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两江总督端方代奏徐敬熙呈整饬行政立法司法机关折》中写道:“至于欲伸张国权,必先收回治外法权,必先改良刑律,必先使司法独立,其致力也近,其成功也远,且司法机关独立,固著明于宪法,而为万国所通行者也。”

材料二   1929年4月和9月,南京政府先后两次照会各国,要求废除领事裁判权,但均遭到各国拒绝。12月,南京政府再次发布特令:“自民国十九年一月一日起,凡侨居中国之外国人民,现时享有领事裁判权者,应一律遵守中国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依法颁布之法令规章。”1942年1月1日,中国参加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表明废除中国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从法理上得到了支持。1943年1月11日,《中美平等新约》《中英平等新约》分别签字,美英同时放弃在华一切特权,撤销领事裁判权与在华租界,但中国不得取消或追究其在华不动产权利。受美英影响,比利时、挪威、加拿大、瑞典、荷兰、瑞士、丹麦、葡萄牙等九国相继与国民政府签订了相似的新条约。

——摘编自《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清政府官员提出的主张,并分析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官员和国民政府的行为。
2023-10-1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设“土均”之职,“掌平土地之政,以均地守,以均地事,以均地贡”。商鞅变法提出“赋税平”的税赋改革原则,认为“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东汉末,曹操颁布的《收田租令》规定,任何人都必须按照所拥有的土地数量和户口交纳田租、户调,“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将耕牛、奴婢等都纳入税赋征收的参考依据中。唐朝中期推行的“两税法”,确定了按能力承担税赋的原则。王安石变法、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等,基本上延续了“两税法”的思路。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

材料二   国民政府财政部认为过于依赖间接税的税收结构并不合理,应建立以所得税、遗产税为主的直接税体系。1936年7月,国民政府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所得税按营利事业所得、薪给报酬所得、存款利息所得三类开征。同年10月1日,公务人员薪给报酬所得税率先开征。1937年1月1日,营利事业及存款利息所得税也全面开征。1943年1月,政府公布《财产租赁出卖所得税法》,将所得税扩展到财产税类别。1943年2月,国民政府颁布《所得税法》,提高了起征点,但同时也提高了税率,强化了罚则。据统计,1937—1940年,所得税在税收收入中占比由4.15%上升到16.34%。

——摘编自魏文享《近代所得税的税制演变与征收实践》

材料三   2008年,中国正式颁布了《企业所得税法》,主要着力点在于在开放环境下保障内外资企业公平的税收环境,内外资企业无论在税率、税基,还是税收优惠、纳税期限等多个方面均给予了统一。其中,将区域性税收优惠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仅保留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地区以及西部大开发等有限的区域性税收优惠。由此,中国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建立了税收法定主义的宗旨和与国际接轨的税收制度。

——摘编自李旭红《40年税改实践,中国逐步建立现代税收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直接税体系得以建立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08年中国改革企业所得税的意义。
2024-05-05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安康市高新中学,安康中学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模拟模拟预测(三)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均田户数受足户数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10101.069.0
武则天时期40143.5102.0
玄宗时期322148.7106.6
代宗时期112149.3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
2023-06-21更新 | 4198次组卷 | 28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不征关税。《汉书》载:“(汉武帝)太初四年冬,徙弘农都尉治武关,税出入者,以给关吏卒食。”武帝以后,内地关税的征收范围不断扩大,且税率不断升高。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路贸易经河西走廊,直通中亚和西亚。海路贸易也兴起了,番禺是当时最重要的贸易港口。在边境的进出口要道,汉代都设关管理对外贸易征税。

——摘编自祝凤梧《中国古代关税漫谈》

材料二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其手段有:一是设立通商口岸;二是降低关税。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进口关税降无可降。清政府也需要稳固的财政收入,关税是维护清政府运转和及时足额赔款的保障,因而,在经过前期关税和船钞的大幅下降之后,晚清后期,关税制度特别是关税税率、船钞等变化不大。而《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为提高清政府对巨额外债的偿付能力,西方列强主动提出将关税税率提高到“值百抽五”的水平。

——摘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关税征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关税变迁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安史之乱后,南方有户184万,垦田162万顷。按相同的标准,如果此时继续推行租庸调制,可得租330万石米,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由此可知(     
A.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经济重心南移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
C.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D.推行实物税收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023-08-15更新 | 1123次组卷 | 20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考(一)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须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前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

——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北朝以来,国家户口隐漏,“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相谷免租赋”。隋朝建立后,于开皇三年(583年)开始全国性括户运动,此次括户采取了三个措施:一是大索貌阅,就是要把士族豪强长期以来隐占藏匿的户口括检出来,每家每户的人口都要按照性别、年龄、相貌核实查对,看是否与户籍上所载相符,找出没有登记在案的隐漏户口,重新给予登记;二是实行纠告,鼓励检举揭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三是实行析籍,令大功以下(即堂兄弟姊妹)的已婚男子另立户头,不准与家人合为一户,这一措施是针对南北朝时“千丁共籍”而制定的。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颎建议推行输籍之法即按民众的资产定户等为上中下三等,并注册造籍,根据户等合理征派赋役,再一次括户。“帝从之,自是奸无所容矣。”

——摘编自叶振鹏《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两次括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两次括户的作用。
2021-05-03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