进入实践阶段,并与中华现代国家的构建相伴而行。一方面,为了适应民族国家体制对社会身份的要求,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对人口的社会身份进行了改造,将臣民转化为国民……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决策层便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7年党的十九大更加突出中华民族,并且将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皆围绕中华民族来加以论述。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本身与国家的直接而有机的结合,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国家发展的未来目标直接等同,所以,国家发展目标可通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加以表述,并且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的建设及塑造来实现。

——周平《中华民族的再认识》


(1)据材料一,说明中世纪西欧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淡薄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14世纪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为对抗教皇而采取的措施,并指出其对法国后世国家形态演变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扼要说明主权国家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指出《西荷条约》等条约所形成的国际体系名称及其这一体系形成对解决国际争端的意义。
(3)结合所学,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法律上如何将“臣民转化为国民”的,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内涵。
2024-02-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西周初年,这里有一唐国,可能是陶唐氏的后裔所建,成王时灭唐,封叔虞于此,袭用唐之国号,后改国名为晋。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晋国所在地的居民成份比较复杂,既有夏朝的遗民,又有众多的戎狄之族。针对多源文化传统的居民构成,晋国的统治者用“夏政”和“戎索”分别治理,使之各得其宜。晋的治国策略体现了周王室力求安定天下的良苦用心。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1937年5月陕甘宁豫海县回族自治政府成立。
1938年10月毛泽东发表《论新阶段》,提出“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
1941年9月延安民族学院成立,培养了数百名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
1946年1月《和平建国纲领草案》规定“在少数民族区域,应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自治权”。
1946年11月西满分局向中共中央和东北局提出:“现东蒙无论老年、青年,进步的、落后的,都主张成立蒙古自治政府。”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据《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等整理

材料三   建立绝对君主制和民族国家的努力是一场伟大而复杂的斗争,它面临着很多敌人:开始的时候,敌人主要是罗马教廷和贵族割据势力;但随着一些民族国家的出现,不免就会发生某些民族国家本身成为其他民族争取自由的斗争对象的情况。

17—18世纪是各绝对王权国家之间战争最频繁的年代。在所有这些战争中,最为重要的是三十年战争(1618—1648),因为这场战争以其特殊的惨烈性,激发了有关自然法问题的一些创造性思考,这种思考产生了一套旨在限制国家战争破坏性的现代国际法体系。

—改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写出西周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概括晋国统治者针对“居民成分比较复杂”所采用的治理策略及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阐明其对新中国政权建设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16-19世纪相关史实,阐述西欧民族国家在形成过程中如何战胜“很多敌人”。从限制战争的角度,指出三十年战争所激发的“创造性思考”。
2024-02-0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某次战争后战胜国召开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以下是其部分内容:华沙公国的大部分地区成立波兰王国,由俄国沙皇兼任国王;奥地利收复加里西亚、蒂罗尔等地;普鲁士占有波兰公国的但泽和波森等地;英国占有地中海的马耳他岛及伊奥尼亚群岛,并得到法属圣卢西亚岛等地;继续保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状态;法国保持其1790年的国界,支付战争赔款7亿法郎等。该议定书(     
A.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结束战争的先例
B.体现了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的特征
C.确定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原则
D.导致国际冲突,最终引发世界大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