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入宋以来,城市经济活跃,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在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市化的加快,使得城市土地、水源等资源相对短缺,各种垃圾、污秽也随之增加等问题出现。城乡差别的加大引发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徙,难以果腹的灾民可能遗尸街头,城市内部贫富分化也很严重,孤贫之家无力殡葬,更使得城市沦为疾疫爆发的中心。疾疫的严重威胁使得宋代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着重大考验,促使他们审慎探究致疫成因,妥善拟定处置方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应对城市防疫问题,防疫观念为之一变,城市防疫制度随之发展。宋代统治者通过采取整治城市周边环境、积极推广医疗防疫、主动隔离疾疫病患,以及埋瘗尸骸等措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防疫制度。这些制度在特定历史场合无疑发挥着积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宋代以迄明清城市防疫制度的核心部分。

——摘编自余小满《宋代城市的防疫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建立城市防疫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代的城市防疫制度。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探索导致疫病流行的原因,他们注意到了自然环境和疫病之间的关系。秦汉时期,政府规定城市中垃圾处理的地点和方法。南朝宋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官立医科学校。隋唐时期出现了收治麻风病人的“疠人坊”,唐代中期改名为悲田养病坊,兼收治其他病人,成为一个社会慈善机构式的收容所。宋代设立翰林医官院,并且设置太医局、惠民局、方剂局、药局等专门机构,主管政府的医学教育和药材经营。各级地方官吏还积极宣传医药知识,破除巫谶迷信,妥善解决流民问题,控制伴生性疫病的发生。在疫病流行时,政府调遣各机构到民间散发药品,治疗疾病。清代,政府对外国传染病的传入有所警惕,对海港内进入的外来船舶开始进行检疫。

——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降,随着国内外时局的变动和西方文明的影响不断加深,国人因应疫病的观念也开始出现了变动。卫生事务不再被视为个人的私务,而是应由国家行政全面介入的关乎民众健康的公共事务。清洁环境以及水源不仅成了时人心目中防疫卫生的要务甚至首要之务,而且还是关涉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大事。面对瘟疫,不再只是一味地躲避,而主张采取检疫、隔离和消毒等积极主动的行为来控制瘟疫。20世纪以后,清洁、检疫、隔离、消毒等应对疫病的举措已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先进”而主流的防疫观念。晚清的社会精英们对西方防疫举措的认识不尽相同,而且对其中不同行为的态度也有明显的差异,但到了清末,这些举措基本均作为科学、文明和进步的象征成为主流的近代防疫的基本内容。在晚清吸纳西方防疫观念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认识得到了继承并被纳入新的防疫认识体系之中。

——据余新忠《从避疫到防疫:晚清因应疫病观念的演变》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疫病防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中国疫病防治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0-06-2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0届高三5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次流感发生了。没有人知道这次流感的源头,也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在1919年中期消失,但它消失时,这场破坏力极强的流感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性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 -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男人、女人由于高烧而病倒,然后在几天内死亡。

——摘编自[美]杰里·奉特利 《新全球史》

材料二   1981年,医学专家第一次在纽约和日金山的同性患者和静脉注射吸毒者身上发现了艾滋病毒……到2003年末,携带艾滋病毒的人达到了3780万,从这种疾病出现开始,约2000万人死于这种疾病。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二,归纳1918-1919年大流感的特点。根据材料和材料二,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医学界所面对的困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你认为艾滋病与1918--1919年大流感有什么共同点?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经济全球化——人口流动——疾病传播”三者的关系,并从疾病传播的角度谈谈你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2020-06-2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血吸虫病是一种传染极广、危害极大的寄生虫病,中间宿主是钉螺,人畜都会感染, 长江中下游的农村地区是主要疫区。由于此病防无妙法,治无良方,被群众视为绝症和 “瘟神”。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问题,始终把防疫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1955年、1957年相继成立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和卫生部血吸虫病防治局,扭转了防治血吸虫病缺乏统一领导的局面。1955年成立中央防治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各省、市、区都成立了对口的血防科研组织,发挥血吸虫病防治和科研攻坚的合力作用。消灭血吸虫病要在消灭钉螺、治疗病人、管理粪便、安全用水、个人防护等环节齐动手,为此各级政府依靠、发动群众,根据农业生产活动的规律和每项防治措施的适用时间、地点来确定防治工作的重点和方式。1958年6月30日,曾经的血吸虫病重疫区余江县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病的县, 被永久地载入了史册,同时彰显着新中国创造的伟大力量。

