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杨慎(1488-1559)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父亲是两朝首辅杨廷和,13岁随父入京途中写出《黄叶诗》,受首辅李东阳赏识收为门徒。杨慎24岁状元及第,为官耿介,武宗贪玩不理朝政,他上疏抗谏无果后辞官回家;世宗(武宗堂弟)继位后他官复翰林修撰,后因维护儒家伦理被贬谪云南。他在36年戍边中,率家奴和士兵平定滇南安铨、凤朝文叛乱;到滇各地讲学授徒,致力于民族文化教育。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传唱千年,编写了诗文总集《全蜀艺文志》等;他的文献学思想自成体系,将《诗经》研究推上了考据的轨道:同时他在医药、民俗、动植物、地理等留有著述。

——摘编自《四川历史名人系列一杨慎:一生跌宕成就一代鸿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杨慎仕途沉浮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杨慎的历史贡献。
2 . 《论语》记载,孔子的雅言仅用于《诗》《书》和《执礼》,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及实践(     
A.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B.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C.注重借鉴外来思想成果D.兼具学术研究和政治统治双重功能
2023-06-02更新 | 460次组卷 | 26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龚自珍(17921841),祖父、父亲皆为进士出身,外祖父是清朝著名学者、《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母亲段驯能诗工画。龚自珍精于经史,中过进士,做过礼部主事的官,生活的乾、嘉、道三朝,“圣朝”的威风依然,而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他在倡导经世致用学说时,成为众所共认得摇旗呐喊的有力人士。由此,一些士子学人从书斋转向社会,由宋、汉之学转向经世致用。在龚自珍的文献中,论及西方殖民主义的有两篇,一是《罢东南番舶议》,一是鸦片战争前的《送钦差大臣候官林公序》。“夫中国与夷人互市,大利在利其米,此外皆末也”,西方“所重者”,皆中国“不急之物”,“宜皆杜之”。在龚自珍身上集先进与落后于一体。他是中国传统思想向近代发展的一个最初步的中介,一个不可缺少的中介。

——摘编自茅海建《龚自珍和他的时代》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龚自珍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简要评价龚自珍的思想。
2023-03-27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民主化和民族主义思潮逐渐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潮流。德意志第二帝国由于政治体制设计的原因,通过舆论影响政治成为了民众的首选。威廉二世每次在外交、殖民、军备方面有所建树,都要指挥各大报纸连篇累牍地宣传,使得德国普通民众对于殖民扩张和民族主义有着越来越高的期待。无论是德国的军队、国会、商人、知识分子还是普通民众,都对扩张和战争表现出强烈的渴望,对德国“世界政策”的出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截止1915年底,德国让会上流传的鼓吹战争、歌颂战争的散文超过235册,战争诗达150万首,战争文学达8000册。

——据沈志昂(国内舆论与德国世界政策》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扩张”舆论迅速鼎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简析德国“扩张”舆论迅速鼎沸的后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王安石在太学中实行“三舍法”,规定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同时,颁布《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王安石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充实完善儒家思想B.争夺变法的主导权
C.寻找变法理论依据D.完善发展科举制度
2022-04-02更新 | 1068次组卷 | 10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4届高三补习班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袁枚(17161798),字子才,浙江钱塘(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挚友蒋士栓讥讽西施、杨妃误国误民,袁枚以诗力驳女祸论,追问男性在亡国中的责任。袁枚把戕贼儿女之手足为美的行为比作火化父母之骸骨以求福利。朋友托他代为访美,却拳拳于弓鞋大小。他讥讽友人:仆见乞丐之妻,担水之妇,其脚无不纤小平正,使足下见之,其皆认作西施毛嫱,而纳之后房呼?章学诚对袁门女弟子吟诗作诵极为反感。袁枚则回击:陋哉言乎!圣人以《关雎》《葛覃》《卷耳》冠《三百篇》之首,皆女子之诗。袁枚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又感叹才女多无寿或婚姻不幸。鉴于此,袁枚在娶妾之事上力求美貌,家中粉黛成行,却很少能解吟咏者。

