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国家发展与壮大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历史时期夏、商、西周战国、秦朝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
名称世卿世禄荐举制、军功授爵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选拔方式宗法世袭举荐、军功德才中正品评
选官标准血缘才能、军功德才品第才学

材料二   唐前期的中枢政治体制是三省制,但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之后,中枢体制就发生了重大转变,进入到中书门下体制的阶段。……尽管中书门下体制下还是集体宰相制度,但宰相裁决政务,实行宰相轮流秉笔决事的制度,并逐渐向首相制度过渡。……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宰相的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宰相政务官化。这是宋代以宰相职权的分化为核心的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

——刘后滨《政治制度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材料三   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通鉴纪事本末·两税之弊》


(1)依据所学,完成表格①②处相应内容填写,并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至少写出两个角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中枢政治体制发展的变化,并用宋代宰相职权分化的史实说明唐代中枢体制的演变为宋代提供了“前提”这一观点。
(3)指出唐朝实行两税法的背景,结合材料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2022-10-16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绿谷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建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人物成就或地位
东晋“书圣”
北朝贾思勰              
西晋《禹贡地域图》
唐朝孙思邈            

材料二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子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资治通鉴》卷206

材料三 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将材料一表格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两税法出台的背景,并指出此后征税的主要标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的特点及发挥的积极作用。
2021-01-14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卫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表为唐宋税收与货币情况比较。这折射出宋朝熙宁时期(     )

户数(万户)平均亩数(亿亩)岁入粟岁入布绢绵税钱(万贯)间接税(万贯)估算总计(万贯)
实物(万石)折算额(万贯)实物(万匹)折算额(万贯)
天宝年间8906.442500800270013502002170
熙宁十年1424.54.62-6.661788.71252.1267133.6564.64248.46198.7
A.农民负担日益沉重B.货币地租的盛行
C.土地兼并现象突出D.商品经济的发展
4 . 下表是两税法在晚唐行政体系中具体实施的方案,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行政级别财政来源
中央州上供
藩镇(节度使、观察使)所辖州的部分税收上缴(称送使)
送使外的留州份额
A.削弱了藩镇割据的势力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杜绝了额外加税的可能D.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023-10-13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反映了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国定税率”后部分进口商品的税率情况。据此可知,这次关税改革(       
酒、卷烟丝绸、人造丝织物火柴、陶瓷器毛织品、砂糖等机械、动力机、车辆等
50%45%40%35%5%至7.5%
A.旨在抵制西方商品倾销B.扭转了中国的外贸逆差局面
C.有利于中国工业化发展D.配合了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6 . 下表为汉代赋税政策的相关史料,据表可知,汉代赋税政策(       
史料出处
官收百一之税,民收太半之赋荀悦《前汉纪》
贾人与奴婢倍算班固《汉书·惠帝纪·应劭注》
被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三万,勿出租赋班固《汉书·成帝纪》
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班固《汉书·惠帝纪》
A.社会功能多样B.注重照顾弱势群体C.等级色彩明显D.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2023-08-17更新 | 178次组卷 | 3卷引用: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之赋税制度(汉-唐)·随堂练习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为天宝十四年与乾元三年课户、课口数比较表。
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总户数8914709户1933174户
不课户数3565501户1174591户
课户数5349280户758582户
总口数52919309口16990382口
不课口数44700988口14619587口
课口数8208321口2370799口
据上表数据可推知(     
A.唐朝政权已经名存实亡B.国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疫病成为人口锐减主因D.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8 . 下表为乾隆二十九年(1764)全国赋税征银的情况。据此可知,清朝前期(     

类别

数量(两)

占赋税总数比例(%)

全年额征银

3924万

100

地丁银

2938万

74.87

盐课银

384万

9.79

关税银

459万

11.71

A.人口数量大幅增加B.商业与手工业发展
C.土地开垦成效显著D.传统经济结构稳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下表表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趋势是(     

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

北魏

租调徭役

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乘二十石

隋至唐中期

租庸调制

凡丁岁役二句,无事则收其庸

唐中后期

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A.人身束缚逐渐减弱B.农民负担不断减轻
C.土地兼并愈发严重D.政府赋税剥削沉重
2023-11-21更新 | 574次组卷 | 29卷引用: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之赋税制度(汉-唐)·课堂例题
10 . 下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历史上某一赋税制度的看法,此税制是
陆贽:“阅稼以奠税,度产以衰征,料丁壮以计庸,占商贾以均利”。
苏轼:“因地之广狭瘠腴而制赋……有兼并之族而赋甚轻,有贫弱之家而不免于重役”。
A.租调制B.两税法C.均田制D.租庸调制
2023-11-1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东元高级中学、大丰区新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