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管仲对齐桓公提出“九惠之教”,其中一项要求是对遭遇灾荒之年的农民进行“赈困”《秦律》中规定“盗徙封”者(私自移动田界的人),要被施以“赎耐”(耐:剃去鬓发的刑罚)。这从本质上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     
A.国家与小农具有共生关系B.国家实现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C.各国倡导仁政和法治兼顾D.农民对国家权力缺乏依赖性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材料夏鼐早年接受了文理并重的基础教育,后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和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师从陈寅恪、钱穆、蒋廷黻、雷海宗等名师,并潜心阅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重要历史典籍。1934年,夏鼐在梁思永的指导下参加殷墟发掘,进行田野考古实习。他在考取公费留美考古学名额后,选修考古学院的多门课程,系统学习现代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参加史前时期的梅登堡山城遗址的发掘。1941年回国后,他又跟随梁思永亲临一线进行田野考古。夏鼐作为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不遗余力地为中国考古学引航掌舵。1949年,他通过琉璃阁车马坑的完整揭露,结合实际深入钻研有关文献,第一次根据实物复原了古代车子的模型,引起国际考古学界的关注,并于1951年成功地将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的战车予以复原。夏鼐在整个新中国考古学奠基时期,致力于考古队伍的培育和实事求是严谨学风的缔造。在田野调查工作时,他注重培养青年同志独立工作的能力,并身体力行地传授献身精神和严肃作风,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考古工作的全面发展。

——摘编自王世明《夏鼐与新中国考古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夏鼐对新中国考古学的贡献。
(2)根据材料,概括夏鼐取得成就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材料19815月,在面临技能型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国家劳动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意见》,在一些地区开始试行变招工为招生的改革试点,推动学徒制度的改革。19893月劳动部下发的《关于印发<学徒培训制度改革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提出了学徒制改革的方向:“应该逐步实行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相结合培训学徒工的方法,既可利用企业生产现场,加强学徒的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又可利用学校(培训中心)课堂教学,加强学徒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学习”,这标志着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学徒教育制度的终结。同时,国家开展教育体制改革,实行职业教育分流,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职业学校的招生比例与普通高等中学的招生已接近11,以企业为主的学徒制被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代替,学徒制由企业为主,转向以学校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编自郑荣奕《我国学徒制的历史演变与改革方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学徒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我国学徒制度改革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专门建立了官方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战争信息署在形成中国人的"美国印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还在重庆、西安等八个地方设办事处,通称"美国新闻处",利用报纸杂志、宣传册、海报、书籍、图片、幻灯影片、电影和广播等媒介,在国统区和沦陷区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和对日心理战。在美国新闻处翻译出版的《美国史》一书中,将美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描述成"有关自由民主的成长之令人愉快的故事";在《美国地理述略》中,则在介绍美国的地质地貌和农业史的同时,还特意阐释了"美国梦"的含义,即"相信最卑微的人都能凭他自己的努力,为全家获得安稳无忧的生活",并坚信下一代的生活更"优裕安乐"。美新处还突出报道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出的贡献,用事实证明它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和"世界战士"。黑人问题是严格受限的宣传主题,战争信息署一方面回避种族矛盾,另一方面通过突出黑人对战争工作和国家生活的参与,制造美国国内各个种族同心协力为国而战的宣传效果。

——摘编自王睿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塑造的美国形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当时美国战争信息署对华宣传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战争信息署对华宣传的目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

三、铁路与公路交通。西有平汉铁路,南有陇海铁路,东有津浦铁路,有菏泽经濮县虽公路有破坏,因平原关系,无大妨碍,仍可通车。

四、……(辖区)共18个县城,大小市镇200余个,村庄万余个,人口有300万。

五、……在粮食方面能自给有余,村庄相距有二三里,村村有沟道,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

七、群众组织,有自卫队、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

八、群众武装,一般每县有个独立团,县长兼团长;有的有个基干大队;根据地内有游击小组。

——摘自《冀鲁豫边区的概况》(1940年4月)

