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近代各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工商业城市人口骤增……英国依然遵循着自中世纪以来的自治及自由放任的传统,这种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地方管理使公共卫生更加恶化……医疗卫生改革者查得威克提出应设立一个中央政府部门承担公共卫生的基本责任等建议……1838年霍乱病再度流行,这终于使政府开始意识到卫生问题的严重性。至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建立了中央卫生理事会。此后中央政府干预公共卫生的思想被保留了下来,这也为英国向福利国家的迈进奠定了基础。

——张丽丽《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研究》

材料二     从1870年代初开始,美国不断涌现的食品加工厂肮脏不堪,食品和药品的掺假现象越来越普遍。经历千难万险通过的州食品法由于没有联邦统一的管理而形同虚设,改革者意识到必须让联邦政府来制止掺假产品从一个州运往另一个州。……自1879年到1905年的1/4世纪之间,有190项与食品药品立法相关的议案提交给美国国会,但均未获得通过。1906年6月30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最终签署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

——兰教材《美国1906年纯净食品药品法之由来》

材料三     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上海华界在20世纪初发起地方自治运动,在市政建设、卫生管理、法规建设诸方面,将租界的一套移植过去,并在食品检疫、预防流行病等方面与租界合作。这时的上海城市公共卫生水平,在总体上走在全国前面。

——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改革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食品和药品立法的必要性,并从体制上分析其立法过程曲折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疫病防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疫病的预防的记录。《周易》中有载“需于泥,致寇致”,意思是疫病未发生时,要在精神上做好准备。在甲骨卜辞中,已有洗面、洗澡、吸收、洗脚的记录……《夏小正》中载端阳时“蓄药以蠲除毒气”。到了秦代,对于“弃灰于道者”要受到刑法处置。汉代,《论衡》中有云:“鼠涉饭中,捐而不食。”《淮南子》中则有“疯狗不能投于河中”的记录。《后汉书》中还鼓励人们夏天时挖好井,保证一年四季有清洁的水饮用。另外,在考古发掘中,我们还发现秦汉的都市中普遍都设有“都厕”(公共厕所)和下水道。

——摘编自张剑光《中国抗疫简史》

材料二   19世纪时,英国环境污染严重,导致多种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1831年,霍乱随着进口的货船传到英国,引发国内大流行。最初,因为英国政府奉行自由主义政策,卫生事务一直由地方当局负责,导致效率低下无法应对。于是,中央政府组建了中央卫生委员会,吸收了医学专业人士,后者从医疗救治、环境卫生整顿等方面提出很好的建议,不断推进公共事业。到1851年,英国参加了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卫生大会,讨论如何对霍乱等传染病加以防治。另外,英国以立法的方式,把与霍乱防治相关的每一点举措和进步固定下来,如《公共卫生法》《垃圾清除法》《城市下水道法》等。随着媒体宣传、卫生教育等也不断加强,防疫从强制行为变成了自觉行为,从法律问题变成了道德问题。这样,公共卫生不仅法制化,而且习惯化,并最终变成了一种社会风气。1866年以后,霍乱在英国慢慢沉寂。

——摘编自李化成《19世纪英国霍乱防治的经验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我国古代采取的防疫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霍乱大流行的原因,并概括英国霍乱防治的经验。
2020-08-0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2020年3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要以联邦政府的名义强制隔离纽约州等三个疫情严重地区。纽约州州长科莫认为这是非法的,相当于“联邦政府向这些州宣战”,最终特朗普没有宣布这三州为“隔离"地带。此材料反映了美国
A.联邦体制正遭受严重破坏B.总统已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三权分立体制具有制约性D.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分权制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山西疫情多发,面对疫情,民众积极慌乱自救,寄予神灵祷告祭祀;乡绅宗室协同医者通医施药、输粟煮粥、捐棺安放枯骨;地方官员大力支持与表彰乡绅之举,施医送药,开仓放粮,参与到民间祭祀中重修寺庙,寄予朝廷请求赈济。嘉靖时期,朝廷及时回应,大力提拔有作为的地方长官,树立典范,发帑赈济直接救济灾民或减免田租招募流民,在军营内推广食用草药预防疫病,隔离病患避免传染扩大。

——张娜《危情与控制——明中后期山西疫情治理考察》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血吸虫病遍及我国大部分省市,患者约一千万人。1955年11月,毛泽东听取了汇报后,作出了关于防治血吸虫病的重要指示。不久,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成立。首先,各省、直辖市卫生部门建立了不同层次的防治机构。其次,集中了全国的科技力量,建立了包括卫生、农业、水利和兽医等各方面专家共同参与的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最重要的一点是依靠群众力量,各个疫区在消灭钉螺(血吸虫宿主)管理粪便等方面,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取得了良好成效。到1959年,共有528万患者得以治疗,血吸虫病在65%的流行地区基本被消灭。

