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花是中国所认识的最古老疾病之一。16世纪下半叶,人痘接种开始在长江中下游施行;18世纪时,一位痘医声称:“中土高贵之家的子女80%都经过人痘接种”。这一时期,政府通过惠民药局等向贫民提供医疗帮助的传统最终消失,施方上的慈善家组织起施医局,给一方乡里提供药品和医疗照顾。中国人对隔离检疫缺乏兴趣,道学家宣称:当一个人冒着被传染的危险留下来照顾病人时,表现出来的道德力量会使疫气不敢近身。17-18世纪,天花对英国的侵袭程度增强。与腺鼠疫的长期斗争使英国人懂得检疫和隔离的价值,各地建立了用于隔离天花病人的传染病院。在理性化思潮的刺激下,一批具有社会良知的中产阶级涌现出来,由私人慈善组织资助的门诊医院和小诊所相继问世,致力于提升公共卫生水平。1760年以后,由君士坦丁堡传入的人疽接种技术在罗伯特萨顿的革新下变得更加简化、安全,得到广泛接受。18世纪90年代,杰出科学家爱德华居纳开始推介牛痘接种法,到19世纪早期超过10万英国人实施了接种落并通过广东传入中国,但到新中国成立前天花发病率仍高达200/10万。

——摘编自(美)肯尼思


(1)根据材料,概括18世纪中英两国在应对天花时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相对于中国的有效应对措施,并简析其施行的历史背景。
(3)英国的应对方式对当代中国的流行病防治工作有哪些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积极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他们广泛发放关于种牛痘,预防天花、霍乱的知识读物,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而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美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导致传染病横行,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呼声强烈。内战后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显著提高,1870年至1890年市政卫生局开始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一些城市还从正规部队中招募组建卫生监督部队;政府还吸引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甚至儿童参与到垃圾处理工作中;同时一些专家呼吁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疫”工作,1878年国会通过《国家检疫法》;70年代细菌理论的出现为城市检疫,消毒提供了理论指导。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死亡率的下降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破——论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卫生改革》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给我国现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后半期,美国社会组历着人口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区域的高速聚集,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迅速下降,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城镇居民仍然延续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将垃圾直接倾倒在街道的习惯,垃圾收集和处理被看做居民的个人事务。由于当时环境治理尚未起步,工业废物排放给城市卫生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严重威胁社会大众的生命安全。

19世纪后半期,公共卫生改革开始在美国各地城市中涌现。1870年,美国最大城市纽约创立卫生局,成为其他城市效仿的典范。自8O年代开始,许多城市先后建立街过清洁部,专门负责街道保活工作。城市政府还首次吸引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垃圾处理工作,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积极参加。19世纪后半期疫病防治也取得了新进展,传统枪疫中未取的“隔离”手段得到继承和强化,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疾”工作,国会陆续颁布《国家防疫法》《检疾法案》等法律法规。

——摘偏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玻》

材料二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陷天津,设立“天津城临时政府”,史称“都统衙门”,下设卫生局,整顿天津卫生,进行街通清理、设置粪场、垃圾处理、种痘,预防霍乱等。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根据与都统衙门的约定,许多章程、机构继续保留,卫生局得以保留,而且卫生局的职员也被延聘。卫生局以“保卫民生为宗旨”,按照西方卫生行政管理方式,颁布了《天津卫生总局现行章程》,……并颁行相关卫生实施细则,其中包括《卫生办法》《育黎堂办法》《时症医院办法》《扫除科章程》等,这是清代出现的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卫生机构。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宪(1905—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兴起的背景,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天津城市公共卫生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现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

4 . 阅读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徽宗赵佶倡导“治病良法,仁政先务”,宋前期的中书门下和元丰改制后的三省六部作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主要负责疫情的分析判断、政策制定、组织协调与文书下达,以及信息渠道的沟通与保障等。翰林医官院作为中央最高医疗兼行政管理机构,全面负责疫病流行期间派医、巡诊、赐药和救治病人等。尚书省和剂局负责制造各类药物。医学机构、临时医院和慈善机构,成为国家防疫取得成效的制度保障和关键所在。宋代地方政府有关医学的职能也有所扩大,防治疫病、推广医书、发展州县医学教育和打击巫术等成为地方官吏的重要职责之一。地方乡绅、医学家、僧人、道士和普通民众等社会民众力量,在宋代疫病防治体系中发挥了辅助性作用,尤其在自然灾害和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广大乡村地区,地方乡绅、民间医学家和宗教人士等建立的救助机构,救济活动更为直接,效果也较为明显。

