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5 道试题
1 . 宋元学者马端临评论说,“盖当大乱之后,人口死徙虚耗,岂复承平之旧,其不可转移失陷者,独田亩耳。然则视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以定两税之法,虽非经国之远图,乃救弊之良法也”。该论断认为,两税法(       )
A.顾应社会变革而产生B.加强国家对农户的控制
C.其推行导致天下大乱D.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
2024-03-27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唐贞观初年的“义仓税”源于隋代在丰年时向民众按田亩面积征收粮食以备荒年的义仓,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之后改称地税,政府配套制作了青苗簿,记载土地状况,登记田亩数量和主人名字。上述做法(     
A.抑制了土地兼并B.有助于中国税制的发展
C.改变了征税标准D.进一步加重人民的负担
2024-03-1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赋役征发和基层治理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和治安等事,绝大部分都是由乡里官吏们直接承担的……秦统一全国后,普遍实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的地方基层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袁》记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唐朝至清朝赋役制度的基本演变情况。

唐朝租庸调制“人丁为本”交纳一定数量谷物、帛或布、绢或布
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分夏、秋两季征收。
宋朝募役法王安石变法时推行,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明朝一条鞭法一律折银征收
清朝摊丁入亩地丁银成为主要财政收入,人头税彻底废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基层组织,并概括其基本任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
2024-03-1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185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并附《海关税则》,规定海关对进出口货物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征税,用条约形式规定了进出口税率。该条约的签订(     
A.扩大了民族工业对外出口B.实现了海关管理的现代化
C.便利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D.推动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61年,恭亲王奕上书清朝皇帝,正式聘请英国人赫德接受清朝海关事务。赫德把持海关大权,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追溯,使清朝海关税收由500万两上升到13400万两。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海关税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B.引入了西方管理理念
C.晚清对海关控制加强D.强化关税制度法制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
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
A.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
C.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2024-03-02更新 | 50次组卷 | 37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
7 . 明朝嘉靖四十年起,对原来世代相袭无偿劳动的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到清朝时最终废除了匠户制度。明朝张居正改革将赋役合并,一概征银,清朝雍正时推行“摊丁入亩”,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这些变化(     
A.推动土地所有权发生变更B.强化了封建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C.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使赋税形式开始由实物向货币转变
8 . 明代规定苏州、松江、江西、浙江人“毋得任户部”;清顺治时“令户部司官,不得用苏、松、常、杭、嘉、湖人。”结合图1信息推断,明清两代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保持人才来源的地域平衡B.保证赋税的正常征收
C.加强南方民族的监控管理D.确保地方秩序的稳定
2024-03-0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白居易写作《杜陵叟》:“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该诗(     
A.标志着唐朝诗歌的转型B.所述现象根源在于自然灾害
C.反映税制改革存在弊端D.实质是维护唐朝的统治秩序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古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赋税征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建阳县田赋案


案件起因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六成接任建阳县知县,因见民间钱粮历年拖欠,前官多致挂误,于是遍访舆情,发现阳邑民田皆系下则(不肥沃),明朝初年每亩只征银五分一厘,后加至七分三厘一丝五忽,赋重田硗(薄),民力难完,以至积逋累累。李六成目击其艰,遂私自下调税额,将已开垦的田地归入未垦荒地,用其征赋来弥补降税之田的差额。

——据《闽浙总督郝玉麟奏陈福建建阳田粮始末酌办清厘征粮册籍折》


案件判决

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二十八日,户部大学士张廷玉等经密议后提出处理意见:清朝中央政府放弃已垦荒田695顷余的田赋收入,将向中央上报的奏销册改为每亩征银六分一厘四毫,使其与李六成在1686年私自减则以来的该县实征册科则相符。同时删去本不存在的荒田695顷的记载。并且将该县存在的虚粮八百余两中无从征收的631两余予以豁除。同时针对李六成自行减则及其在赋税征收问题上引起的混乱,决定“罚俸一年”。乾隆帝批准执行。

——据《大学士张廷玉等为请照建阳县册载亩数赋额征收并改正部册事奏折》


学者评价

这种处理看起来是十分宽松的,并为今天的史家引为清朝政府对垦复或新辟土地升科条例执行时往往采取宽厚措施的例证。

——摘编自何平《从乾隆建阳田赋案论清代的赋税管理》


(1)根据“案件起因”和“案件判决”,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阳县知县李六成行为引发的后果。
(2)综合上述材料信息,简析清廷采取“宽厚”措施处理该案件的缘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