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1 道试题
1 . 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该法的特点是
A.以丁身为本,输庸代役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D.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2 . 1970年陕西何家村出土了22枚银饼,据其中几枚上的文字“怀集县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家称之为“关中怀集县的庸调银饼”。对此发现,合理的推测是( )

关中怀集县的庸调银饼
A.银两是当时流通的主要货币B.租庸调征收的实物具有多样性
C.租庸调制度在开元年间已崩溃D.关中地区当时以产银著称
3 . 土地兼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它不仅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而且严重激化了统治危机,因此历代政权都采取了抑制兼并的措施。下列各项措施与此不相符的是
A.北魏实行“均田制”
B.明朝的“鱼鳞图册”
C.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
4 . 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主要是建立在人口和土地等项目的基础上,这表明
A.我国是人口众多土地广袤的大国
B.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我国历代政权都重视农业的发展
D.封建地主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5 . 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下列对“租庸调制”解读正确的是(     
A.“调”是指缴纳一定量的谷物
B.“租”是指缴纳一定量的绢和布
C.“庸”是指缴纳一定的银子代役
D.在租庸调制下农民生产时间具有一定的保证
2016-11-18更新 | 1083次组卷 | 19卷引用:辽宁同泽女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唐初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唐德宗以后改为“两税法”,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A.前者以粮纳税,后者以钱纳税
B.前者四季都征,后者夏秋两收
C.前者以地为准,后者以人为准
D.前者与授田相配合,后者仅征税不授田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省庄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

——《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材料三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

材料四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


请回答:
(1)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古代社会中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诸因素。
(3)通过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内在矛盾。
8 .
明朝的“鱼鳞”
(09年天津文综)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9 . 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人口增长B.稳定地方秩序
C.完善政绩考核D.增加政府收入
2016-07-26更新 | 155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4-2015学年河南实验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10 . 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
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
B.自然灾害的影响
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D.小农经济的脆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