——据宋燕《袁枚两性关系观与女性观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枚的女性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枚的女性观产生的背景,并简要评价。
2022-04-25更新 | 124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材料 秋瑾,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浙江省山阴县(今绍兴市)人。1904年她与陈撷芬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妇女革命团体“共爱会”。19071月,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她在上面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妇女所处之悲惨境遇,而且还探讨了摆脱这种境遇的途径。首先,秋瑾自己以身作则,毅然结束不幸福的婚姻,与王廷钧离婚,而且敢于仗义执言,劝导别人摆脱不平等的婚姻。其次,她在一篇演说词中号召:“如今好学堂也多了,女子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自己养活自己呢!”秋瑾还提倡在中国创办女学,因为“女学不兴,种族不强”。她还先后创办了明道女学,寻溪女学等。值得一提的是,秋瑾认为妇女只注重自身的解放还不够,还要积极参加到政治斗争中去。秋瑾不仅是一个女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个诗人。她写了大量诗歌,表现了她坚决的革命意志和沸腾的爱国主义热忱。“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诗句,充分表现了诗人为革命而准备献身的精神。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和杨晓梅《思潮涌动与近代中国》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秋瑾认为解放妇女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秋瑾体现的时代精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云:“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该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政治改良带动婚姻自由B.维新运动引领服饰习尚变迁
C.制度变革推动全盘西化D.戊戌变法推动反清革命高涨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积极倡导科举以经义取士,并把《孟子》列为考试科目之一,以改变“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的状况。他把改革科举看成是“一道德”,即统一思想,造就改革派人才的主要途径。照宁四年二月,王安石在所拟改革科举的中书礼子中,认为:“古之取士,皆本学校,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才皆足以有为于世。”因此他提出“宜先除去声病偶对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义”。“贡举新制”规定,应举人不再考试诗赋、帖经、墨义之类,而以《诗》《书》《易》《周礼》《礼记》为本经;《论语》《孟子》为兼经。第一场选考本经中的一经,第二场考兼经,都要“务通义理,不须尽用注疏”:第三场考论,第四场考时务策。同时废罢明经诸科,另设明法科,凡是原先应试明经诸科,而又“不能改试进士”科的,考明法科,“试以律令《刑统》大义断象,中格即取”。新的明法科,时称新科明法。

——摘编自白寿彝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变法为旧党所反对。他们的理由是:诗赋水平高低容易评判,策论弄虚作假也难知道,因此看卷子难了;以学问论,经义、策、论,似乎较诗、赋为有用,以实际论,则诗赋与策、论、经义,同为无用。他们主张科举继续以诗赋为主。

考试是从前读书人的出身之路,所考内容非其所习,科举之人,是要反对的。于是至元祜年间回复旧法,而熙宁之法复废。但又有一班只习于新法的人,也要加以反对。于是折衷其间,分进士为诗赋、经义两科。南宋以后,遂成定制。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选举》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点、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意义。
2021-05-2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衡(78年—139年),生于南阳大姓,“天资睿哲,敏而好学,体性温良。”十六岁去三大文化中心游学,十八岁入京师、观太学,之后做过太守主簿、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从事科技研究。张衡有较强的古文经倾向,其文学作品多依从古文经,不言谶纬,表现出朴实严谨的文风,且有更多、更强烈的批判内容。张衡曾两次担任史官,历览前代史学经典,“条司马迁、班固所叙与典籍不合者十余事。”许结先生在《张衡评传》中认为张衡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对《周易》《太玄经》的研习促使他更多地去思考,而文学与哲学启发着张衡走上探索自然的道路。张衡的《四愁诗》被认为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他还把赋的创作题材转向日常生活。张衡的成就是前代文学、经学、天文学家的足够积累而至此的质变,也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科技等高度发达积累的结果。

——摘编自连靓晓《张衡与东汉中期的文学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衡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衡取得成就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