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九年,湖北省钟祥县发生一起“聚众抗粮”事件,民变因反对摊丁入亩而起,摊丁入亩被誉为“从古未有之善政”,湖广总督迈柱陈奏“楚省南北民风刁悍,动辄聚众抗官,今据钟祥县详报,该县武生董建勋连年抗粮,纠众聚于何家集,声言至城围署”。湖北巡抚王士俊认为钟祥县原本丁少粮重,原征丁银2400余两,摊丁入亩后加征丁银竟达3500多两,无怪钟民抵死不完以致激成民变,总由从前经理错误,以至于此,将矛头直接对准失当的摊丁入亩方式,即丁银通省均摊方式。

——摘编自薛理禹《清代摊丁入地中的群体事件研究》

材料二   雍正十三年,迈柱离任回京,次年,新登基的乾隆发布上谕:“江夏等十九州县摊纳之重丁,原经廷议,俟有升科丁银可以渐次摊抵,输缴纳可得其平。今朕闻之,原开垦之荒地颇多不实,则摊抵之期一时难必,将江夏等十九州县未经摊减之丁银8300两,自乾隆二年为始全行豁免。”其后,“乾隆西年奉汇将江夏等十九州县于钦奉恩诏等事案内题准,应征原额丁银各就本州县情形各归各项摊征”。

       ——摘编自薛理禹《清代摊丁入地中的群体事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就钟祥民变的发生,迈柱和王士俊的认识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迈柱离任后湖北摊丁入亩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谈谈你对清代摊丁入亩政策能够取得成功的认识。
2 . 下表为唐宋时期地税纳税截止时间表。据此可知,这一变化客观上(     

朝代

纳税截止时间

唐代

“夏税”不得过六月

“秋税”不得过十一月

宋代

黄淮地区

“夏税”八月五日

“秋税”十一月十五日

南方地区

“夏税”七月十五日

“秋税”十二月十五日


A.促进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C.促进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减轻了农户的额外负担
3 . 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800元,而2018年全国人大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每月5000元,并进行包括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等在内的专项附加扣除。这一变化表明
A.国民收入得到普遍提高B.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
C.对外贸易总额极大增长D.国民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2021-12-11更新 | 247次组卷 | 1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行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B.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C.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022-07-23更新 | 1970次组卷 | 34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除此,统治者往往巧立名目,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除政府规定的徭役外,百姓往往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等。

材料二唐初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材料四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因为“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初期百姓负担比汉代的负担总体上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两税法同汉代以来赋役制有何变革。变革的原因及影响各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两税法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不能真正减轻百姓负担的根本原因
7 . 北齐规定:“男18岁以上为丁,丁从课役,60岁为老。”而隋朝规定:“男以21岁为丁,58岁为限实行从丁课。”隋朝这一变化
A.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推动了农产品商业化
D.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8 . 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策因素是
时期耕地面积人口
明初8.5亿亩6600余万
清前期10亿亩4.1亿
A.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B.摊丁入亩政策使百姓不再隐瞒人口
C.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产,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中国人口发展史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简要评价。
2016-11-27更新 | 5039次组卷 | 46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第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