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岳飞是历史上的著名英雄,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统治者通过不断册封和祭祀岳飞,岳飞的"忠"成为国家政治体系重点宣扬的内容。明朝中期以后,内外交困,朝纲动荡,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重新唤起中原人民的历史记忆,文人士大夫在各种诗文中将喜飞塑造成"忠""廉""孝"的形象,驱除夷狄,尽心报国,公正无私。

清朝统治者实行"抑采策略",将岳飞树立成忠君重道的政治楷模,有意淡化岳飞抗金英雄形象。乾隆帝称赞岳飞"知有君而不如有身,只有君命而不知惜己命,知班师必为秦桧所诟,而君命在身,不敢久握重权于封疆之外"。

材料二   后世研究岳飞的史料中影响最大的是家史。1142年(岳飞蒙难20年后),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岳飞子岳霖开始多方搜集岳飞遗事。岳飞孙岳珂在此基础上,又多方收集岳飞表奏、战报、诗文旧事、被诬始末资料,高宗给岳飞的御礼、手诏,以及南宋时人关于岳飞的旧闻、著述和部分记载,陆续汇集编成《鄂王行实编年》《金佗科编》《金佗续编》等。岳珂在详细叙述岳飞事迹的同时,将岳飞之死归罪于秦桧之奸,回避了宋高宗杀害岳飞的罪责。有些记述诸如岳飞出身诗书翰墨之家、尤喜《左氏春秋》《孙吴兵法》,以及在河南的战绩等经考证为不实或夸大。

——据王振东《试论岳飞形象的演变》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明清时期岳飞在国家政治体系的形象进行阐释。
(2)对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进行辨析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试评析岳飞家史的史料价值。
2021-06-03更新 | 33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1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德国政府发表《关于战发动者责任的白皮书》、称德国是“为了自卫而战斗”,为“民族生存”而战。斯宾格勒认为一战“是对德国的围攻,德国作为‘中心帝国’受到整个世界的围困”。1924年8月2日德国政府发行明信片,宣称“十年前人民走向了令人难忘的团结并给予自由和保卫祖国而战斗的军队以力量”。同一天,时任魏玛共和国总统的社会民主党领袖艾伯特发表演讲声称,“德国的战士不是为侵略性战争而战斗,而是为防御性战争而战斗”。1919年6月28日《德意志报》发表文章,叫嚣“复仇!德意志民族!今天在凡尔赛镜厅,耻辱的条约正在签字。不要忘记它!”

——张国臣《试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对一战的反思》

材料二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的历任总统和总理都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机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反思、道歉和忏悔,从来没有为纳粹的侵略和屠杀行径进行过辩解、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宿敌”法国真诚道歉。

——段久慧《德国如何反思战争罪行》

材料三在2007年的德国电影《拜见希特勒》中,电影的结尾时有一段十几分钟的真实采访,受访对象是今天的德国年轻人,访问的问题只有一个:“你知道谁是希特勒吗?”年轻人给出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人回答说是演员、运动员,也有人模模糊糊回答说是个政客,还有人坦白地说不知道。能说出希特勒身份的还不到整个受访者的一半。

——李林峰《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


(1)评述材料一中德国对战争及战后政治秩序的态度。
(2)材料二中,德国对二战的态度有何历史意义。
(3)对于材料三中的现象,谈谈你的认识。
2022-07-1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拿破仑通过一系列武力战争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庞大帝国。下列关于拿破仑战争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推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秩序                    ②传播了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的成果
③拿破仑战争具有革命性和侵略性的双重性质   ④战争中被压迫地区民众的民主、民族意识觉醒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022-04-0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国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年《人民文学》第7期发表了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小说塑造了改革家乔光朴的英雄形象。经历十年动乱后,某重型机器厂生产停顿,人心混乱,成了一个烂摊子,乔光朴受命于危难之际,立下军令状当了厂长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建立新的生产秩序和奖惩制度,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公精神,很快改变了全厂的涣散状态,扭转了生产被动局面。这是最早的一篇自觉地“写四化,写四化的阻力,写克服阻力的斗争”的文学作品。

小说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读者来信纷沓而至,甚至有工人买一本《人民文学》送给自己单位的厂长,希望厂长像乔光朴那样领导工人干“四化”。对于这篇小说也有不同的声音,《天津日报》在1979910月间发表了四组整版的评论文章,以“争鸣”的形式对乔光朴的用人和专抓生产等改革措施进行批判、质疑。更多的是对小说的肯定,1979年《文汇报》就此评论:“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乔光朴。四个现代化不是谈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小说的成就也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首肯。“欢迎乔厂长上任”“希望乔厂长从作品中走出来”成为时代的呼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发表后的出现的反响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结论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鉴于百姓不懂法律以至身陷囹圄的情况,朱元璋“命大理卿周祯等取所定律令,凡民间所行事宜,类聚成编,训释其义,颁之州县,名曰《律令直解》”。派专人在乡村讲读律令,而且以讲读律令考核有关官吏,对不通晓律令者进行惩罚。提出“明刑弼教”,命令“有司于内外府州县及乡之社里皆立申明亭”,由本里百姓推举公平正直的里甲老人三五名负责申明亭事务,“凡境内之民有犯者,书其过,名榜于亭上,使人有所惩戒。”还经常在申明亭公布“教民榜文”,以申明教化,普及法律。明中期后,申明亭制度逐渐废弛,统治者又在各地推行以宣讲圣谕为主的“乡约”制度,倡导百姓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据毕连芳尼米聪《试论明朝的法制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推行法制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明朝推行法制教育的作用。
2019-02-2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日照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徐桐(1819—1900年),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大臣,历任礼、吏、兵、工等部尚书,以及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徐桐主张澄清吏治,反对李鸿章等洋务大臣的贪渎和任用私人。徐桐还是清末有名的理学家,《清史稿》称其“崇宗儒学”,鲁迅曾说过徐桐是“清末儒者的结晶。”徐桐正直、清廉,忠于清廷,维护纲常,恪守传统。