——摘编自张牛美《1950年代政府主导下的湖北血防述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山西地区疫情防治的措施和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血防”运动的特点,并分析这运动的时代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盛疫爆发频繁,往往伤亡惨重。为丁做好灾前预防,明王朝设有专用救突的预备仓制度,疫灾发生后,可以起到平抑粮价、稳定市场、减轻灾民负担的作用。……在疫情较轻据的时候,官方只免费向民众施药。在疫情很严重的时候,往往饥荒相伴,官方常常施药和施粥相站合。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病死者众多。明朝还创建义家组织助葬。……此之外。明代在中央设太医院,地方设惠民药局,分工合作,各司所职。政府和医家还重视瘟疫研究,出现了如《痘疹心得》《瘟疫论》等大量蕴疫防治的医书。明代的民间救助在应对瘟疫究害时,也常表现得校为活跃。除却亲属社会关系之外,非亲属中的同年、同乡、邻里、朋友、同僚、主客等社会关系,以及各种慈善和救济组识在瘟疫教助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政府对疫灾后重建也比较重视,采取安抚政策,抚恤灾民,包括量情减轻或减免地方赋税、徭役、军投负担、赎还被卖男女、制止疫区犯罪、移民到疫区、招抚流民复业等等。

——摘编自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等整理

材料二   1914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主张“废止中医,不用中药”,遭到中医界的强烈反对,各地中医联合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迫使其收回成命。1929年,在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上,通过了余岩(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提出了消灭中医的六项办法,即:①限期登记“旧医",②训练“旧医";③定期限制“旧医”使用营业执照,④禁止登报介绍“旧医",⑤禁止“非科学”医学的宣传,⑥禁止设立“旧医”学校等。当即引起全国中医界的群起反对。1929年3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中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大会提出了“提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医以防经济侵略”的口号,130多个团体组织了联合请愿团,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支持。当时的国民政府一面压制、解散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一面允许在第二年成立中央医馆,有些地区可设分馆、支馆。但中医在政治上、法律上仍受歧视。国民政府规定中医学校不得列入教育系统,命令其改称为中医传习所,并禁止中医使用听诊器和注射器等。

——摘编自《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简史》一——摘编自《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抗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代出现大量瘟疫防治医书的意义。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20世纪初期中医发展受挫的原因。
(4)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医的认识。
2020-07-2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时期是医学快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华佗、张仲景、程高等名医,也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症论》等经典医学著作,记载了不少应对疾疫的医药措施。两汉时期,在疾疫爆发后,会选择医药治疗作为疾疫应对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是东汉时期,医药治疗已经成为常态的应对机制,一般会由中央政府出面,派遣大员带领医护人员和药物巡行疫区。疾疫爆发后,政府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帝王自责、改元、免除相关人员职务、大赦、减租赋、罢娱乐、赐财物、厉行节约等,进行禳疫(祈祷.鬼神消除灾殃),以减轻疾疫损失,抚慰百娃心理。

——摘编自潘明娟、王社教《两汉疾疫及其应对机制初探》

材料二   宋朝已经基本建成了蔚为完善的官方医疗体系,富庶的经济也使得朝廷有能力在瘟疫期间为百姓提供更多支援,而便利的交通与相对较小的领土,也让医疗救助能够达到帝国的边疆。清朝的会馆公所和善堂基本继承了古代安济坊、居养院、惠民和剂局等机构的职能,只不过创设者由朝廷走向民间。清朝后期,地方官府往往会在兴办医药局等的抗疫事业中予以支持,而乡绅的活跃又能保证地方“善政”在官员迁进后依然保持稳定。

——摘编自2020—02—12《解放日报》刊载江隐龙《江南“抗疫”两千年》

材料三   16世纪英国鼠疫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没有特许不得放任何.出境,如有违者,立即逮捕,所有财物一律充公”,以实施严格的疫情隔离措施。这一法令与规范劳动力不得随意流动、保障劳动力资源的《劳工法令》相结合,旨在维护社会稳定。后来英国的《政令大全》逐步完善,成为防疫减灾的重要法律基础。

——摘编自张金平《古代疫情社会危机及应对路径》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两汉医学快速发展的政治基础和应对疾疫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况宋古代抗疫措施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应对疫情的手段和目的。
2020-07-2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孙关龙等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传播范围超过2个省域的特大疫情,公元1~12世纪出现3次,13~17世纪出现5次,18~19世纪出现5次。这一趋势反映了古代中国
A.对外交往的范围扩大B.中央集权的趋势加强
C.各地区交往日益密切D.防疫医疗技术发展滞后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上海各种传染病的流行曾给上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究其缘由与上海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变动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租界当局按照西方应对传染病的策略,通过一系列措施对传染病流行进行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华界政府效仿租界的做法,开始构建传染病防治体系。与此同时,一些民间社团也倾注心力积极参与传染病防治活动,补充了政府行为能力的不足,促使传染病防治良好社会环境的初现,反映了上海城市公共领域的形成与民众公共意识的提高。

——摘编自刘岸冰《民国时期上海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湖北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防疫体系,在省级建立了省防疫委员会、卫生防疫站和卫生防疫队等;在市级建立了市防疫委员会、防疫队、防疫站和交通检疫所等;在县级建立了县防疫委员会、防疫队、防疫站和实验卫生院等。湖北政府企图通过建立快速有效的疫区处理制度、建立完善疫情报告制度、积极开展免疫工作、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开展防疫宣传工作、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和防止疫病流行等措施来改变人民疫病丛生的问题。

——摘编自曾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湖北省防疫政策与措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上海传染病流行的原因及防治工作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年代湖北省采取的防疫措施并简析其重要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年)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这种现象
A.源于晚清灾疫频发下的反思B.推动了卫生观念的进一步普及
C.说明卫生意识承载爱国精神D.中国传统社会习俗日益西方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2019-06-10更新 | 5653次组卷 | 115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