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古代中国在“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的磨砺下,逐渐积淀完善了一套较成熟的防疫制度举措。

根据材料,任选一个时代(或从整体的角度),分析你此时代(或我国古代)防疫政策出台的背景(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角度出发),并谈谈对现在的启示。(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0-10-07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创新班)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已经产生注病观念,这是一个进步。病情久延,反复发作,或注意旁人者,均被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称为注病。

《诸病原候论》卷24生注、死注、食注、殃注一览表


——摘编自于赓哲《弥漫之气:中国古代关于瘟疫“致”与“活”的思维模式》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加之霍乱等瘟疫的频繁爆发,推动了政府干预公共卫生。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流行病肆虐的恐慌中,开始出现政府干预控制疫情的迹象。《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干预公共卫生,明确国家和政府在维护公共健康中的职责与作用,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的必要性。英国从1841年就开始免费实施疫苗接种,政府直接参与推广,这属于英国首次开展的持续性公共卫生活动。为了规范防疫制度,1867年英国制定新的《防疫法》。1865年,英国开始着手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该研究着眼于疾病病因理论和化学原理。这种科学的预防与控制疾病,推动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赵玉兰、吴俊《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领导者:约翰·西蒙)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在工作大规模展开后,各大城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重点是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大城市进行了很多环境卫生工程建设的工作。同时,清除城市垃圾,消灭病媒昆虫,改善环境卫生。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预防肠胃系统传染病的饮水卫生、城市饮食卫生管理等方面,全国各地也都做了不少工作。1951年9月7日,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的贺诚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称:经过21个月的艰苦工作,全国范围内历史上的疫区、少数民族地区、国防前线、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及经济命脉等,各种疫病发病人数均大大减少。

——摘编自李洪河《建国初期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瘟疫及其传播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及主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意义。
2020-09-1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前,普通百姓的卫生管理概念十分淡漠,“时疫盛行,死亡相继”。进入近代,西方人在租界设立医院,使用西药与手术等治疗手段,让当时的中国人大开眼界,现代医学、卫生观念在中国生根发芽。近代士绅精英在与西方人接触过程中更加注重公共卫生观念的认同,认为清洁卫生带给他们自豪与强盛的民族心理。1905年,清末新政期间卫生司的设立,意味着全国范围内制度性的卫生行政就此起步。1910年,爆发于东北的东北大鼠疫真正使卫生行政事业和卫生观念深入人心,清政府专门颁布了《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火车防疫章程》等,地方卫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培育了大批医学卫生人才。“卫生”作为现代化、科学化的代名词,逐渐深入到乡村乃至家庭之中。

——摘编自张新冉《中国近代公共卫生观念的兴起》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迫切需要通过树立现代卫生观念来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虽然设置了国家、省、地(市)县等各级卫生机构,但也设置了企事业单位和军队系统的卫生机构,机构重合现象十分严重。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把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作为重点,但人们的卫生观念仅停留在生物医学的层面,并没有实现向以健康生活为目标的转变,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重治疗轻预防的局面成为人们卫生观念进步的障碍。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部门并未与其他部门相互联系,认为“公共卫生就是卫生部门的事情”,其他行政部门、社区村镇并未把与健康有关的工作提上日程。

——摘编自冯显威、陈曼莉《现代公共卫生的概念特征及发展方向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卫生管理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卫生管理观念的特征,并简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观念的局限中得到的启示。
2020-09-08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早期,人们早已具备了一定的避疫思想和隔离观念。秦汉时期,政府采取强制措施隔离病患,《云梦秦简》中就有政府关于疫情申报、隔离的具体记载。两晋时期,中央政府对疫病隔离更是做了明确规定,朝臣家庭若有三人以上染病,即使本身没病,百日之内也不得上朝。两宋时期,除了中央较为主动的隔离治疫政策外,一些热心的地方人士和官员也自发建立一些医疗机构,如福田院和安济坊,用以安置隔离病患。明清时期,虽然很少看到重要的集中隔离和检疫场所,但面对瘟疫,民众则常常采取一些自发的隔离防疫措施,康熙四十八年,便有民众在空旷之地设置草屋数十间供患者隔离。

——摘编自杨银权《被忽视的传统:中国古代隔离治疫发展论述》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流行,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49年10月,察哈尔鼠疫爆发后,中央立即成立疫情防控工作组,并采取疫区封锁、划定大小隔离圈的措施,毛泽东还亲自请求苏联专家来华协助防疫。据统计,截至1951年9月,全国各地卫生机关共派出150余支防疫队,深入基层,宣传、组织防疫工作。1952年,毛泽东发出了“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指示,号召全国军民把卫生防疫提高到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高度认识上来。1955年,国务院批准的《传染病管理办法》除了确立疫情报告制度外,还把当时流行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丁等18种,依法进行管理,同年,中央政府还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办公室。