徐桐“恶西学如仇”,曾言“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他“每见西人,以扇掩面。”清政府讨论修铁路,他领衔上书坚决反对。戊戌变法中,他声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戊戌政变后,徐桐深得西太后的信赖和礼遇,“大事皆决于桐”,义和团入京时,徐桐亲自出城迎接,说“中国当此自强矣”,他鼓动慈禧对外宣战,深信义和团神术,主张利用义和团群众对付洋人,义和团火烧教堂,他在家中设台请戏班一连唱了二十天戏。八国联军进京后他以身殉道。

—摘编自张李州、张立胜《徐桐:中国近代务虚的守旧官僚典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桐一生毁誉参半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徐桐的是非功过。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承天太后(953—1009年),名萧绰,辽景宗皇后,辽圣宗生母,自保宁元年景宗即位至圣宗统和二十七年,承天太后先后以皇后和太后的身份执掌朝政40年,多次击败试图夺位的宗室贵族,化解政权交接的危机。她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宗室、外戚和契丹诸部有才能的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逐渐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和阿顺迎合行为。承天太后多次以诏旨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深层次上,辽与中原已十分接近。承天太后多次遣使诸道劝农,视禾稼,禁止诸军官非时畋猎妨农,制定和推行了一些保护农田、奖励垦荒和减轻赋役负担的政策和措施。辽历代皇帝都有意夺取黄河以北之地,北宋亦想收回燕云之地,承天太后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划定双方边界,辽宋结束了军事对峙状态,开展互市贸易,和平友好交往,辽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承天太后推进政权汉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辽承天太后在历史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材料二   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没有成文的法典,如遇案件,“皆临时决遣”。从太祖起,诏令汉族士大夫主持修律成为常例。世祖时,规定各州国死刑案须奏请皇帝裁决,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鉴于“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期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至此,北魏律基本定型。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司法改革的特点。
(3)“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交融史”。结合上述材料和魏晋到隋唐间的相关知识评述这一观点。
2019-10-24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19年高三9月模块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9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政策”。联邦德国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拒不承认战后欧洲边界,也拒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坚持不与民主德国建交的任何国家(除苏联外)建立外交关系。进入60年代,这种政策大大限制了它的外交舞台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勃兰特主张改变联邦德国同东部邻国的关系,先承认现状,通过“和平方式”,对民主德国以及苏联和东欧各国进行政治渗透和经济扩张,为最后“重新统一德国”逐步制造条件。1969年勃兰特当选为联邦德国总理,推行新东方政策。勃兰特与苏联和波兰签订了条约,保证互不侵犯,承认欧洲各国现有的边界。通过外交努力,促使英、美、法、苏签署西柏林协定,解决了东西方在柏林问题上的对峙。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及民主德国的关系发展迅速,并进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活动余地迅速扩大,两德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为统一注入了新的生机。1971年勃兰特访问波兰,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双膝下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时人评价“勃兰特跪下,德国站起来”。

——摘编自刘佃云《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黄遵宪(1848-1905年),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他接受的是中国传统式的私垫教育,1876年考中举人。次年,毅然抛弃科举仕途,以驻日参赞官之职出使日本。驻日期间,黄遵宪深入了解日本国情,收集资料撰写了《日本国志》一书,书中详细论述了日本社会变革的经过及其得失,借以提出中国改革的主张。1882年,黄遵宪调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针对《排华法案》开展维权活动,促使美国当局接受华商华工的正常往来;1889年,他被任命均驻英二等参赞赴欧洲;1891年,又调任新加坡兼马六甲任总领事,经他多番努力,清政府废除了施行近二百年的“禁海今”,使华侨归国合法化。从1895年开始,黄遵宪热情投身于维新活动,在上海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创办《时务报》,在湖南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开展“新政”建设。变法失败后,罢官还乡,但他仍热心推进立宪、革命工作,并潜心创作,其新体诗《冯将军歌》《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等有晚清“诗史”之誉,堪称“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梁启超在《嘉应黄先生墓志铭》中断言:“古有以一人之用舍系一国之兴亡者,观于先生,其信之也。”后人评说黄遵宪“是近代中国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摘编自黄升任《黄遵宪评传》等


(1)根据材料,扼要评述黄遵宪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成就黄遵宪一生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