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是东西方国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某校课题组以此展开探究。
①邻保制度
②《济贫法》
③保甲制
④《社会保障法》
A美国
B唐朝
C英国
D清朝

课题组就下述亚里士多德对基层治理的描写,开始进一步探究。

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国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

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为应对灾害,国库中常备储粮。聚焦“库粮”,课题组注意到如下两则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课题组在深入聚焦社会赈济后,发现了两段带有冲突、耐人寻味文献记载:

(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

        ——司马光《资治通鉴》

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吴兢《贞观政要》

除了关注古代东西方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外,课题组又注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欧洲国家建成了“福利国家”,并找到下列一组数据:

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费用从60年代以后也持续增长,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60年代的20%上升到70年代的30%左右,以后又逐年上升。英国1991年政府社会保障开支为720亿英镑,1992年增至760亿英镑,1994年达800亿英镑,为整个财政预算的40%左右。1994年英国财政赤字为500亿英镑,很显然,其社会保障政策是以严重的财政赤字为代价的。

——史柏年《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1)围绕东西方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题组梳理了以下内容:问题:将上列左侧文本框中的制度或法案与右侧文本框中的朝代或国家一一对应。(填写字母)
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结合材料及所学,课题组就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基层治理模式相似点,可能达成的共识是(     
A.议会表决B.自我管理C.放任自流D.君主独断

(3)帮助课题组提炼两则材料所反映的相同社会特征。
(4)就开皇十四年旱灾中隋文帝所为,《资治通鉴》与《贞观政要》记载有何明显不同?学者普遍认为《贞观政要》所述不实。说说这些学者普遍认为不实的理由。
(5)综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谈谈你对古往今来东西方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发展历程的认识。
2024-04-0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卷0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专用)
2 .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

——摘编自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

——摘编自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

材料三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1835年,英国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变革的原因。
2024-02-2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自先秦就开始编户入里,“里”的范围、功能与今天的社区相近,“里治”可被视为古代的社区治理样本。“里治”经历了里长官任制、里长职役制和里治官僚化三个阶段,越到后期,中央集权越得到加强。乡里制度、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是皇权下县的三条铁链,构成古代“家国政治”的制度基础,古代基层治理呈现出皇权控里、绅权辅里、民治于里的结构。

——吴晓林《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1)简述乡里制度、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三者的关系。以明清时期为例说明古代基层治理呈现出皇权控里、绅权辅里、民治于里的结构。

材料二:庄园是地方事务的管理者,是地方法规的制定者,是地方案件的审判者。从范围来看,真可谓事无巨细在它的视野之内,一些法庭不仅能够处理邻里吵架、小偷小摸、乱倒垃圾、财物丢失、债务纠纷、土地的转让继承等极为具体琐碎的事情,而且也能处理审判诸如杀人放火、盗窃之类的重大案件。巴黎商人行会的会长拥有广泛的权力,他的司法审判权不但及于商会成员,而且及于全体巴黎市民,他负责城防建设,监督道路桥梁的修筑,主持城市警务及粮食供应,并征收赋税,可见他的政治作用之大。

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称为“日耳曼法”,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教会也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11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

——齐世荣主编《西欧封建社会》

(2)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欧洲中世纪基层治理主要特点及其表现。这种治理方式对近代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99亿人、2.17亿人、2.68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94.6%的人口。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重要作用。
2023-12-13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诸暨市2024届高三12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福建·期中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闽书》记载,明初以来,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里甲“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职务,形成了相当严密的赋役共同体。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福建地方官府大多要求基层“粮户归宗”,即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从而维护“服赋役而隶版籍”的统治秩序。

——据郑振满《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等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村镇、庄园、教区共同构成了乡村基层组织,它们之间各自独立履行职权,又相互牵制和争夺。在这种形势下,村民们得以开展自我管理,乡村管理者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那些具有法律知识的乡绅逐渐跻身治安法官之列,而约曼(富裕农民)则逐渐成为陪审团的主体。大量乡绅和约曼家庭的子弟,逐渐占据财政部、枢密院、议会等中央机关的要职,挑战贵族对官职的垄断地位。村庄共同体逐渐摒弃了血缘关系纽带,形成基于地域的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

——据侯建新《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福建地方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福建和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治理方式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英乡村治理方式的认识。
2023-11-20更新 | 124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百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绅亦即士绅,是中国科举文化孕育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凡具有科举功名者,无论入士未士均居于士绅之列。那些未进入官场或退休回乡者“沉淀”于乡里社会,成为乡绅。乡绅是乡村公共事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如主持修路造桥、督促生产、兴办救济慈善事业、维护寺院、组织和捐资团练、维护地方安宁等。他们还是乡里纠纷和疑难诉讼案件的调节者和仲裁者,“由士绅解决的争端大大多于知县处理的”。如果整个乡村共同体遭遇重大灾难无法自救,乡绅还充当向国家或地方政府争取获得社会性资源的重要角色。据记载,乡绅还按时宣讲圣谕,圣谕以“重人伦”“重农桑”“端士习”“厚风俗”为主旨,是农耕时代带有强烈人伦色彩的行为规范。

