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8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材料   与一战后不同的是,除了对侵略国施以惩罚之外,盟国还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改造措施。一是对德日领土实施暂时占领与改造。在欧洲,由美、英、法、苏四国对德国领土实行分区占领,进行了比较彻底的非纳粹化运动。在亚洲,美国对日本实施了单独占领,进行了民主化改造。日本制定和平宪法,走上和平非战的道路,成为战后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盟军的占领,以强制的方式对德、日进行了改造,使其脱离了原先的发展轨道。在某种程度上,德、日两国可以说获得了新生。当然德、日两国在接受改造的程度上存在着很大区别。二是实施了对战争罪犯的国际审判。设立欧洲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是人类在战争处置上的一大进展。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伸张正义对战犯实施惩罚,还受害者以公道,也是对后来者以警示

——摘编自王建朗《浅议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盟国对德、日侵略国改造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盟国对德、日侵略国改造的积极影响。

2 . 材料   《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第一次使民族自决成为公认的国际准则。为了促进民族自决,《联合国宪章》专门列有“关于非自治领土之宣言”、“国际管制度”、“托管理事会”三章。对非自治领土(即殖民地),宪章要求“按各领土及其人民特殊之环境,及其进化之阶段,发展自治”,而对于托管领土,宪章则明确要求应“增进其趋向自治或独立之逐渐发展”。宪章规定,联合国应监督前国联委任统治领土、与战败国脱离的殖民地、以及其他非自治领土上的人民实现自决的进展情况。联合国所提出的自治和自决原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面貌的改变。它为战后的非殖民化发出了信号提供了合法性,促进了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战后十余年间,世界范围内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与此导向不无关系。

——摘编自王建朗《浅议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自决”成为国际准则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自决”成为国际准则的影响。
3 . 合作、共赢符合人类的共同和长远利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世界整体形成后,一个国家借助关税、货币贬值或者外汇管制来改善自己商品的地位时,这种战术会遭到报复。30年代的国际经济关系中存在严重的保护主义,各国高筑关税壁垒,引起了经济战,加深了危机。美国凭借在战争中树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地位,千方百计地按照其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济蓝图”,积极筹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据杨泽伟《试论30年代经济危机对世界整体发展进程的影响》整理

材料二   鉴于过去国际联盟软弱无力的状态,二战后建立了强有力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宪章》赋予了联合国在调配使用各国武装力量方面拥有了比国际联盟大得多的权力,在表决程序上,分别采用三分之二票和简单多数票通过,并建立了安全理事会这样一个核心机构,被全权赋予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责。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呈现出大国的核心作用与弱小民族的权益保障并存的特点,五大国被赋予了“世界警察”的职责,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战后十余年间,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与此导向不无关系。

——王建朗《浅议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期重建世界经济体系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期美国为实现其“世界经济蓝图”召开的会议并简述其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参加国家和决策原则两方面分析“国际联盟软弱无力”的原因。结合材料概括联合国诞生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822日,苏联与中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从19383月到19396月,苏联先后三次向中国提供总额达2.5亿美元的贷款。中国政府用这笔贷款从苏联购买了大量的武器和军事装备,苏联还派出了援华航空志愿大队对日本直接参战等。苏联政府作出积极援华的战略决策主观愿望是使蒋介石树立坚持抗战的信心,防止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和反共情绪的滋长;迫使日本彻底放弃其侵略苏联的“北进”计划并最终使日本对苏联实行了中立;客观上则达到了苏联对其远东地区安全的基本放心以及苏联能够全力注意其西线战事的目的。1941年后,由于欧洲形势的日益紧张,特别是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对华政策迅速发生逆转,由“援华抗日”变为“疏华抗日”,停止了对华援助。

——摘编自李静杰《苏联援华抗日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在抗战时期对华政策的演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苏联1941年前对华援助。
2024-02-2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三上学期名校学术联盟高考模拟信息卷&押题卷(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杨慎(1488-1559)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父亲是两朝首辅杨廷和,13岁随父入京途中写出《黄叶诗》,受首辅李东阳赏识收为门徒。杨慎24岁状元及第,为官耿介,武宗贪玩不理朝政,他上疏抗谏无果后辞官回家;世宗(武宗堂弟)继位后他官复翰林修撰,后因维护儒家伦理被贬谪云南。他在36年戍边中,率家奴和士兵平定滇南安铨、凤朝文叛乱;到滇各地讲学授徒,致力于民族文化教育。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传唱千年,编写了诗文总集《全蜀艺文志》等;他的文献学思想自成体系,将《诗经》研究推上了考据的轨道:同时他在医药、民俗、动植物、地理等留有著述。

——摘编自《四川历史名人系列一杨慎:一生跌宕成就一代鸿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杨慎仕途沉浮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杨慎的历史贡献。
6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根据《联合国宪章》有关规定,安理会有权断定“争端或情势之继续存在是否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持”,可以提出必要或合宜之临时办法并“促请当事国遵行”,它还有权“采取必要之空海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宪章》授权联合国大会“讨论本宪章范围内之任何问题或事项”,“得向联合国会员国或安全理事会或兼向两者提出对该问题或事项的建议”。在维护和平与安全领域,大会“得考虑关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之合作之普通原则,并得向……安理会提出对于该项原则之建议”。《联合国宪章》规定秘书长有根据情况权宜行事的活动余地,并可“将其认为可能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之任何事件,提请安全理事会注意”,甚至有权“协助安理会探索合宜之临时办法”。联合国秘书长成为维持和平与安全的决策机制中的积极变量。

