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是中国古代关税征收的变化情况。

朝代或时期主要表现
春秋时期“关市之征”开始出现,“关”位于国境,“市”则在国境之内。齐国管仲主张关市省征,实行低关税,且不能重复征税。晋国也实行“轻关易道”的政策。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后,实行关市重征政策。
秦代制定《关市律》规范关税、市税的征收。
汉代汉初一度免征关市税。汉武帝时期,在国内开征较重的关税,后来又在北部国境征收关税。边关既有军事防御的作用,也具有征收关税的职能。这一时期的“关”主要在北方。
唐代在广州始设市舶使,是管理对外贸易的专门机构,对外国商船征收关税。
宋代在广州、明州、泉州等地设立市舶司,制定“元丰广州市舶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外贸专项法规,关税成为重要财源之一。
明代因日本使节争贡事件而取消市舶司。
清代前中期一度设立澳门、漳州、宁波、灵台四海关,后改为广州海关。颁布《粤海关税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海关税则,对关税的征收作了详尽的规定。

——摘编自祝凤梧《中国古代关税漫谈》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的关税”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古漕运所从之道有三:曰陆、曰河、曰海,河漕视陆运之费省十三四,海运视陆运之费省十七八。……按海运之法,自秦已有之,而唐人亦转东吴粳稻以给幽燕,然以给边方之用而已,用之以足国,始于元焉。 况海运无剥浅之费,无挨次之守,而国家亦有水战之备,可以制伏朝鲜、安南边海之人,诚万世之利也……海运视河漕之数,所得益多,故终元之世,海运不废。

——摘编自朱子彦《元代的南北海运》

材料二   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1950年,政务院规定了制定新税则的六项基本原则:1.国内能大量生产或者暂时不能大量生产,但是将来有发展可能的工业品及半制成品,在进口同样商品时,关税税率应当高于该项商品的成本与中国同样货品的成本之间的差额,以保护国家的民族生产。……3. 对于国内生产很少或者不能生产的生产设备、器材、工业原料、农业机械、粮食种籽、肥料等,实行低税率或者免征关税。……依据这些原则,1951年5月《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实施,这是我国近100年来第一次真正独立自主制定的关税法规。

——摘自黄天华《中国关税制度》

材料三   长期以来,海床洋底的法律地位是不明确的。进入20世纪6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深海洋底被用于军事目的的威胁与日俱增。1970年,第2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各国管辖范围以外海床洋底及其底土的原则宣言”,并决定于1973年召开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在过程中,海底开发方式成为焦点问题。 海洋大国倾向于自由且独立地开发“区域”资源,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主张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进行管理,倾向于选择单一开发制。经过长达九年的协商,1982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就国际海底制度基本上达成协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创设了介于单一开发制与自由且独立地开发之间的平行开发制。作为原则,区域内的活动应为全人类的利益进行,而且只能用于和平目的。

——摘编自鹿守本《海洋法律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元代漕运发展的交通条件,并简析“终元之世,海运不废”的动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关税政策制定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简析1951年《海关进出口税则》实施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定的原因,指出该公约在海底开发方面达成的共识。
2023-11-11更新 | 298次组卷 | 5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地课和盐铁等专卖收入为主,并不计算海关征收的“区区税银”,仅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所以关税正额定得比较低。1757年,乾隆帝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方在香港公布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时,以粤海关原有的正额税率为参照基础,但实际上正额税率极低,粤海关在征税过程中,除了正额税收,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因此,新税则所议定的进出口税率比原来的正额税率有所提高,但比原实征税率则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蔡晓龙《对近代第一个海关税则的一点新认识》

材料二   19501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19515月,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其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为52.9%。

——摘编自张忆良《中国进出口关税政策的演变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乾隆年间与道光年间关税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晚清关税政策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关税政策的特点及其实施的意义。
2022-11-25更新 | 129次组卷 | 15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 各项制度既前后相继、互为关联,又不断发展、持续变革,呈现出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乃至体系化的特点。以 商周的分封制为开端,古代中国先后建立郡县制、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先后实行井 田制、均田制、一条鞭法等一整套土地制度和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规范了各级管理行为 和稳定了社会秩序,确保了国家权力的运行,为促进社会安定和推进文明教化等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如 此,中国的国家制度才一直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所纷纷学习和模仿。

——摘编自李国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

根据材料观点,任选一个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01-17更新 | 170次组卷 | 34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由于战祸,到处向人民征收赋税,逼迫催促索求,也没有固定标准,官吏巧立名目,随意增加赋税,新旧税接连不断,没有限度。百姓因不堪忍受而大多逃亡为浮户,留在本地的百无四五。建中元年(780),杨炎向德宗建议并实行了“两税法”。“凡百役之费,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实行两税法“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实行两税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改革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传统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导致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2019-04-03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康熙时,人民的丁银负担极为繁重,山西等地每丁纳银至四两,甘肃巩昌(今甘肃陇西)至八九两。农民被迫逃亡,拒绝交纳丁银,各地的官吏又害怕清朝政府催逼,往往少报多留。……为了稳定收悦的数额,确知人丁的实数,特别是因为山陕一带部分农民在赋役逼迫下的四处流亡,“任意行走,结成党类”,对清朝的统治不利,于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即以五十年(1711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添丁,不再多征,叫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清朝政府又进一步采取了“地丁合”“摊丁入亩”的办法,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银平均摊入各地田赋银中,一体征收。从此以后,丁银就完全随粮起征,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下册)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初年赋役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赋役制度改革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产,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中国人口发展史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简要评价。
2016-11-27更新 | 5023次组卷 | 46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第四中学分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