——摘编自薛冰、岳成浩《古代中国基层自治实践对现代公共管理的意义》

  材料二 美国乡镇规模不大,一般在2000人左右。美国乡镇设有自己的行政机构,行政工作由几位行政委员主持,一般小镇三人,大镇九人。乡镇的行政委员每年由该镇居民选举产生,虽说行政委员处理公务都是自行负责,但必须按该乡镇居民早先通过的原则办事,不然他将会受到质疑,甚至被罢免。行政委员的行为主要对该镇居民负责。除了行政委员外,每个乡镇还要选举十几名主要的官员负责诸如税收、治安、教育、道路、审计、财务、济贫等具体事项。官员没有固定收入,每项公务的任命单上都写有单位工作量的报酬,按量计酬。一般来说,公民平日都有各自的营生,做官只是尽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属于服务性质;不过,能有幸被居民选中、认可也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如果官员在位时能兢兢业业为本镇居民服务,赢得信誉和口碑,那么对自己经营的事业无疑作了一个活广告。所以,大多数乡镇官员对工作有热情,但并不贪恋官位。

——摘编自雷海燕《美国的基层民主与居民自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绅的职责,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乡镇自治与中国乡绅自治的不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从道德感情的基础出发,提出“仁者爱人”之说,为儒家慈善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孟子主张先天性善,仁之端也”,认为“恻隐之心”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慈善活动的动机所在,这两本书中关于古代礼仪的记载成为后世慈善组织及慈善活动的理论源泉。“民为邦本”是儒学的重要思想,反映到社会慈善观方面,实施仁政。唐宋明清诸朝的一些统治者在很大程度上即受到这种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力行仁政,兴办或扶持慈幼局、养济院、普济堂等各类慈善机构。大同思想是儒家文化中最具理想主义色彩的内容,对后世的社会慈善事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受儒家义利观的熏陶,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开展救困扶危的慈善事业。明清时期,商人也自觉地加入社会慈善活动中

——摘编自周秋光、曾桂林《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材料二   西方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慈善思想资源。基督教倡导“博爱”,讲究“爱上帝”和“爱人如己”,信奉“十诚”,奠定了早期慈善意识的基础。在阿奎那看来,慈善是超自然的、直接指向神的美德。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将每一个人的自由、平等和幸福视为最高价值,同时施爱于他人。这种基于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互助行为,将慈善意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康德认为,他把建立在公正、公平基础上的政治作为最高的善。国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积极发展慈善事业。他认为,尽自己所能为他人做好事,是每个人的责任,即需要政府监管。他强调应尊重受助者的人格尊严,不能简单地把慈善看成是一种“施恩”。

——摘编自王晶《西方文化中的慈善意识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化中的慈善意识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从中国慈善思想与西方慈善意识中获得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康熙《绩溪县志》记载:“顺治十年,知县朱国杰选择约正,每月朔望躬至乡约所,夸讲生朗诵训谕”,他认为“斯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根据康熙《休宁县志》记载:“万历己卯,吉水曾调令我邑,始申饬举行,隅都立约所者寝盛”。即万历时期,休宁城厢之中设立的乡约讲所较多,乡约宣教比较盛行。清代,擞州地方官府在基层乡村推行乡约制度。索族积极响应并将乡约理论践行于宗族的日常活动之中,所以徽州宗族的“乡约化”特征较为明显。

——摘编自宋杰刘道胜《乡约与清代徽州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二   16世纪一样,17世纪初英国的乡绅仍然热衷于地方政治。争夺财产和地位是人类的本性,地方派别斗争非常激烈。由于人文主义思想改变了人们对公共生活的思维方式,人们开始强调参与公共生活是人的义务。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同国王聚敛财富政策的斗争,在长达11年的无议会统治后,查理一世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财政危机,被迫重新召开议会以征收船钱。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征收的船钱曾大大缓解了王室的财政困难,但是查理政府却在和平时期征收船钱,并且还把征收的地区范围扩大到内地,这被乡绅看作是绝对主义君主对地方史无前例的侵犯,是对美国人古老自由的威胁,“既冒犯了大众,同时又冒犯了精英的法治和合法统治的观念,乡绅率先进行抗税活动,发生了轰动一时的“五骑士案”。他们在1624年议会上取得了监督国王政府政策的权力,并部分地取消了督察制度。

——摘编自刘淑青《论17世纪初英国乡绅的地方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徽州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17世纪初英国乡绅基层社会治理兴起的因素。
2023-02-0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第五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末年,孔子大力倡导的仁义使儒家慈善思想内涵逐渐丰富。受儒家义利观的熏陶,古代儒者大都重义轻利,不言名利,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开展救困扶危的慈善事业。及至唐宋,韩愈、张载将仁爱思想发扬光大,使儒家的慈善伦理得到进一步扩充。孔孟儒学中“民为邦本”的思想,就是通过主张君主惠民,实施仁政,从而进一步丰富儒家慈善观的。儒家大同思想也使许多乐善好施的仁者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不断地致力于济贫弱、助危困的社会慈善活动。《礼记》《周礼》中关于古代礼仪的记载,也成为后世慈善组织及其慈善活动的理论源泉。