——摘编自陈先才《联合国维和机制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维和机制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联合国维和机制。
2024-01-0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高中、南宁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份联考文综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一制度创始于商鞅变法之时,当时大约有十几个爵级。爵级上附着各种特权,如授予田宅、映罪戏刑等;还可享受多种与平民不同的礼遇,比如爵高一级,坟头就可以多种一棵树之类,依商鞅之法,即使出身贫贱,只要斩获一个敌方军官的首级,君主就赐爵一级;斩获两个,君主就赐爵两级,所以关东诸国称秦为“尚首功之国”,按照商鞅的规定,即今是宗室成员,如果没有军功,也要从宗室名籍中除名。

——据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以后中华帝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没有好下场。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秦朝的迅速灭亡给汉朝提供了教训,专任法治的文吏政治用来巩固政权被认为是不可取的。汉文帝时,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之后不定期举行察举选官活动,到武帝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举孝廉”的一种体制完备的制度,察举制的实行,使大量儒生步入行政管理的活动领域……人们开始接受这样一种观点:政治的优良与否取决于执政者道德水平的高低,“好人”依其德性和权威而进行的管理是最好的管理,一旦有了贤明的君主和一大批的清官,达到天下大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摘编自谷字、房政《试论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及其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军功爵制的内容,指出军功爵制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治国思想,并说明实行军功爵制对秦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的具体措施,再写出秦朝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并说明秦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建立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文帝到汉武帝时期察举选官的主要标准,并分析察举制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作用。
2023-11-28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社会记忆以及二战前和平主义思潮的盛行,使得一战期间英国政府“为了国王和国家而战”的口号失去吸引力。在二战前的和平主义运动中,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和数百万民众寄希望于国联来防止战争。英国对德宣战后,和平主义和绥靖主义思潮在英国仍有很大影响力。英国民众不再像一战时那样用欢呼声以及对军事荣耀的期待去迎接战争,相反,二战被视为一场人们缓慢接受的、不可避免的战争。政府与人民之间缺乏信任,政府的战争动员话语较少涉及人民。负责政府战时宣传的信息部由于机构庞杂、分工不明、人员业余等弊病,给人留下愚蠢且无能的负面印象。在此背景下,政府动员话语逐渐出现“人民战争”的转向。“人民战争”话语延续到战后初期英国的社会转型中。在1945年大选中,工党领导人艾德礼表示,“人民”在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牺牲,必须建立“人民的和平”即符合“人民”利益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工党最终赢得大选,映射出“人民战争”话语承载的价值理念在战后英国的社会吸引力,为战后英国共识政治的确立提供了基础。共识政治的基础主要包括混合经济、充分就业和福利国家。

——摘编自莫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民战争”话语的生成、传播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说明英国“人民战争”话语生成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3-11-2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桓英(19212022),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1945年大学毕业后赴美攻读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1950年,她成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1958年回国后,先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职。1979年,李桓英第一次走进“麻风村”,村民们自觉地与她保持距离,李桓英却主动与他们握手。此后四十年里,她跑遍云贵川地区,多次往返甚至长期居住在云南省勐腊县,劝说病人坚持服药并亲自喂药。20世纪80年代初,李桓英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率先开展非隔离的就地短程联合化疗,缩短了疗程,年复发率仅0.03%,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1%的要求。1996年,她首次提出“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结合的模式”,攻克了麻风病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2007年,经过数十年努力,中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走出了麻风病时代。2021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李桓英“时代楷模”称号。

——摘编自唐逸《李桓英带领中国走出麻风病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桓英的主要贡献及其作出贡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桓英所呈现的精神品质。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在设计建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时,明确批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特别不接受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孙中山认为美国宪政规定的"三权分立"制度,不完备,存在着许多弊病,运转效果也不甚好。他指出:"夫美洲之不自由,更甚于专制国。盖专制皇帝且不难爱民,虽专横无艺,犹不敢公然以压抑平民为职志。若资本家则不然,资本家者,以压抑平民为本分者也,对于人们之痛苦,全然不负责任者也。一言以蔽之,资本家者,无良心者也。

——摘编自刘书林《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

材料二: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防止了专制而强暴的政府出现,在相互牵制中消弭了潜在的政府权力。三权分立制衡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追求法治的目的而确立的,这种机制维持的是三种权力之间没有任何一种权力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的动态平衡,使美国的人权、民主自由等法治价值得到不断的保障和实现。但三权分立使联邦政府三个分支相互敌对,讲究以野心对抗野心,却忽视了国家权力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效运用,这给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造成了阻碍。

——摘编自张文博《浅析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拒绝采用西方"三权分立"体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政治制度形成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