——韩毅研究员的《瘟疫来了:宋朝如何应对流行病》

材料二   19世纪前期英国公共卫生状况恶化的一个原因就是沿袭中世纪的地方政府管理模式与工业社会的要求相脱节。在19世纪之前,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一直处于地方层面,由地方当局进行管理,受自由放任思想的影响,国家和中央不插手地方事务。在1835年立法中,中央政府已经感觉到有必要对地方政府结构进行重组以使他们能够应付“低层政治’的挑战,他们希望完善“二元政体“结构,以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于是,通过公共卫生立法,英国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到19世纪中期,“应该”这样试验性的规定渐渐出现在卫生立法中:1848年《公共卫生法案》的第10部分,在不卫生的地区赋予这个法案强制力,但是这个法案只包含权力,而不包含义务,在付诸实践时没有义务做任何事情。然而,1866年《卫生法案》的第49部分‘卫生立法的语法需要强制性语气的功效。”

——张丽丽《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宋朝时期防疫制度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防疫制度的变化原因,与宋代相比有何不同,并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英国近代的防疫措施对今天世界防疫有何启发?
5 . 城市公共卫生历来颇受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上海租界自从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从总体上说,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发展。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殇》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以纽约为代表的美国城市饱受公共卫生问题的困扰。1895年,华林被市长任命为纽约街道清洁署专员。华林裁撤了工作消极的管理者,制定了统一严格的纪律,并举办了首次街道清洁署的罢工游行;他改善了清洁工的待遇,制定了8小时工作制;他还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实验,在回收方面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他还成立少年街道清洁联盟,联盟成员的基本活动是收拾人们丢弃的垃圾,记录自己的环保行为。

——摘编自王丽敏《进步运动时代纽约城市环卫改革(1895—189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林城市环卫改革的措施及现实意义。
2023-04-2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以来,中美两国的抗疫策略与效果截然不同。这种差异的背后隐藏着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密码。

材料一   表:中美抗疫策略对比

抗疫阶段中国美国
第一阶段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同时采取积极抗疫策略。州政府积极抗疫,联邦政府抗疫不力,州政府与联邦政府互相指责。
第二阶段人民群众服从抗疫指挥,从大局出发,牺牲个人利益。联邦政府甩锅责任,为争取民众选票采取多项措施。
第三阶段以牺牲部分经济发展为代价换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全面胜利。美国在疫情尚未控制的情况下急于复工复产。

资料来源:中国抗疫信息来源于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美国抗疫信息来源于《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CNN等美国媒体

材料二   中美两国抗疫效果截然不同,表面上看是抗疫策略选择问题,本质上是国家治理理念、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民众思想意识等方面的根本差异。中国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总体战、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既是对中国国家治理理念、政治制度、国民性的一次考验,更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的一次成功检验。

——谢地、王齐《从“三方博弈”看中美两国抗疫的策略、效果及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抗疫的差异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取得抗疫阶段性胜利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病毒:人类敌手和历史推手】

