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中期刘晏说:“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他提出赋税征课的三个原则:一是“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用足”,二是“知所以取,人不怨”,三是对农民实行“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的政策。他在大历年间曾对户税、地税进行整顿,改变税率,把纳税时间分为夏秋两季。改革盐法盐制,用“官商分利”的禁榷制度取代了“官方专利”的禁榷制度,创立常平盐制度,采取自由经营方式进行盐法改革。

——摘编自丛建阁、刘振锋《山东地区古代赋税制度与赋税思想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赋税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刘晏赋税思想。
2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帝国主义各国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便更加激烈,而此时的中国成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殖民地的对象。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日本逼迫中国签订极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最终知识分子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摘编自马冰《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背景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戊戌变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
(3)上述两次运动的最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始终认定“吾国必须统一”,并确信“中国终究能统一”。孙中山指出,中国“国土统一已数千年矣;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最近六年护法之举其目的实为统一”,中国现在要的是“民主统一,共和统一”。他强调“合满、汉、蒙、回、藏诸地为一国”的民族统一和领土统一,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首要目标,而各省“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的军政统一,也为国家统一的重要条件。孙中山认为统一国家的方法应依时局变化之情势来择定,曾一再表明要以北伐来武力统一全国。孙中山深知“统一与否实关中国存亡”,因此他始终“把重新统一中国看成是头等大事”,毕生为实现祖国之独立、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摘编自周兴樑《孙中山祖国统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时代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祖国统一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孙中山为实现祖国统一所作的贡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材料1875110日,杨度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姜畲镇石塘乡一个偏僻的山村。在伯父的厚爱和良师的指点下,杨度刻苦攻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打下了扎实的儒学根基。1893年,18岁的杨度参加顺天府乡试一举成名,考中举人。

1894年冬季会试中,甲午战败的噩耗传来,……杨度与湖南在京举人一道积极参与公车上书,要求清廷拒签条约,整军经武。

1902年和1903年,杨度两次东渡日本负笈求学。杨度目睹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短短30多年便呈现出的繁荣富强的景象,思想上受到了一次巨大的冲击,提出要把清政府改造成实行君主立宪的责任内阁政府的体制。

1913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聘请杨度为顾问,任职参政院,1915年,杨度写成二万余言的《君宪救国论》,极力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鼓噪呐喊。他积极联系当时的社会名流严复、孙毓筠等六人成立“筹安会”,失败后避难天津租界。

1922年,杨度跟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的时代洪流之中。他利用自己与北洋军阀各派系有联系的特殊身份,为南方革命军北伐统一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28年,杨度加入郭沫若发起成立的“中国革命互济会”;捐款抚养中共烈士的遗孤或秘密革命者的子女。

1929年秋,因为对党的坚定忠诚,对党的事业的无私付出,经潘汉年介绍,周恩来同志批准杨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1932年,57岁的杨度身染重病,在交完最后一笔党费后,走完了自己曲折坎坷、充满功过毁誉的一生。

1975年冬,重病在身的周恩来总理嘱秘书转告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说:“当年袁世凯称帝时,筹安六君子'的第一名杨度,最后参加了共产党,是我直接领导他的。请告诉上海《辞海》编辑部。”

——摘编自廉晓红《从“帝制祸首”到共产党员》


(1)根据材料,概括杨度一生的政治活动,并分析其一生思想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评价杨度等历史人物应该坚持的原则?
2022-05-3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考考前诊断预测卷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至北宋前期,官府轮差乡户承担州县与乡村的基层政务,被称为“职役”。至宋前期,职役已成为困扰地方社会与宋朝基层统治的严重问题。雇役法于熙宁四年(1071)正式推行至全国,其主要内容是政府向乡间主户征收“役钱”雇佣自愿代役之人,代替乡户承当职役义务,同时还以役钱支付吏禄。宋神宗、王安石等坚持将役钱作为地方财用的基本定位,州县对役钱的起征点与计征依据的权限尤其突出,中央通过仲裁、赏罚与推广地方经验等方式,来维持对地方行为的适度调控与引导。地方官府在确定役钱“立额”时,除了雇值等必要支出之外,差役期乡差役人的隐性支出转变为财政显性支出,所增加的地方州县费用,以及役钱计征本身所造成的行政开支,也都被纳入其中。元丰元年(1078),朝廷还专门下诏规定不可移用役钱。元祐元年(1086),朝廷以恢复差役法为名,剥夺了全国州县地方对于役钱与坊场钱的处置权。

