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3 道试题
1 . 《汉书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是史书中关于隔离区并派遣医官发放药物己是对抗疫情的常规手段。这说明当时
A.政府重视对民众的救助B.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体系
C.中医药开始应用于防疫D.官员普遍重视防疫工作
2021-01-09更新 | 766次组卷 | 1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市尚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1高二上·辽宁葫芦岛·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两汉历时 426 年(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20 年),疾疫多发。据统计,在 50 次疫病中至少有 10 次与战争有关,占总量的 1/5。两汉自然灾害的发生已表现出链发性和群发性的特点,疫病往往伴随其他自然灾害的到来。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由于自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汉代人还未能做到对疫病进行积极预防。从疫病流行次数多少来看,东汉比西汉多,王朝后期比前期多。汉初至景帝时,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疫病流行。武帝在位 56 年,中原地区也没有发生疫病记载。两汉衰世的疫病高发期有两个:一是安帝元初六年(119 年)至顺帝永建四年(129 年),11 年共发生疫病 5 次;二是桓帝延熹四年(161 年)至灵帝熹平二年(173 年),13年发生疫病 6 次,平均 2.17 年一次。两汉的乱世也有两个:一是西汉平帝末年至王莽时期,22 年发生疫病 4 次;二是东汉灵帝、献帝时期,41 年共发生疫病 9 次,平均 4.56 年一次。汉代的高发病区在南方、洛阳及关东地区。汉代发生在长江流域以南的疫病 14 次,发生在北方匈奴地区的疫病有 3 次、西北陇右 1 次,发生在关东地区的疫病 9 次,其中东汉都城洛阳 4 次。

——摘编自王文涛《汉代的疫病流行及其流行特点》

材料二   两汉时期,在疾疫爆发后,政府会选择医药治疗作为疾疫应对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是东汉时期,医药治疗成为常态的应对机制,一般由中央政府出面,派遣大员、医护人员(携带药物)巡行疫区。在医药应对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关隔离措施的记载。但是,也应看到,中央政府出面派遣的光禄大夫、中谒者等并不是精通医药的官员,也不是主管医疗卫生的官员,这些人均是天子近臣,其巡行的目的是考查地方,通达舆情,替皇帝考察疾疫产生的社会影响。由于他们是皇帝的近臣,也隐约具有代替皇帝安抚地方、稳定地方政治的含义。两汉时期,疾疫爆发后,政府还会推出包括地方自责、改元、免除相关人员职务、大赦、减租赋、罢娱乐、赐财务、厉行节约等措施,进行禳疫,以减轻疾病损失,抚慰百姓心理。对百姓最有效、也最为帝王常用的禳疫措施是减租赋。两汉政府还有一些术士试图一起用方术治疗疾疫、遏制其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疫病流行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两汉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
(3)结合材料和实际,谈谈你对“疫情“和“生命”的认识。
2020-12-28更新 | 38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表1
元初六年(119年)“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疾病”卷5
元嘉元年(151年)“使光禄大夫将医药案行”卷7
建宁四年(171年)“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熹平二年(173年)“使使者巡行,致医药”;光和二年(179年)“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卷8

表1是摘自《后汉书》的资料。这反映了东汉时(  )
A.人们的健康状况比较差B.朝廷重视医药学的发展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察D.政府积极应对疾疫发生
2020-12-21更新 | 495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康熙帝在位61年,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抗疫大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登基之后,幼年的惨淡经历使其深深明白天花对大清王朝的威胁。在总结了前人防痘经验的基础上,他开始由过去被动防御而转为主动出击防治天花。在康熙的倡导推动之下,清朝天花防治开始走向科学化与系统化的道路。他在太医院下专门设立了痘诊科,并在普天之下广征名医。北京城内还设有专门的“查痘章京”,负责八旗防痘事宜,可见,康熙将这件事情是当成一件大事来抓的。