——摘编自李洪河《新中国国家卫生防疫机制的建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隔离治疫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疫情防控的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疫情防控的认识。
2020-08-2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卫生事业作为一项公共行政事务,最早进入大众视野始于租界。租界有效的清洁措施与卫生状况让瘟疫致死率大幅下降,以“清洁、消毒、检疫、隔离”四项为端的卫生防疫举措逐渐为华人学习并广泛使用。“东亚病夫”的污名也大大刺激了民族自尊心。1902年天津卫生总局的成立,拉开了中国地方政府施行卫生行政的起点。清末新政实施,巡警部设立卫生司。真正使卫生行政事业深入人心的还是1910年底爆发的东北大鼠疫。在这场浩劫中,清政府专门颁行了中国第一部全国性卫生防疫法规——《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还有相配套的《火车防疫章程》《国际海港的检疫办法》等专门性行业规章,也有《检疫规则》《检疫章程》等综合性防疫法规等。地方防疫局纷纷设立,地方卫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培育了大批专业的医学卫生人才。

——摘编自张昕冉《中国近代公共卫生观念的兴起》

材料二   20世纪人口的增长是人为作用的结果,例如医疗救助和公共卫生政策的预防措施。但是科学对这些成就自我庆祝掩盖了令人担心的、持续存在的问题。医学进步分布不均,南非洲国家婴儿死亡率超出东亚国家三四倍。医疗进步昂贵,人均寿命提高使得医疗保健成本更高,英国医疗保健服务1951年费用为4亿英镑,半个世纪后则高达320亿英镑。新的疾病或旧疾病的新形式折磨着人类,污染、吸毒、放纵和富裕生活是健康的主要杀手,更为致命的是病毒的迅速演化,可以击败使用过多而失去效用的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其他新疾病出现在人造的生态上,例如潮湿的空调系统滋生军团菌肺炎。20世纪干预环境带来许多滋生疾病的新生态位:过度施肥的土壤,剥夺许多生命的土壤,造成污染的水域以及搅乱的大海深处。

——摘编自【美】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公共卫生事业建立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20世纪世界卫生事业的成就与困境。
2020-08-12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2020届高三高考前演练(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卫生防疫虽然在理论和立法上,仍属于以“爱民“相标榜的国家和地方官府的职责范围,但由于它们大都并不直接关乎钱粮与社会稳定这样的大事,所以显示不是国家和政府的施政重点。官府作为与否,完全视当政者的道德责任感和行政能力、地方乡贤力量的活跃程度以及地方财力等多种因素随机而定,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所以,民间社会力量相对活跃的江南地区,特别是在苏杭等中心城市,这类事业往往有社会力量主动承担,而地方政府则给予名义和法理上的支持。但由于缺乏经常性保障,以及必要的管理、监督,故而也必然不可能使其实现制度化、经常化和普遍化。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进代演变》

材料二   1912—1989年卫生行政机构沿革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卫生防疫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2)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从古至今中国卫生防疫制度的变化。
2020-08-04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二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疫病与防治

疫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也改变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18年,天花传入加勒比海地区,此后不久又进入墨西哥与南美洲,无数人被夺去生命。疫情波及到的人数约占1492年(印第安)人口总数的90%。

——摘自《剑桥插图医学史》

材料二: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升到30.8‰。1843年发表的《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和其他疾病都是由腐烂的动植物、潮湿与肮脏引起、加重或传播的,与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也紧密相关”。因此,英国在1848年后通过《公共卫生法》,公共卫生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强制性责任。

——摘编自《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和《19世纪英国霍乱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材料三:


材料四:19世纪中期,李斯特发明消毒灭菌法,使术后死亡率下降到原来的1/3。此成果最早刊载于1867年的《柳叶刀》医学杂志。普法战争中德国军医用此法挽救了很多军人的生命。

——摘编《Trauma and Rehabilitation》(2010年12月)和《剑桥插图医学史》

材料五:1928年,英国医生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但缺乏医界支持得不到应用。1941年12月,因大量战伤感染,美军宣布青霉素为优先的军需品,药剂得到快速开发和生产。

——摘编自《战争与青霉素的命运》,《国防科技》期刊,2006年6期


(1)根据材料一,疫情造成印第安人口大量损失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霍乱爆发的社会背景。
(3)材料三中,哪一图片能够作为印证19世纪传染病成因的证据?请参考上述材料说明理由。
(4)依据上述材料,解释导致近代疫病滋生与蔓延的主要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繁衍数千年的历史,也是与疾疫抗争的历史。商朝甲骨文中“疾年”的说法,就是指疫病流行。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能辨别出伤寒、疟疾、痒疥疾等传染病,抗击传染病的措施也已出现,进而以“制天命而用之”的昂扬精神,鼓舞民众防治疫病的信心。《乾卦》的九三爻辞说:“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疠),无咎”,意谓处于困难时期,要自强不息,要有坚决战胜疾疫的信心。疫情发生后,本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的思想,历代政府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救灾措施。唐大和六年春,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流传疫疾,文宗责成地方官员亲自下乡送药,向老百姓传播防治疫病的知识。历代政府都重视灾后的蠲免和赈恤,发生疫病后,地方官吏必须及时如实上报灾情,逐级向上,层层汇总,直至中央,并且对上报灾情的时间和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有关部门要及时进行勘灾、赈济。

