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失期,法皆斩”之辨。

甲同学在讲座中听到某学者谈及陈胜吴广起义时,强调“秦律并非我们想的那样‘残酷’,失期并非重罪,有可能是被歪曲的。”对此,其展开探究。

步骤一

甲同学在图书馆搜集到如下资料。

材料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   “失期当斩”并非秦律内容,“它与‘鱼腹丹书’‘篝火狐鸣’‘诈称扶苏项燕’一样,只是一种发动起义的策略手段”。

——于敬民《“失期,法皆斩”质疑》

材料三   御中发征(朝廷征发徭役),乏(耽搁)弗行,赀(罚)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免除本次征发)。

——《睡虎地秦简·徭律》

材料四   秦人用刑极为严酷……有两个戍卒前去戍守渔阳,走到蕲县,天下起雨来,走不通了,料想赶到了,也是误了限期,一定要处斩的。

——吕思勉《白话本国史》


(1)上述材料中,属于传世文献的是____,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填材料编号)
(2)上述四则材料中,否定“失期皆斩”的是____(双选)
A材料一   B材料二   C材料三   D材料四

步骤二

甲同学发现《徭律》可能并不适用于陈胜吴广等戍卒,他们对应的应是军法,与普通劳役性质不同,“军法有时只泛称为‘法’或‘制’”。

材料五   军法中有“后戍法”,即内地士卒应征戍边,不按期抵达目的地就要定罪服刑。陈胜等谪戍渔阳,所言“失期,法皆斩”中所犯之法正是“后戍法”。

——陈伟武《简帛所见军法辑证》,《简帛研究》

材料六   庄贾(齐景公宠臣)逾期而后至,司马穰苴(春秋末年齐国的大将)据军法遂斩庄贾以徇三军,士卒争奋出为之赴战。

(将军张骞)出右北平,失期,当斩,赎为庶人。

——司马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3)甲同学收集上述的两则材料分别试图说明什么问题?

步骤三

经上述研究,甲同学对陈胜吴广失期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你如何看待陈胜吴广“失期皆斩”?请说明理由。
2023-03-0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国殇”南京大屠杀

近日,某高校教师宣称南京大屠杀缺乏史料支撑,质疑30万遇难人数,引发众多关注。对此,某高中研究小组开展历史探究,搜寻到下列史料。

材料一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唐光晋的口述证言(下图为唐光普的登记表与伤痕展示照片,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臧资料):


12月18日下午四点左右,我们
被反绑带到上元门大窝子江滩。
晚上八九点,日军开始屠杀时,
枪一响,我就顺势倒地。

材料二   南京军事法庭《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判决》(资料出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节录:


计于中华门外花神庙、宝塔桥、
石观音、下关草鞋峡等处,我
被俘军民遭日军用机枪集体射
杀并焚尸灭迹者,有单耀亭等
19万余人。此外零星屠杀,其
尸体经慈善机关收埋者15万余
具。被害总数达30万人以上。

材料三   南京金陵大学美籍教授斯迈思


《黑暗时刻:我们在南京》
这部新闻片中所说的史密斯教授,是当时南京
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秘书、金陵大学社会学教
授、美国人刘易斯·斯迈思。在1937年12月14日
至1938年2月19日期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向日本大使馆写出69封抗议信,其中绝大多数
由斯迈思签发。这些抗议信记录了日军在南京
犯下的大量暴行案例,其中仅斯迈思负责整理
的,就有444起。这些抗议信、暴行案例,以及
战后对南京地区的战争损失调查报告,被国民
政府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
法庭采信,成为抗战胜利后对日战犯审判的重
要证据。
今天早上有个人身上带
着五处刀伤来到大学,
他说他们一群人被驱至
古林寺,在那儿被130名
日本士兵用作刺刀靶子。

材料四   日军第九师团步兵第七联队第二中队上等兵井家又一1937年12月22日日记摘录(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科):


一路连打带骂地拉着160余人出了
外国人居住的街区,来到古林寺
附近筑有地堡的要塞地带。将他
们关进池塘边一间单独的房子里,
然后5人一组地带出来用刺刀刺死。

材料五   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资料出白朱成山《1998--1999年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遗址的发掘和考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现存三处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
其中包括1998-1999年间发掘出208具
遇难者遗骨的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遗
址;经骨密度检测,该处遗骨埋葬时
间距检验时间为60年。据史料记载和
幸存者回忆,慈善机构曾于1938年初
在此掩埋。

材料六   (美)张纯如著,杨复鹏译:《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东方出版社2007年)


《南京浩劫》为美籍华裔女作家
张纯如(Iris Chang,1968-2004)
著,作者实地采访多位大屠杀幸
存者,并佐以大量历史档案、第
三方当事人的日记和书信,多视
角回溯了南京大屠杀这一被遗忘
的历史事件。

问题:
(1)请设定--个标准,对上述六则材料进行分类。
(2)材料三和材料四所反映的内容能否相互印证?阐述理由。
(3)上述材料中,能直接回击“质疑30万遇难人数”的是哪一则材料?阐述理由。
2022-02-20更新 | 2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以下各项中最能体现17-18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特征的是
A.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B.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
C.在改革中实践工业化D.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
2021-05-0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等级考)
4 . 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会战、阿拉曼战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战争爆发B.战争扩大C.战争转折D.战争结束
2021-02-17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第545条: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共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不在此限。”此条文极有可能出自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D.《法国民法典》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拿破仑统治对欧洲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扩大了工业革命成果B.强化了君主集权的意识
C.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D.削弱了英国在大陆势力
8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美领导人曾分别谈到“英国雄狮一吼而天下震撼一切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英国已经吓不倒任何国家。”导致英国从“震撼一切”到“吓不倒任何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经济遭到削弱B.战后国际地位下降
C.战后殖民地的丧失D.战后联合国成立
9 .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对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历史研究没有固定的中心B.历史研究要有世界视野
C.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文明成果D.世界上没有优越的文明中心
2020-04-0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崇明区201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文明的碰撞】

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促使一部分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学习西方的历程。

材料二: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日本明治维新展现了东方人的智慧,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超越西方,给予东方人可以超越西方的魄力和信心。日本民族这种学习西方又不照搬西方,学习西方又超越西方的精神,是日本迅速富强的精神动力。

——摘自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请各举一例说明。
(2)日本“眼观八方”,在国弱时,拿来先进才智进行消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在中西文化碰撞中你对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认识。
2020-03-2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