材料二   你们在去年一年打了大小几千次的仗,打死五万以上的敌伪军,打退了常常几倍几十倍的敌人进攻……收复了许多的失地,许多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是扩大了……你们的大功劳,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各国人民也已明白。

——摘自《中共中央向敌后军民致贺电》(1944年1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根据地对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贡献。
2020-07-09更新 | 3948次组卷 | 29卷引用: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七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6 .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2019-01-30更新 | 629次组卷 | 38卷引用:2016届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64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波及新疆,新疆各地豪强趁机而起。喀什噶尔首领马木提艾来木占据称王。不久,柯尔克孜族部落头目司迪克逐马木提艾来木。马木提艾来木致书中亚的浩罕汗国,欲借助外部势力驱逐司迪克。司迪克引来阿古柏予以对抗,并于1867年建立“洪福汗国”盘踞新疆。
左宗棠认为“既事关君国,兼涉中外,不能将就了局”,准备收复新疆。采用“缓进速决”战略。既积极治军,筹措军饷,整顿军队,又考虑国库空虚,必须速战速决。左宗棠为了对付阿古柏军的洋枪洋炮,仿造了德国的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改造了中国的劈山炮和广东无壳抬枪。欲收复新疆,引起“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以日本为主要假想敌,主张放弃塞防。左宗棠则是塞防派,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左宗棠说服帝和后。
当时伊犁被俄占据。左宗棠认为“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左宗棠还分析:“俄虽国大兵强,难与角力,然苟相安无事,固以度外置之。至理喻势禁皆穷,自有不得已而用兵之日,如果整齐队伍,严明纪律,精求枪炮,统以能将,岂必不能转弱为强,至此劳师袭远之寇乎?”。
1876年攻下乌鲁木齐、达板城和托克逊城,阿古柏先逃亡,后服毒自杀。此时朝廷,发出休兵敕令。左宗棠上疏抗旨,据理力争。再次说服慈禧太后,令其继续收复领土。仅一年多时间,左宗棠就攻克了被外寇侵占的南疆八城,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新疆各地也于大小村镇建立左公祠,烧香礼拜。当地人还把左宗棠及其部下种植的柳树称为“左公柳”。左宗棠后又支持曾纪泽收回伊犁。左宗棠上书朝廷,力陈在新疆设省的主张,被朝廷采纳。188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建立。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19世纪中后期新疆地区出现“边疆危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左宗棠取胜的原因,并指出左宗棠进军新疆的意义。
2016-12-12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甘肃嘉峪关市一中高三适应性考试01文综历史试卷
8 . 集体安全是一种保障所有国家生存与国际和平的制度。在这种机制下,每个参与国都认为破坏和平是对所有参与国共同的挑战,即参与国认为其他国家的安全是所有国家的安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

(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4)……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所需的最低限度。

(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14)为了大小国都能够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主完整,必须成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美国)威尔逊《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1918年

不符合有关国家人民的愿望,不得改变他们的领土状况;所有国家的人民,愿意在何种形式的政府之下生活,都有权自由选择;……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任何国家如侵略威胁他人,则须解除其军备。

——《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

材料二   既然大地上各个民族之间普遍已占上风的共同性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致在地球上的一个地方侵犯权利就会在所有的地方都被感觉到;所以,世界公民权利的观念就不是什么幻想的或夸诞的权利表现方式,而是为公开的一般人类权利、并且也是为永久和平而对国家权利与国际权利的不成文法典所作的一项必要的补充。唯有在这种条件之下,我们才可以自诩为在不断地趋近于永久和平。

——聚德《论永久和平》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大西洋宪章》比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在构筑集体安全方面更为务实。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集体安全的展望有何看法。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
(2)依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
(3)材料四是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引自《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战国策·秦策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商鞅重农的目的和直接影响。
(2)据材料二,惠王杀掉商鞅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商鞅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当时秦国的老百姓不同情商鞅讨厌商鞅变法,为什么当时的秦国人还要“卒行其法”?
2016-11-27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甘肃嘉峪关一中高三第六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