——摘编自邓铁涛《中国防疫史》等

材料二   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士人走出国门考察西方,已经充分意识到预防对防疫的重要性,而治疗效果是有限的,把种痘、清洁等明确视为预防瘟疫的重要内容。面对瘟疫,传统做法基本以“走避”为主,近代士人转而主张采取诸如消毒、检疫、隔离及针对性治疗等积极防疫举措来应对。受西方影响,1905年,清政府成立了中央卫生行政机构——巡警部警保司卫生科,全国范围内制度性的卫生行政就此起步。

——摘编自余新忠《晚清的卫生行政与近代身体的形成——以卫生防疫为中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防治疫病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与我国古代防治疫病观念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   1918年春,美国塔萨斯州爆发流感,后由美国士兵传播到法国,交战双方的士兵也相互感染。民间集会和游行加速了疾病的传播,而海外居民往返于殖民地与欧洲,海上运输也成为疾病传染的通道。战争期间,物资优先供应军队,民众食品供应短缺造成营养不良,削弱了对疾病的抵抗力,大批医护被征召入伍,留中医疗人员严重不足。据估计,约2100万人死于这次流感,且近一半的死者是年轻人。在流感影响下,不少军事行动被迫推迟或取消,进行的军事行动则进展受阻。1918 年8月协约国大举反攻,德军节节败退,部分原因是50万德军战斗力被“糟糕的饮食”和“6月份的流感”削弱了。人们曾试图通过逃避来应对流感,后来则接受了“烟雾熏蒸”、“喷雾杀菌”等预防性医学措施,才得以幸免。

——摘编自曾金花、 张彦敏《1918-1919年大流感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大流感迅速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流感造成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一朝大小灾疫不断,“疫者连村或尽”。朝廷规定“灾伤去处,有司不奏、极刑不饶”。大疫期间免除灾区官员朝觐考察,并“命户部遣人抚视"。根据灾情多综合运用施粥、煮药、助葬、发放钱粮等方式赈济。资金除地方起运的赋税可存留外,还可启用救灾仓储资金,皇帝发内帑(国库)银,以及鼓励民间富户出粮、出资等。国家设惠民药局“以救荒疫”,一些济世救时的医生也施医送药,并建议百姓“静坐简出”、勤扫秽物。出于对瘟疫的恐惧,官民常会以祈神.驱鬼和祭祀等方法来祈求平安。担心“人事有亏”影响“天变"。皇帝常下令官员“修省",甚至下“罪己诏"。人口大量死亡和流动带来田地抛荒,官府疫后多查断荒田,招集流民,给以牛具和种子,督劝耕垦,并免除赋税积欠。但靠人口优势支持的传统农业恢复非常艰难,大量官员死亡或避灾使得政府不能正常运转,救济难于保证。各地起义不断。崇祯年间明军“皆致疫疠,不任战”,“与贼战失利",农民军因此长驱直入。严重冲击了明王朝的统治。

——摘编自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

材料二   1348年源于中亚地区的黑死病,在频繁的贸易活动中跨海进入温暖潮湿的英国,并沿着密集的水上交通网络蔓延。过度垦荒对生态平衡的打破导致雨量增多。城镇人口的增加和公共卫生管理的落后,以及不良的卫生习惯等,更加剧了瘟疫在英国的传播。大量人口死亡。带来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价格攀升.粮食需求减少价格下跌,自营庄园利润下降。转而采取出租制,庄园制逐渐瓦解。不少农奴成为承租农民,逐渐摆脱对领主的封建依附。15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基本消亡。土地经营规模发展.大份地盛行。养羊业发展迅速。工商业和城镇逐渐繁荣,欧洲最初的资本家们开始积极寻求节省人力的新技术。面对黑死病对社会秩序的侵扰,治安法官组成地方上最有权力和效率的地方司法和行政机构。伴随着旧贵族权力衰落。英国王权得以上升。富裕农民、乡绅兴起成为新贵族,商人地位进一步提升,社会各阶,层间流动性加强。经过大灾难的洗礼,人们对宗教的传统权威性产生了很深的、合乎情理的怀疑与动摇。死亡逼近的情况下,自我拯救变得更加重要,人们的目光逐渐.从对天国的期许转向对现实的关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即将来临,近代文明的曙光已接近英格兰。

——摘编自王晓臣《十四世纪的黑死病和英国社会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朝在救灾防疫措施上的特点。
(2)根据材料分析英国黑死病蔓延的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416世纪大瘟疫后中国和英国社会发展的不同走向及其原因。
2020-06-0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