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国家、地方体委为主导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后,国家体委成立了训练竞赛六司,开始优先发展竞技体育,通过加大竞技体育财政投入等方式,推动我国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1986年是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元年,国家体委颁布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草案的总方针是“推动体育社会化、科学化,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由于此次改革存在不完整与不健全性,国家体委于1993年制定《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该《意见》明确要求体育体制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首次提出要将政府与社会力量相结合,推进政府部门简政放权,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在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又进行了新一轮的体育改革,重点围绕政府、协会、竞赛等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其效益正逐渐对全民健康产生影响。

——摘编自穆文浩《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回溯与构想》


(1)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原南斯拉夫联邦一分为五,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是其中之一,简称“南联盟”。由于利益分割的现实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纠纷和宗教冲突,1997年以后,科索沃地区不断发生旨在分裂的武装冲突事件,南联盟坚称对科索沃地区拥有主权,采取强硬镇压措施。基于巴尔干半岛重要战略地位的考虑,和图谋借机排除被其视为异己的南联盟米洛舍维奇政权的需要,1998年底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开始介入,进而发动科索沃战争,迫使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1999610日战争结束。战后,俄罗斯彻底被挤出了在东欧的原有势力圈。继科索沃战争后,北约将武装干涉他国内政、先发制人提升至战略层面,不断突破联合国安全底线,挑起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进一步沦为进攻性军事集团,为服务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的工具。

——摘编自王则静《北约为何成为世界动荡之源》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索沃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后北约在国际政治局势中所起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蒋百里(1882-1938年),浙江杭州人,民国著名军事家。1922年,蒋百里就明确指出以中国其时的状况而言,最应该忧心的是富有侵略性的邻国-日本,其侵略中国恐为期不远。果然,不久日本接连制造了济南惨案和皇姑屯事件,至1931九一八事件爆发,蒋百里预见的日本侵华战争终于从他认为的国防第一线东北开始了。

1937年初,《国防论》出版。在书中他认为,中国对日不惧鲸吞,乃怕蚕食,故对日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化日军后方为前方,使其无暇消化占领区;主动出击上海日军,迫日军主力进攻路线由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南北路线改为沿长江而上的东西路线,从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与湖沼地利,抵消日军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以空间换时间,行持久战,通过时间的消耗拖垮日本。此后中日的战争发展,恰恰按照他的预料进行。

——据蒋光前《蒋百里先生全集》等


(1)根据材料,概括蒋百里对日军事策略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蒋百里军事思想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渠本翘(1862-1919),出身于山西祁县富商渠家大族。1892年中进士。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渠本翘为救亡御侮,抱病疾驰,深受朝野敬重。1902年官办企业—太原火柴局经营艰难,渠本翘出资五千银元买断该企业,改名“双福火柴公司”,将其改造成了使用机器生产的现代工厂,销售市场日益扩展。1903年起,反对帝国主义控制我国铁路、矿山的运动逐渐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作为祁县票号财东的渠本翘,在争矿运动中,成为主要领袖人物之一。同时,山西各界人士认为,山西地居右辅,北控边荒,煤铁之绕,久为外人窥伺,若不及时造路,恐受人要挟。因此,1905年以前,就有自筹款项,自行修筑同蒲铁路的计划。各界人士公推渠本翘出面筹款,各票号慷慨解囊,认购同蒲铁路股票60万两白银。为了培养新式人才,渠本翘还积极参与了山西大学的筹建工作,1905年担任山西大学第三任校长。并筹集资金,将“昭余书院”改为祁县中学,实行完全免费教育。总之,我们可以这样给渠本翘一个评价:他是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民族资本家。

——(电视纪录片)《渠本翘:爱国民族资本家》


(1)根据材料,概括渠本翘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渠本翘做出巨大贡献的主要因素。
2022-03-30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22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沈约(公元441年~公元513年),南朝梁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在兼采众家关于《宋书》编纂成就的基础上,制成新史。他删改因本朝人写本朝事而造成的曲笔讳饰;在史料的取舍上趋于客观,力求对于刘宋历史的撰写达于“实录”;同时补撰了自永光以来14年间的史事,从而使得刘宋一代之史臻于完备。他开创了“因事附见”的编纂方法。此外,沈约还在《宋书》之中,灌注了他对门阀士族与寒门庶族地位升降、佛教在南朝的传播与儒家伦理之间的张力、南北民族矛盾与融合等现实问题的深沉思考。

