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管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
14世纪黑死病横行欧洲时,部分医生佩戴鸟嘴面罩,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疾病的传播。
19世纪末巴斯德用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有细菌存在之后,莱德奇建议医护人员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结果大幅度减少了伤口感染率,口罩在欧洲医学界逐渐流行开来。
19181919西班牙流感蔓延期间,人们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口罩成了疫病出现的象征性影像。
1952长期的污染以及高气压滞留导致伦敦大雾围城,伦敦人染上了支气管炎、气喘和其他肺部疾病,口罩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21世纪初2003年中国“非典(SARS)”期间,口罩的使用和普及达到新高潮。此后,除了防毒、防霞、防过敏、防病毒之外,各色各款的口罩还成为年轻人展示个性与耍酷的.工具。

——据欧阳晓黎《口罩从历史中来》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1-04-30更新 | 951次组卷 | 14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至17世纪中期,伦敦先后爆发过20多次大小瘟疫。面对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皇亲自设计弥撒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政府规定严禁曝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限制出入病疫区。许多地方当局还规定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熏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同时发布公告严控伦敦城内的屠宰活动,禁止污血流入街道或泰晤士河。随着疫病的扩散,政府进一步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城市也开始设置清道夫清扫街道。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魏晨光《从黑死病反观14—17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医疗状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血吸虫病遍及长江以南所有省份。1949 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3 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全国城乡人口逐步上升。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4—17世纪英国应对疫情措施的背景并说明“卫生革命”的意义。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17世纪,英国鼠疫频发,给都铎王朝带来了巨大压力。传统的以教会为主的应对机制难以为继,王国政府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责任。15181月,枢密院发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官方的防疫文告。1578年,政府颁布法令,通过控制疫区人口的流动来阻止鼠疫的传播。从1603年底开始,政府将为瘟疫征收的特别税改为普通税,所有居民都必须缴纳。除了家庭隔离之外,政府还下令建立隔离医院。政府和医疗界印发很多预防手册,指导人们如何做好预防工作。英国逐步建立的各项防疫制度,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但已经使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体系初见雏形。通过这一时期公共卫生实践的推进,英国改变了此前在西欧国家中卫生落后的窘况,并成为西欧国家效仿的榜样。

——摘编自邹翔《16-17世纪英国鼠疫与近代公共卫生体系的雏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应对鼠疫的措施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16-17世纪英国对鼠疫的应对机制。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山西疫情多发,面对疫情,民众积极慌乱自救,寄予神灵祷告祭祀;乡绅宗室协同医者通医施药、输粟煮粥、捐棺安放枯骨;地方官员大力支持与表彰乡绅之举,施医送药,开仓放粮,参与到民间祭祀中重修寺庙,寄予朝廷请求赈济。嘉靖时期,朝廷及时回应,大力提拔有作为的地方长官,树立典范,发帑赈济直接救济灾民或减免田租招募流民,在军营内推广食用草药预防疫病,隔离病患避免传染扩大。

——张娜《危情与控制——明中后期山西疫情治理考察》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血吸虫病遍及我国大部分省市,患者约一千万人。1955年11月,毛泽东听取了汇报后,作出了关于防治血吸虫病的重要指示。不久,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成立。首先,各省、直辖市卫生部门建立了不同层次的防治机构。其次,集中了全国的科技力量,建立了包括卫生、农业、水利和兽医等各方面专家共同参与的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最重要的一点是依靠群众力量,各个疫区在消灭钉螺(血吸虫宿主)管理粪便等方面,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取得了良好成效。到1959年,共有528万患者得以治疗,血吸虫病在65%的流行地区基本被消灭。

——摘编自张牛美《1950年代政府主导下的湖北血防述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山西地区疫情防治的措施和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血防”运动的特点,并分析这运动的时代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西汉晚期,政府在蝗灾旱灾之后,对疾病患者进行隔离;南北朝时期,南齐政权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隋唐时期,设有“病坊”机构收治病人。这些措施表明当时
A.医疗技术取得重大进步B.民众防疫意识显著提高
C.疫病防治受到政府重视D.卫生防疫体系已经建立
2020-07-27更新 | 339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南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宋史·五行志》中记载,在整个两宋时期,发生在江南地区的疫病大概有29次。南宋152年间,平均每五年就出现一次,其中有26次发生在江南地区。杭州取代汴京成为宋朝的首都以后,也成为新的流行性疾病的多发区,苏轼曾评价杭州的流行病指出,“杭(州),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从时间的分布上看,从1142一1190年的48年中共发生13次传染病流行,平均每4年一次;1195—1211年的16年中发生了9次,平均每2年就有一次瘟疫。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传染性疾病大多发生在夏秋之际,23次有明确月份的记载,其中有15次疫情是发生在这个季节,约占65%。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南方大疫,两浙贫富皆病,死者约十之五六”,“浙西路死者五十余万人”。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浙西大疫流行,平江府以北的河流中“流尸无算”。

——摘编自尹娜《两宋时期江南的瘟疫与社会控制》

材料二   流行病的灾难,促进了医学卫生的各种研究和观察,为近代卫生学的发展铺平了路。以1845年中英《上海土地章程》的颁布为起点和标志,公共租界开始了其公共卫生建设的进程。此外,工部局还颁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以使公共卫生管理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上海洋泾浜北首西国租界田地章程后附规例》第42条涉及到沟渠、建造房屋、街道清洁、挑除垃圾污秽、查视地方污秽、查视房屋污秽等内容;1901年工部局起草《公共卫生细则》,以实行传染病的强迫性通知和传染病人的强迫性隔离。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华界的公共卫生事业,不论在组织、体制、法制还是关于传染病的现代防疫措施上,均已达到了相对完善的水平。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确保医疗

——摘编自刘雪芹《近代上海的瘟疫和社会》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发生疾病风险时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费用保障。全国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够得到最低限度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了医疗卫生服务在全国范围的公平供给。

——摘编自牟海林《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公平取向及其实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疫情发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至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辨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摘编自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金时期医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评述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的内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