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据与历史

数据统计与分析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它对历史认知和历史结论的得出有着重要影响。下面是两则通过数据应用进行历史研究的案例。

案例一   美国历史学者菲利普·霍夫曼对近代欧洲国家间关系的处理方式进行了专题研究。他认为,17世纪中期以来,欧洲各国统治者因追逐个人“荣耀”而发动的战争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使用表3对自己的这一论断进行了例证。下表是在ARTFL数据库中搜索法语单词“gloire” (荣耀)和“guerre” (战争),两个词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的次数和频率。

年份次数频率(每万字出现率)
1600—1699年2400.11%
1700—1799年1770.04%
1800—1899年1420.02%

案例二   在研究英美两国实力对比时,通常使用个体指标(如图1)和综合指标进行衡量。综 合指标是“将国家能力的多个关键代理变量”整合、计算为单一指标,如图1中的“净资源差距”,它是指“国家的总物质实力扣除统治和运行成本后的可用净额”。

——-据【美】菲利普·霍夫曼《欧洲何以征服世界?》等

(1)按照菲利普·霍夫曼的逻辑,指出表中数据所反映的欧洲国家间关系处理方式有何变化,并为其提供史实依据。
(2)你如何看待图1和图2中数据的运用?
2 . 查士丁尼时期的《学说汇编》区分了国际协议、公法协议和私法协议。12 世纪,西欧法学家提出了“情势不变条款理论”。16 世纪,意大利法学家贞提利斯进一步指出,条约在基本情势产生变化之时,缔约方可终止、暂停或修改条约。这可用于说明(     
A.国际法的历史渊源B.东西欧适用同一法系
C.罗马法的灵活实用D.殖民者违背契约精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近代国际体系自发端以来,从西方渐次向东方推进,不断容纳新独立的国家,从主权国家投射出近代国际体系,最终演化成具有环球史意义的世界秩序,其演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对该图解读合理的是(     

A.尊重国家主权与独立是近现代国际体系的基本原则
B.维也纳体系开创了“大国一致”的国际体系的先例
C.凡尔赛体系形成了具有环球史意义的世界秩序
D.维护当今世界秩序的前提是尊重西方国际体系
4 . 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北极圈内邻近挪威的斯瓦巴德群岛,之后该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不断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在国际联盟积极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规定挪威享有该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享有自由进出、居住以及开采矿产等权益。这反映了(     
A.国际联盟权威性加强B.北极资源开发实现和平共享
C.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D.民族自决原则得到国际认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认为,“在整个基督教世界关于战争都是缺乏约束的,以至于甚至‘野蛮民族’都会为此感到羞耻;我看到,人们为了微不足道的理由或没有任何理由就走向战争,而一旦拿起武器,就不再有对神意法或人法的尊重。”由此可知,格劳秀斯写作此书的重要动机是(       
A.减少欧洲的军事冲突B.宣扬宗教神学理念
C.剖析战争的发动缘由D.支持专制王权国家
2024-03-2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近代西方国际法学者曾将世界国家划分为文明国家、不完全文明国家、野蛮国家、未开化国家。中国便在野蛮国家之列。国际法仅适用于文明国家,而不适用于文明国与野蛮国家之间的问题处理。这种论断(     
A.否定了东方国家的传统法律B.适应了西方国家侵略扩张的需求
C.促进了国家法的发展与完善D.忽视了世界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
2024-02-17更新 | 176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多维视角下的国际关系演变

材料一

材料二   国际关系史研究有两大主导的视角和方法。一个是安全视角,在此种观照下,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核心议题是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主要探究地缘政治、结盟、威慑、战争、缔结条约等内容。一个是经济视角,核心的思路是探讨历史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国际政治的关系,主要探讨西方大国对资源、市场、交通要道的争夺,国际经济体系的建立,对外经济援助等内容。

以上两大主导性视角多采用现实主义思路,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和学科资源,都把政府决策者看作是理性计算的行为体,服从于国家安全和物质利益的需要,从而做出合理的外交选择。这两种解释视角都曾风行一时,至今仍然影响巨大。

——据翟韬《文化视角与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新趋势》

结合近现代国际关系演变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8 . 1899年,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和解公断条约》传入中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1904年,清政府完成加入该公约的手续,翌年便向常设公断法院派任公断员,并缴纳会费。此举旨在(     
A.维护国家主权B.保障世界和平C.树立大国形象D.融入国际社会
2024-02-0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由海洋”VS“封闭海洋”:分歧与妥协

材料一   17世纪时,出现了关于海洋归属权的争论,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可占领的人类共有物,任何国家不得对海洋提出要求,海洋应向所有国家开放,由所有国家平等使用;人类间的相互交往和贸易是人类社会的自然需求,即使远隔重洋,人们也可以通过行使航行权而建立相互的联系。

——摘编自[荷]格劳秀斯《自由海洋》(1609

观点二

根据自然法和国家法,海洋并不是为公共所有,而是可以像土地那样被私人占有,或者成为私有财产;大不列颠国王,是环绕该国的所有海洋的主人,这些海洋是大不列颠王国不可分割的永久附属品。

——摘编自[英]塞尔登《海洋封闭论》(1635

[资料夹]

1494年,葡萄牙与西班牙签署条约规定:沿子午线将南半球分成两半,双方议定将该线以东以及巴西归属葡萄牙,该线以西则归西班牙。根据此条约的规定,荷兰东印度公司无权派遣船只前往东印度水域。

17世纪初,荷兰以海洋自由为名几乎垄断了北海的渔业,甚至将其捕捞范围扩展至英国海岸,造成英国与荷兰在北海上的纠纷越来越多。英国认识到彼此间的矛盾不只是关于“捕鱼”的纷争,更是有关海域主权的纷争。詹姆斯一世在1616年对外发布公告,宣布向英国海域的外国渔船进行征税。

材料二   1982年,联合国颁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图为该公约部分内容。

◆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公海自由包括航行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捕鱼自由等。
◆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大陆架上的自然资源主权,归属沿海国所有……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对渔业的专属管辖权。
(1)指出材料一中两种观点的分歧,并结合资料夹说明分歧的原因。
(2)鉴于海洋主权的分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这一公约的颁布有何意义。
2024-01-19更新 | 16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1914年一战爆发后,格劳秀斯的部分观点(如“禁止主权国家任意发动战争、整个世界有权判断和惩罚这种行为”)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1915年,英国学者在伦敦成立了“格劳秀斯学会”,致力于格劳秀斯学说的传播和研究,欧洲学术界出现“格劳秀斯时代”一词。这一时期的“格劳秀斯热”主要因为(     
A.政府放松思想控制B.近现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C.欧洲政治局势严峻D.参战国坚守国际法原则
2024-01-14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检测(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