——摘编自黄敏捷《北宋熙丰时期的役钱征收与地方权限-兼评雇役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雇役法实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北宋雇役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册礼是最隆重的官员任命方式,册封朝臣分“临轩册授、朝堂册授”,册封外臣有“持节册命”。唐初“立后建嫡,封树屏藩,宠命尊贤,临轩备礼用之。”皇后、太子、亲王与臣下便用相同的临轩册授礼仪,尊卑无隔。册礼使也大多是临时的差使。从唐高宗时,唐朝对册礼进行多次改革。“凡册皇后、太子、太子妃、诸王、公主,并临轩册命,陈设如冬、正之仪。”“拜三师、三公、尚书令、雍州牧、骠骑大将军、都督,在京者诣朝堂受册。”册礼使逐渐成为国家宣册命、行册礼的专项使职。册礼使的尊卑、选派均设有严格的礼制规范。册命对象地位越高,充任册使的官员级别也就越高。与此同时,对边疆民族首领或各部首领的册封,则变化不大。

——摘编自孟宪实《唐代册礼及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册礼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册礼改革的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语·周语)记述:周定王派人去宋国,此人在途经陈国时,看到那里“野有庾积,场功未毕”的“公田不治”景象。与此相反,一些奴隶主却尽量驱使奴隶从事荒田的开垦,使西周末期以来不在税收之列的私田急剧增加。周简王六年(前580年),晋大夫郤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鋣田,双方各不相让,最后竟然到晋侯那里打官司。(吕氏春秋.异宝)记载楚国令尹孙叔教死前告诫儿子,勿受封赏的良田,只取楚、越间的寝丘贫瘠土地,如此可保长有。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孟子拥护封建政治之主张,皆略同孔子。孔子欲存姬周以复兴封建;孟子则图于移朝易姓之后,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之盛世。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呈现出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孟子两人关于封建制认识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孔子、孟子上述认识差异的因素。
2022-01-05更新 | 367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材料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盟国领袖终于可以开始想胜利以及未来世界的大格局了。丘吉尔希望重整英国、法国,甚至战败德国之实力,再加上美国,就可以和东方的苏联势力抗衡。罗斯福的战后世界秩序观却是,以美、苏、英三个战胜国,加上中国,以类似世界理事会理事的角色来维持和平,对付潜在的恶棍。斯大林决心以战胜国的姿态要把俄国的影响力伸入到欧洲中部,并且预备把苏联军队征服的国家,变成缓冲区以保护俄国,防止未来德国入侵。不管是多么不可避免,大战结束留下一个地缘政治大真空形势。权力均衡已毁,广泛的和,约依然虚幻难捉。世界因意识形态不同而分裂为两大阵营。战后时期将成为一段漫长痛苦挣扎、以达成战争结束前即已困扰各国领袖的和解方案的时期。

——摘编自[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美、苏三国关于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构想对战后世界秩序形成产生的影响。
2022-04-08更新 | 206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滁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   明代江南田赋繁重,农民大批逃亡,赋税拖欠。明宣宗派周忱以江南巡抚身份调查处理税粮积欠问题。当时江南田粮运送北京,有军运,有民运。“军船给之官,民则僦(租赁)舟,加以杂耗,率三石致一石,往复经年,失农业。”他与漕运总督陈碹议定,改由民运至淮安或瓜州交兑,再则漕军接运至通州。运输要加耗,“豪有力者只供正额,而一切转输诸费,其耗几与正额等,乃独责之贫民。”对此,他创“平米法”,不分大户、小户,均按正米及耗米合计。后来,他对原来税重的地方征收金花银,田赋实物税粮改折为白银,对纳税者免除了运输等盘费与麻烦。他还推行了一系列其他辅助措施。在他去职后,江南人民怀念他的政绩,给他建造生祠,他的改革还为明朝中后期赋役改革提供了借鉴。

——摘编自周志斌《明代周忱苏松赋役改革述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忱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忱改革的意义。
2022-04-08更新 | 113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滁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材料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由汪荣宝等负责拟订《中央官制改革方案》,他强调责任内阁和三权分立,坚持以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原则来制定中央官制。之后,他参与编纂、修订的法律、法规和草案达22部之多,其中《大清宪法草案》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完整的宪法草案。1911年,在立宪运动的大潮下,汪荣宝等还组织成立了政学会。民国初年,私人草拟宪法蔚然成风,汪荣宝也起草了《宪法草案》,表达他的民主共和立宪思想。1913年,国教成为争议最大的议题之一。汪荣宝等人提出立孔教为国教、国民教育以孔子教义为本,他在制宪会议上充分论证儒家传统之根基价值,终以“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通过为宪法草案。在汪荣宝的身上,民族性与近代性并存,其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颇深,同时又经由日本接受西学,倾向支持改革。

——摘编自陈新宇《从礼法论争到孔教入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汪荣宝主张“孔教入宪”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汪荣宝对于宪政建设的贡献。
2022-04-07更新 | 136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滁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