——摘自张峰:《“名亚迁董”:沈约历史著述的境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约在史学领域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沈约的人生经历,分析其所处时代的特征。
2022-05-1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从先秦开始萌芽,至秦汉得以全面发展,隋唐趋于完善,明清最终定型并增加了新的内容。许多思想家开始注意粮食的市场贸易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并形成了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核心的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在这个思想体系中,重农思想是保障粮食稳定、充足供应的基础,储粮备荒是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方式,赈济灾荒是发挥粮食安全作业的重要手段,粮食流通在调剂地区粮食余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粮食为基础的国家政策是重农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摘编自吴宾 党晓虹《试论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 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对其实行粮食禁运,1979-1980年苏联粮食供应量减少了大约600万吨,极大的冲击了苏联的畜牧业,导致了肉类产量的减少,但是其后果与预想的苏联能够找到可以替代大量被禁运粮食的供应来源不可同日而语。禁运也促使苏联意识到粮食自给自足的战略重要性,刺激了国内政策的转向。同时,粮食禁运也导致美国粮食价格大幅下跌,国内市场元气大伤,许多粮食企业面临破产。最终美国政府接受了来自农业界和粮食企业对于撤销禁运政策的压力,于1981年4月取消了粮食禁运政策。

——[英]Tarrant《粮食能不能作为武器?-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粮食贸易禁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美国粮食贸易禁运政策。
(3)根据材料并结合当今时代形势,谈谈你对粮食安全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纵观历史,漕运在社会经济中具有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隋炀帝时期,漕运范围空前扩大,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网。但是,唐定都长安,地处偏僻,南粮北调困难重重。安史之乱的爆发又使得漕运路绝。刘晏上任后,征用大量工人挖淤泥、清河道,恢复安史之乱前的遭运路线。他采取分段接运的方法,使每段水路都有专属的船只负责运输。规定建造漕船的工作收归政府统一建造,并改变原来的富户包运为政府运输。将专卖食盐所得的钱用于雇佣漕工,达到了不发丁男,不劳郡县的效果。通过刘宴的漕运改革,唐王朝的统治中心与江淮租赋富饶之地联系起来了,使南北联系更加密切,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摘编自杨凤阁《论唐代刘宴漕运改革的始末及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刘宴漕运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刘宴漕运改革的措施及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三立,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领袖人物,与其父晚清名臣陈宝箴、其子历史学家陈寅恪被后世赞为“陈氏三杰”。1895年,在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后,陈三立曾电张之洞:“吁请诛合肥以谢天下。”维新变法期间,他在罗致人才、革新教育方面效力尤多。1903年让出住宅作课堂,开设英语及数、理、化新课目;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废除“八股文”和跪拜礼节。1905年与李有芬创办江西铁路公司,拟修南浔铁路。1906年义宁州大荒,富商诬称“匪徒抢劫”,杀死饥民57人,陈三立为民请命。1907年袁世凯委陈三立任参政议员,未肯就。1930年,倡议以尊重科学为前提重修《庐山志》。1933年,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陈三立忿然与之断交。卢沟桥事变爆发,他表示:“我决不逃难!”闻有人议论中国必败,他怒斥:“中国人岂贴耳俯首,任人宰割?”日军欲招揽陈三立,他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

——摘编自曾宪辉《论爱国诗人陈三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三立在中国近代化领域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三立被后世赞为“陈氏三杰”之一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赵占魁(1896-1973),山西定襄县人,从小受尽欺凌和压榨,12岁时起就当雇工和壮工,并学会了打铁。抗战时期流亡到延安,成为陕甘宁边区农具厂的看炉工。他真心实意为抗日战争出力。在高温炉旁作业,又无隔热石棉衣防护,终日汗流浃背,从不叫苦叫累。在担任翻砂股长以后,他处处以身作则,上工最早,收工最晚,尤其在开炉时,往往连续工作十二三个小时。他努力钻研技术,改进工艺,不断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并时时注意节约原材料。他关心爱护青年工人,常把自己节约的钱交给合作社兴办集体福利事业,或借给附近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深受职工群众爱戴。1942年,中共中央将其确立为典型,以建立新的劳动态度、提高生产效率为内容的“赵占魁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普遍开展起来。

——摘编自孙应平《赵占魁与“赵占魁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占魁被确立为典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占魁运动”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始终认定“吾国必须统一”,并确信“中国终究能统一”。孙中山指出,中国“国土统一已数千年矣;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最近六年护法之举其目的实为统一”,中国现在要的是“民主统一,共和统一”。他强调“合满、汉、蒙、回、藏诸地为一国”的民族统一和领土统一,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首要目标,而各省“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的军政统一,也为国家统一的重要条件。孙中山认为统一国家的方法应依时局变化之情势来择定,曾一再表明要以北伐来武力统一全国。孙中山深知“统一与否实关中国存亡”,因此他始终“把重新统一中国看成是头等大事”,毕生为实现祖国之独立、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摘编自周兴樑《孙中山祖国统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时代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祖国统一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孙中山为实现祖国统一所作的贡献。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