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8年底,英国驻华大使卡尔频繁奔波于上海重庆之间,多次同蒋介石密谈,劝说国民党政府同日本进行“和谈"。而英美舆论界则出现了鼓吹召开太平洋国际会议,以“和平解决远东冲突"的论调。1940—1941年间,美、日两国在各种级别进行了一系列谈判,美国方面亦曾考虑以中国的某些利益为代价(如承认“满洲国”),同日本达成妥协。1939年6 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反对投降活动》一文,揭露道:“所谓太平洋会议,就是准备把中国变成捷克”,并明确宣布,“我们始终站在主战派方面的,我们坚决反对那些主和派”。

从1938年初起,德日双方开始围绕着缔结军事同盟问题进行谈判。日方的基本立场则 与德方有两点明显的差异:第一,同盟的对象应限定于苏联,而不包括美、英;第二,缔约国不承担“自动参战”的义务,参战与否要经过“协商决定”,在1938至1939年整个谈判期间,上述两点分歧使德日双方始终难以达成协议。

——据王斯德、陈兼《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中国抗战对世界的贡献并1938-1941年英美对华政策加以评析。
2020-07-2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近期,一位德国参谋军官在和我私下里聊天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正是德国的刺刀让日本征服中国变得可能,就像1935年和1936年,也是德国的刺刀让意大利征服阿比西尼亚变得可能那样。他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暗示德国批准日本或意大利的行动,而是表达了这样一个事实:德国的重新武装改变了欧洲的力量平衡,这使得英国无法在亚洲反对日本的行动。

——摘自美国驻德国武官史密斯的《备忘录》(1938年1月)

材料二   美国对日宣战后,德、意对美宣战,此时只有美国同时面对德日两个方向的敌人。美国国内民意主张对日复仇,军方高层也有将领主张先打日本,而美国仍然坚持了“先欧后亚”。从放弃“橙色”计划、制定“彩虹”系列计划开始,美国就不再抱着过去不结盟的思想不放了,而是充分考虑到英法是否可能成为盟友的问题,并借助盟友力量共同对付法西斯同盟。特别是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签订军事同盟条约之后,法西斯同盟在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意味已经十分明显。当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成为抵挡和攻打德国军队的中流砥柱。在盟友问题上,《联合国家宣言》有26个国家签字,中国则是“被遗忘的盟友”;在政策指导上,只是“保持中国在战争之中”,让中国发挥牵制日本的作用。在《租借法案》的援助物资分配中,与英国、苏联相比,中国也是获得援助数量最少的,而且经常不能及时到位。

——摘编自任珊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先欧后亚”战略评析》


(1)根据材料一、二,简析美国坚持“先欧后亚”战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贯彻“先欧后亚”战略的历史影响。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则对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两个人物,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概括一个主题并简要评述。
罗伯特·沃波尔   亚当·斯密   华盛顿   瓦特   爱迪生   甘地   罗斯福   杜鲁门   马歇尔   曼德拉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4 .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伸长统,山阳郡高平(今山东省邹城市西南部)人,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

《后汉书·伸长统传》栽,伸长统“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日《昌言》,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他主张“限夫田以断并兼,急农桑以丰委积,严禁令以阶僭差,察苛刻以绝烦暴”;“政不分于外戚之家,权不入于宦竖之门”;“核才艺以叙官宜”;反对“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他认为“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罚为之佐助焉。古之圣帝明王,所以能亲百姓,训五品,和万邦,藩黎民,……实德是为,而非刑之攸致也。至于革命之朝运,非征伐用兵则不能定期业;奸宄之成群,非严刑峻法则不能破其党。”

材料二 伸长统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观点,但他又认为东汉“阴阳失和,三光亏缺,怪异数至,虫螟食稼,水旱为灾,此皆戚、宦之臣所致然也。”

——均改编自《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述伸长统的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伸长统“人事为本,天道为末”这一观点。
2019-04-1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聊城市2019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法国战败后,英国孤军奋战抵抗已控制了绝大部分欧洲的德国。英帝国总参谋长迪尔说:“我们国家一千多年来正第一次面临遭受入侵的危险。”1940年美国已经逐渐同英国结成一种日益亲密的伙伴关系,同时,英国力图打开与苏联关系的新局面。英国派遣了对苏联有好感的工党左翼领袖克里普斯出任驻苏大使。尽管由于过去的陈见和隔阂,英国的努力成效不大,但是英国仍然不放弃努力。苏德战争爆发前,英国情报处将早就获得的有关希特勒发动侵苏战争的情报转告给苏联。事实上,英国对苏联的参战期待成为希特勒下决心进攻苏联的原因之一。在希特勒看来,“如果俄国被摧毁,英国的最后希望就会粉碎…‘如果俄国垮了,对英国来说,美国也就保不住了”。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掩盖不住内心狂喜,表示“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给予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当时,英国著名工党评论家迈克尔·富勒这样评述:“1941年6月22日以前,英国的胜利是梦想,而在这一天之后,英国的胜利已在预计之中。”7月12日,英苏签订了《苏联和大不列颠政府关于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英国与苏联从东西方两边建立抗击德国战线的态势已然形成。

——摘编自夏正伟《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两线作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英国期待苏联参战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英签订《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的历史意义。
2019-04-1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聊城市2019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郭守敬为新生的元朝制订《授时历》,他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今司天浑仪,宋皇佑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复欹(倾斜)侧,守敬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既又别图高爽地,以木为重棚,创作简仪高表,用相比覆。”他还决定仿效僧一行举行更大范围的“四海测验”,于是向忽必烈奏称:“唐一行开元间(723年),令南宫(尚书省别称)说天下测景,书中见者凡十三处。今疆宇比唐尤大,若不远方测验,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即目测验。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测景(影)。”1279年,忽必烈“敕郭守敬繇(由)上都、大都,历河南府抵南海,测验晷景(影)”;《元史·郭守敬传》载,“遂设监候官一十四员,分道而出,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据测算,其“南海”观测点就在黄岩岛上。

——摘编自武家璧《试论郭守敬的“南海测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的背景。

(2)根据材料,评述郭守敬的历史贡献。

2018-04-2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18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