——《看历史:透过细节看中国转变》

材料二   康熙十六年(1677)出巡塞北的途中,在热河发现了一个理想的避暑地方,决定在此建立一个避暑避痘的行宫。随即,康熙皇帝规定:以后凡是没有出过痘的蒙、藏、回、维等上层贵族,想要觐见皇帝,可以在天高气爽的秋天。七月到热河,九月随皇帝入围场秋狩,同时觐见皇帝。这样既避开了痘疫发作期,同时也达到了亲合少数民族各藩的目的。

——《雄才大略的康熙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康熙帝对于抗击天花的态度,并概括其采取的相关举措。
(2)据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建立热河避暑行宫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康熙为了实现此政治目的,对于少数民族上层采取的措施及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人类发展史从某一角度看其实也是一部同疾病疫情斗争的历史,关于疫情及疫情防控(治)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疫情多发,文献中“大疫”“时疫大行”等记载不时出现。当疫情出现时,首先是采取“离间”。一种是收容式隔离,在寺庙及空旷之所等专门开设“疠人坊”,收治传染病患者。另一种是强制性隔离,官方或地方在疫情区封锁各进出道路,并派兵丁镇守。据《汉书·平帝纪》记载,汉代朝廷采取的办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种做法是中国设立传染病医院和实行医学隔离之始,历代沿袭。

唐代尽管医疗机构很完善、发达,但仍无法有效应对大规模爆发的疫病。其中重要原因是医疗资源的不均与不足。在此情况下,基层民间医疗有所开创和发展。悲田病坊是唐代开创的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的专门机构,服务对象就是社会底层群体。悲田病坊的设置是儒家仁政思想与佛教慈悲为怀精神的实践,一方面从民间的角度补充了医疗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在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情况下救助社会底层百姓。其设置影响深远,为后世所继承。

历代医家对传染病的防治也十分重视,如《黄帝内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著名医著中都有防治传染病的经验的记载。我国第一部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专门著作是明代吴有性所作的《瘟疫论》;他提出“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的原则,把戾气侵入途径分为“自天受”(空气传染)和“传染受”(接触传染),既可形成流行之疫,也可出现散发之疫。提出“达原”、“三消”等治法。

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周围环境的维护可以使疫病发生几率减少。自秦汉时期便在城市中构建合理有效的排水设施,并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同时,历代官府也非常热衷于普及医学常识、颁布药方、增加民众的医学常识,力求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卫生清洁意识不断增强,减少患病的几率,也为之后防疫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支撑。

——据百度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在疫情防控(治)方面的创新举措与重要经验。

材料二   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劳动力减少了25%,传统的谷物生产已经无利可图,大量农田被改为牧场用来养羊,很多封建主放弃农业而经营商业性畜牧业。大批拉丁语的教授死于瘟疫,许多学校放弃拉丁语教学,提高了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死亡的威胁使追求现世享乐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为了阻止黑死病的传播,一些城市采取措施隔离从东方归来的船员;在远离城市的地方集中深埋死于黑死病的人;欧洲各地出台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到了16世纪在欧洲大部分中心城市,注重公共卫生成了普遍的现象。

——据薛国中《黑死病前后的欧洲》等整理


(2)习近平说:“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4世纪中叶“黑死病”这一危机给欧洲社会带来的机遇。
2020-11-2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省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新冠疫情期间欧盟委员会对疫情严重国家避而远之,拒绝向他们出口相关设备。成员国各种内斗,互相抢劫盟友口罩,剑拔弩张。疫情最为严重的意大利,得不到欧盟的帮助,人们自发地降下欧盟旗帜,甚至有人焚烧欧盟旗帜。这表明
A.欧洲联合面临挑战B.欧盟走向四分五裂
C.意大利着手脱离欧盟D.各国缺乏共同利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4世纪四五十年代发生的鼠疫至少造成欧洲2500万人死亡,包括很多神父也染病死亡。受疫情影响,人们把目光转向了享乐;劳动力市场得以解放,城乡流动变大;科学技术取得进步;卫生观念得到更新。由此可见,这场疫情
A.证明了神学理论的荒诞B.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C.奠定了工业革命的基础D.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兴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宋史·五行志》中记载,在整个两宋时期,发生在江南地区的疫病大概有29次。南宋152年间,平均每五年就出现一次,其中有26次发生在江南地区。杭州取代汴京成为宋朝的首都以后,也成为新的流行性疾病的多发区,苏轼曾评价杭州的流行病指出,“杭(州),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从时间的分布上看,从1142-1190年的48年中共发生13次传染病流行,平均每4年一次;1195-1211年的16年中发生了9次,平均每2年就有一次瘟疫。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传染性疾病大多发生在夏秋之际,23次有明确月份的记载,其中有15次疫情是发生在这个季节,约占65%。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南方大疫,两浙贫富皆病,死者约十之五六”,“浙西路死者五十余万人”。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浙西大疫流行,平江府以北的河流中“流尸无算”。