——摘编自周秋光《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材料二   德国启蒙思想家康德并不否认情感在慈善行为中的作用,但是他认为真正的慈善行为是排除功利且完全出于责任而产生的。康德认为国家性慈善活动是完全义务性的,且必须是公平公正的,是一种最高的善,是一种完全的、积极的、外在的义务。康德认为慈善事业不必设立过高的道德标准,这样得到的只有虚伪与暴力。康德也十分在乎受助者的尊严,提倡设立慈善机构等中介用以减轻施惠者和受助者在心理和人格方面不平等的设定,以人为目的的举动才是真正的、非功利性的慈善,才是道德至善的体现。

——摘编自范杨《利己、利他与慈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儒家慈善思想的主要表现及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启蒙文化语境中康德慈善思想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与近代德国慈善思想的启示。
9 .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是东西方国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某校课题组以此展开探究。

(1)围绕东西方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题组梳理了以下内容:
①邻保制度
②《济贫法》
③保甲制
④《社会保障法》
A美国
B唐朝
C英国
D清朝

问题:将上列左侧文本框中的制度或法案与右侧文本框中的朝代或国家一一对应。(填写字母)
        ;②        ;③        ;④        

课题组就下述亚里士多德对基层治理的描写,开始进一步探究。

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 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国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

⑤结合材料及所学,课题组就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基层治理模式相似点,可能达成的共识是:
A.议会表决   B.自我管理   C.放任自流 D.君主独断
(2)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为应对灾害,国库中常备储粮。聚焦“库粮”,课题组注意到如下两则材料: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问题:帮助课题组提炼两则材料所反映的相同社会特征。
(3)课题组在深入聚焦社会赈济后,发现了两段带有冲突、耐人寻味的文献记载:
(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
——司马光《资治通鉴》
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吴兢《贞观政要》

问题:就开皇十四年旱灾中隋文帝所为,《资治通鉴》与《贞观政要》记载有何明显不同?学者普遍认为《贞观政要》所述不实。说说这些学者普遍认为不实的理由。
(4)除了关注古代东西方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外,课题组又注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欧洲国家建成了“福利国家”,并找到下列一组数据:
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费用从60年代以后也持续增长,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60年代的20%上升到70年代的30%左右,以后又逐年上升。英国1991年政府社会保障开支为720亿英镑,1992年增至760亿英镑,1994年达800亿英镑,为整个财政预算的40%左右。1994年英国财政赤字为500亿英镑,很显然,其社会保障政策是以严重的财政赤字为代价的。
——史柏年《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问题:综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谈谈你对古往今来东西方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发展历程的认识。
2021-12-23更新 | 226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包括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安全,会对整个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重大威胁与挑战。不同时期的政府、社会乃至个人,都对公共安全予以高度重视。

材料一 《论语乡党篇》载: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时,一天,“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系辞传下》),“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庄子·则阳》)。《墨子》不仅记载了力学、光学、声学等科学原理,还在《备城门》《杂守》等提出防火措施,既有设置、建造的具体要求,又有明确的数字规定。“前车覆,后车诫”(《汉书贾谊传》),《天工开物》在记载生铁和熟铁生产工艺和煤矿开采的同时,还记载了预防瓦斯中毒和顶板事故的技术。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安全智慧》

材料二   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可能危及国家、社会安全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公共危机事件,在古代社会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灾荒。……“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淮南子》)“民未邦本,本固邦宁”(《资治通鉴》)和“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宋史·道学传》)等贯穿于历代救荒思想之中,……我国古代报灾制度始于秦汉时期,发生灾荒时,地方官吏必须如实上报灾情,逐级上报、直至中央,……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认为人事能影响天意,从商代的巫术救灾,到西周开始重视灾后救助,再到春秋战国之后积极防灾减灾,体现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昂扬精神,认识到救灾成效取决于政府与社会应对是否得当,强调“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

——摘编自夏一雪、郭其云《我国古代公共危机应急救援的历史经验与有益启示》

材料三   西方文化建立在科学和法律两大基础之上,这种行为文化可追溯到犹太教“摩西十诫”两千多年来对西方人的主流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的影响力。西方文化表现为对安全规章和安全制度遵守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人们普遍关心的是,自己是否处在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中,其心态可以描述为是一种主动的“我要安全”。……日本家庭每年都进行紧急逃生演练;日本人每到一处新的环境,首先观察默记紧急出口位置,……美国和日本的行人与司机……已经形成一种自觉,哪怕在没有车辆行人和交警的情况下,行人与司机也遵守交通灯的指挥。

——摘编自王兆善《中西方生命价值认识与安全文化的差异》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危机处理的思想内容及中国古代社会危机处理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西方社会面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理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显著差异有哪些?并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022-01-20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