——摘编自班和《20世纪50年代党领导消灭血吸虫病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防治血吸虫病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防治血吸虫病的历史经验。
2020-06-1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2020届高中三教学质量监测(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1817年,邱熺编著的《引痘略》(下图)是中国第一部记述牛痘并介绍接种牛痘疫苗技术的专著。他借用传统医学理论引进西洋医疗技术大获成功,由此开启了中西医学文化交融的源头。邱熺获得成功的有利客观因素是

A.邱熺的开拓进取精神B.西学东渐的影响
C.政府开明的对外政策D.洋务运动的推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论语》记载,伯牛生病了,孔子去慰问他,隔着窗户握着伯牛的手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一记载
A.说明春秋时期已经确立了疫病隔离制度
B.反映了儒家学派对探视病人的礼节规范
C.可作为研究当时传染病防治的一手资料
D.可用于论证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来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陕甘宁边区政府曾三令五申要加强预防接种和预防注射工作,边区卫生处于1941年组织注射伤寒、霍乱疫苗200瓶、牛痘苗30打,注射3300余人;1941年3月,边区民政厅发布《陕甘宁民政厅布告》,对传染病的隔离制度作了初步规定;1942年,边区防疫委员会通过《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由此可知,陕甘宁边区
A.阻止了传染疫病的流行和蔓延B.保障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C.逐步建立起现代疫病防控机制D.贯彻全面抗战路线方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欧洲的城市, 人们一般通过排放污水管道处理污水。直到1788年,伦敦城内的街道还是无人清扫,到处是垃圾,饮水也成问题,因为居民什么东西都往河里扔。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欧洲城市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9 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导致人们开始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使得这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材料二     英国在 1848年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案》,要求监管城市清洁卫生,以及提供清洁的自来水等。工业对清洁水的需要和中产阶级对更整洁的街道和更少污染的河流的需要,成为建立水库和管道系统的市政开支的理由,.... 流经议会大厦的刺鼻的泰晤士河水,最终说服了政府投资建立一个大型水道,用来转移从伦敦顺流而下的污水。

——摘编自(英)罗伊.波特主编《剑桥插图医学史》

材料三       旧中国留 下的是一个疫病肆虐、医疗卫生资源极度短缺、人民生命健康无保障的严峻局面。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提出了新中国卫生“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四大工作方针,充分利用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建立起一个基本覆盖城乡居民, 投入低、产出高的卫生医疗服务和卫生防疫体系。新中国成立短短三十年,卫生医疗事业成果辉煌,人均寿命和婴儿死亡率等卫生指标有显著改善。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推行初级卫生保健的典范。多次向发展中国家推荐“中国模式”,由此,“中国模式” 为世人所称道。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著《新中国70年》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城市在工业革命后公共卫生事业出现的积极变化。并简要说明促使欧洲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能够形成“中国模式”的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青州大疫,中央政府要求:“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旨在切断传染源。这项措施被后世沿用。据此可知当时
A.疫病防治依赖于中医药学创新B.医疗隔离救治理论成熟
C.政府具有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D.政府防治疫病方法有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当地发生瘟疫,他创建“安乐坊”收治病人,闻说三年医好病人千人以上,得到朝廷的承认,继而买田收租、以租金维持病坊的日常支出。后来,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政府享有很大的自主权B.确立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C.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D.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