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8 道试题
1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当时西方学者的做法意在
A.弘扬中国优秀文化B.揭露欧洲文明的弊端
C.维护世界和平发展D.反省重建欧洲的文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1918年1月,孙中山先生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这表明孙中山
A.确立了“三大政策”B.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C.决定开展国共合作D.关注十月革命决定走俄国人的道路
2022-04-27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图1、图2所示分别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美两国征兵海报宣传语“加入你祖国(英国)的军队”“我要你为国家入伍”。两国征兵参战的共同目的是
A.转嫁国内经济危机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参与争夺世界霸权D.维护世界和平民主
2022-04-26更新 | 383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约中关于经济的条文,其苛狠和愚蠢,竟达到显然不能实现的程度。德国被宣判必须缴付惊人的巨额赔款。实际上,要掠夺一个战败国家,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所需要的、可以搬动的东西运走,和驱使战败国一部分人担任永久的或暂时的劳役。

——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二   丘吉尔年表(部分)

1919年参加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会议,提出成立俄罗斯问题委员会,主张对苏俄进行国际性干涉。
1926年,英国职工总会因矿工薪资问题举行全国大罢工,丘吉尔对待罢工态度强硬,建议用机关枪驱散罢工矿工。
19386月,丘吉尔所著《英国仍在沉睡》一书由哈拉普公司出版。10月,激烈抨击《慕尼黑协定》。
1940510日,就任英国首相。7月—10月,领导不列颠之战。
194211日,与美、苏、中等二十六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94635日在美国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铁幕”演说。

——摘编自(英)马丁吉尔伯特《丘吉尔传》

材料三   1940年,日本要求英国关闭滇缅公路,断绝对中国的援助,因为害怕影响自己在南亚的殖民地利益,英国没有反对,立刻决定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签字的正是新任首相丘吉尔……罗斯福曾委婉地建议丘吉尔要从旧的殖民主义帝国思维中跳出来,他的回应是:我出任英国首相不是为了主持大英帝国的葬礼。

——摘编自张玮《丘吉尔的另一面》

(1)说明材料一对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料价值。
(2)提取材料二、三中的相关信息,对丘吉尔政治家的形象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5 . 丘吉尔在他的《二战回忆录》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丘吉尔这句话的意思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没有必然性
B.二战的发生绥靖政策有重大责任
C.小国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是法西斯
2022-01-10更新 | 856次组卷 | 32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淄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厚,仁人施政法刑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该诗描述的是
A.国民革命时期社会风貌B.土地革命时期的社会气象
C.抗日根据地的边区建设D.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
8 . 一战期间妇女开汽车、驾驶运输机、运送伤员;一战后裤子成为可以接受的妇女服装,裙角骤然上升,束身衣和裙撑也永远消失。以上材料说明当时
A.妇女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B.欧洲的性别文化发生改变
C.地区间的文化融合日益加强D.文化多样化特征开始显现
9 .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                      图2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湖流。…各国变法,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

——摘编自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材料三   儒学在形成后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历史演变,……这些形态使儒学道应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具有了不同的功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这种调整与变化的思想资源又从何而来?就在于儒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就是“承传创新”。

董仲舒主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提出“德教”,认为“天任德不任刑”,主张教化;在义利观方面,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朱熹以“理”或“天理”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主张“格物致知”;编著《四书章句集注》,重新解释四书;提倡幼儿儒学教育,编撰《童蒙须知》等儒学启蒙著作。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抨击君主专制;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提出“工商皆本”“重定天下之赋”;思想来源多方面,如《尚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

(1)分别提取图1、图2的历史信息,并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上层建筑变革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儒学发展“承传创新”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1-07-16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01年之后,废科举、办学堂成为时髦,各省掀起一股“大学热”。但张謇反对“仓皇兴学即以大学为发端”的做法,认为“大学之预备在分科高等,高等之预备在中……未设小学,先设大学,是谓无本。”这体现出张謇
A.秉持理性踏实的精神B.过分强调基础教育的作用
C.坚持实业救国的理想D.反对废除科举制度的态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