——摘编自尹娜《两宋时期江南的瘟疫与社会控制》

材料二   流行病的灾难,促进了医学卫生的各种研究和观察,为近代卫生学的发展铺平了路。以1845年中英《上海土地章程》的颁布为起点和标志,公共租界开始了公共卫生建设的进程。此外,工部局还颁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以使公共卫生管理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上海洋泾浜北首西国租界田地章程后附规例》第42条涉及到沟渠、建造房屋、街道清洁、挑除垃圾污秽、查视地方污秽、查视房屋污秽等内容;1901年工部局起草《公共卫生细则》,以实行传染病的强迫性通知和传染病人的强迫性隔离。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华界的公共卫生事业,不论在组织、体制、法制还是关于传染病的现代防疫措施上,均已达到了相对完善的水平。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确保医疗。

——摘编自刘雪芹《近代上海的瘟疫和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疫情发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2020-11-12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社会保障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疫病救治是其重要组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先秦前,我国就有了社会保障思想。商朝建立初期,实施了许多爱民、利民的举措;周武王时期,大力提倡爱民、保民主张,西周王朝还实施了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等六项爱民政策。孔子在《札记》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墨子提出“爱人者,必为人爱,恶人者,必为人恶——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摘编自郭亚雄《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及其行为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疫情多发,文献中“大疫”“时疫大行”等记载不时出现,唐代也不例外。唐代尽管医疗机构很完善、发达,但仍无法有效应对大规模爆发的疫病。其中重要原因是医疗资源的不均与不足。在此情况下,基层民间医疗有所开创和发展。悲田病坊是唐代开创的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的专门机构,服务对象就是社会底层群体。病坊的所属关系有:一是受官府管理,经费也来自官府;二是僧人自行管理,经费来源于寺院。悲田病坊的设置是儒家仁政思想与佛教慈悲为怀精神的实践,一方面从民间的角度补充了医疗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在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情况下救助社会底层百姓。其设置影响深远,为后世所继承。

——摘编自廖靖靖《多姿多彩的大唐风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
(2)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基层民间医疗开创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古代社会防治疫病的历史借鉴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医疗史日渐成为史学界关注的新兴研究领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许慎《说文解字》提出:“疫,民皆疾也。”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自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流行疫病,均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汉代元始二年,发生瘟疫,“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瘟疫中写就。宋代,国家在大疫之年设置收容贫困病人并予以救治的专门机构安济坊。清初,在民间各地先后成立了“种痘局”,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官方免疫机构。

——郑洪《中国历史上的防疫斗争》等

材料二   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肆虐,造成约2500万人死亡,约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

——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等

材料三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霍乱在1817年至1923年出现六次大流行,其中第三次发生于1852至1859年间,包括亚、欧、非、北美多个大洲都未能幸免,此次大流行也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导致起源于美国的“西班牙”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战时的海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可能促进了这种传染病蔓延,所到之处带来了快速死亡。

1892年,控制霍乱的国际卫生公约产生。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成立。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成立。2003年,中美SARS疫苗研发与生物治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的抗疫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自西汉以来能够“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疫情蔓延”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4世纪黑死病肆虐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15世纪末以来瘟疫发生与防控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