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尔德堡格曾说: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比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维持了高得多的人口密度-平均要高10-100倍。……如果说农业的出现就这样使我们的病菌交了好运,那么城市的出现则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幸运,因为在甚至更糟的卫生条件下,更加拥挤的稠密人口使情况恶化了。……当我们驯养牛和猪这类群居动物时,他们已经受到了一些流行病的折磨,只不过在等待着转移给我们罢了。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与包括病毒在内的各种微生物之间尽管总能维持某种均衡,但这种均衡非常脆弱。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密度的增大、商贸活动的往来、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交通方式的便捷等等,都有可能导致这种均衡迅速被打破。人类文明的大幅进步,很多时候无不是以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而这恰给传染病的造访大开方便之门。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材料二:这场瘟疫不知道是受了天体的影响,还是威严的天主对作恶多端的人类的惩罚,不到几年工夫,死去的人已不计其数。任你怎样请医服药,这病总是没教的。浩劫当前,这城里的法纪和圣规几乎全部都荡然无存了:因为神父和执法的官员,也不能例外,都死的死,病的病了,要不就是连一个手底下人也没有,无从执行他们的职务了:因此,简直每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城里的人们大难当前,丢下一切,只顾寻欢作乐,乡下的农民,自知死期已到,也再不愿意从事劳动,田里的麦田早该收割了,该打好收藏起来了,却没有一个人来过问一下。

-薄伽丘《十日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疫病发生与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黑死病给西欧带来的深刻影响。
2023-04-1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二上·江苏南通·期中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估计,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力,也没有遗传抵抗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瘟疫、肺结核和黄热病。

——摘编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材料二   中世纪时,基督教会掌握社会话语权,宗教医学成为人们疗治病痛的主要途径。16世纪~17世纪,瘟疫在西欧频繁爆发,神职人员纷纷死亡,罗马教廷四处躲藏,宗教医学更显得毫无成效。伦敦发生鼠疫后,医学界要求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清除各种污秽;建议民众重视卫生保健,节制饮食,并用放血、催吐等疗法治疗病痛,政府强行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1604年议会法令授权监管看守人可以用暴力使隔离家庭关闭门窗;疫区任何人胆敢外出将以流浪罪论处,与瘟疫相关的案件也以重罪被起诉。在借鉴吸收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英国形成了符合本国特色的防疫体系;该体系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官员与民众广泛联系起来,共同致力于防疫减灾。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花等病菌在美洲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政府防疫对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或条件。
2022-12-27更新 | 139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疫病流行与政府防治。

材料一   清代国家对疾疫的制度性救疗基本阙如,只是有时会临时性采取一些救疫措施。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动和支持官府实行较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他们请医生尽力诊治,施医送药,还会利用自身影响力建议官府牧治,积极刊刻散送药方甚至还会举行集体的祈神驱痪的活动。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教疗事业探析》

材料二   清末。北京沿袭旧制,尚无专门的疾病防治机构。后来,新成立的警察机构,开始采用宣传疫病知识和推广种痘的方式对抗疫病。民国时期,传染病医院开办后,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与此同时,新设的中央防疫处致力于从欧美国家引选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为推行注射疫苗预防疫病提供技术性保障。自1934年起,北平市卫生行政机构开始以运动的形式,大规模推行预防疫苗注射、开启了以预防医学为指导的疫病防治新制度。

——摘编自杜丽红《近代北京疫病防治机制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以北京为例,指出近代疫病防治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2-08-1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初期的防疫成果并不理想,进入封锁防疫第三周,疫情并没有得到明显控制,日检测能力未能达到预期水平,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从疫情防控有效性的角度来说,英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政策缺乏针对性,既没有及时阻止疫情的大规模爆发,又未能顺利切断传染途径,无法阻止疫情多次反复传播,甚至还因为医疗物资与床位紧缺,放任轻症患者进行居家隔离,对感染者防护措施不当,不重视病毒特性,不严格控制病毒的传播途径,不对疑似病患进行检测和救治,出入境没有设立体温监测点,不对确诊病患行动轨迹进行追踪,不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检验排查,最终导致疫情蔓延。

——摘编自李瑾《英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分析与启示》

材料二   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从确保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到多措并举关心关爱抗疫一线医务人员,从加强人文关怀、组织开展心理疏导,到稳妥有序解除管控措施、逐步推进复工复产。在这场捍卫人类健康福祉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战斗中,中国始终坚持国际合作,开展防控和救治经验分享,推动联合科研攻关,携手应对共同威胁和挑战,以自己的作为和担当,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战“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尽到中国责任!

——摘编自郑昌华《中国文化是抗疫斗争的深沉力量》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初期“防疫成果不理想”的表现及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的抗疫理念。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抗疫所体现出的进步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