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显示出经久的生命力、强大的解释力和重大的影响力。20世纪初,有学者撰文介绍《马克思学说》,其中提到:“观察人类社会,那最根本最原始的物件就是经济。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是共同出产,社会里一切变动的最终的原因,须在一时代的经济里寻找。"上述文字重在介绍
A.唯物史观B.空想社会主义
C.进化史观D.阶级分析方法
2021-06-15更新 | 3263次组卷 | 51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这反映了王安石
A.托古改制的策略B.恢复周制的意志
C.尊崇儒学的思想D.继承传统的决心
2021-05-05更新 | 1018次组卷 | 35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市荣怀学校高复部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马钧,生活在汉朝末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他很喜欢思索,同时注重实践。马钧早年生活比较贫困,长时间住在乡间,比较关心生产工具的改革,并且做出了突出贡献。马钧一生中最早的贡献是改良了织绫机。原来的织绫机五十根经线的五十蹑,六十根经线的六十蹑,马钧统统将其改成十二蹑。经过这样一改进,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了四、五倍,织出的提花绫锦,花纹图案奇特,花型变化多端,受到了广大丝织工人的欢迎。这大大加快了中国古代丝织工业的发展速度,并为中国家庭手工业织布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时候,魏国和蜀国经常打仗。蜀国大军事家诸葛亮发明了一种可以把箭接连发射出去的连发射远器——连弩。魏军在战场上拣到,颇感惊奇,当时已经年老的马钧将连弩进行了改进,功效提高五倍。马钧的发明,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译编自【晋】傅玄《马先生传》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马钧取得重大发明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马钧的重大发明带来的影响。
2019-07-03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789年7月法国发了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政权转到了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手中。吉伦特派掌握政权以后,担心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会危及自己的利益,认为革命应该停止。所以从这以后,法国经济情况不断恶化,物价高涨,投机商人屯积居奇,大发战争财,而工人连最低生活也不能维持。1793年6月,法国人民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政权转到了雅各宾派手中。雅各宾派首先着手解决吉伦特派所不愿解决的农民土地问题。把几百年以来被地主夺去的公地归还给农民,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建义务。雅各宾派的土地政策,符合大多数农民的利益,使法国从此摆脱了封建束缚,成为小农所有割占优势的国家。另外,在革命人民的坚决要求和斗争下,雅各宾派为改善人民生活,维持社会安定,针对投机奸商的猖狂活动,规定对屯积垄断的大奸商处以死刑,打击奸商的反动气焰。雅各宾派采取的一系列革命措施,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摘编自楼均信《法国大革命反思》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雅各宾派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雅各宾派改革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总喜欢把重点放在首位,以示强调。朝鲜战争爆发时,我们高举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跨过了鸭绿江。而对于越南战争则是大力号召要求“援越抗美”。所以前者强调的是“抗美”,而后者则重在“援越”。

朝鲜战争中,中国毫不妥协地与美国进行了直接的面对面的军事较量,最后的停战协定也是在中国的主导下签订的;而在对待越南战争的问题上,中国只是派出支援部队从后方支援越南,让越南人民自己与美国斗争。在越南问题上中国主张边打边谈,力图控制战争的波及范围,避免将自己直接介入。为了早日停战,中国不停地在双方牵线搭桥,传递着“和”的信息,并多次为此对越南施加压力,越美的停战和谈包含了中国的外交努力。

——摘编自刘卫《抗美援朝与援越抗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中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战略选择差异的美国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影响。
2019-07-03更新 | 19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金朝第四代皇帝完颜亮(1122—1161年),从小就仰慕汉文化,他拜汉儒张用直为师。完颜亮少年时爱读书,能吟诗、作文,喜欢下棋、点茶,交结儒士。因此对封建王朝的政治思想比较熟悉。
完颜亮年轻时“英锐有大志”,想干一番事业,这从他年轻时所写的“蛟龙潜匿隐沧波,且与虾蟆作混和。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等诗中可以反映出来。
金熙宗(完颜亮的祖父)当政时,关于继续推行奴隶制,还是转向封建制的政治斗争相当激烈。完颜亮即帝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主要内容有:
领域
具体内容
政治制度的改革
废除熙宗及其以前在汉族地区设置的行台尚书省,使政令统一于朝廷;废除权力极大的都元帅府,仿汉制设立枢密院,任命枢密使、枢密副使主管军事;废除中书、门下两省,只设尚书省,主管朝廷政务;改革和加强科举制度;等等。
迁都燕京
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上京会宁府日益失去了驾驭全国的地位,完颜亮下诏迁都燕京,金朝统治中心由女真故地迁到中原汉人居住地区。
社会经济方面
派人到各地拘收原侵官地和荒闲的牧地,授予南迁的女真人耕作,多余的土地允许汉人租佃;印钞铸钱,改革币制:下令印制交钞(纸币),又下令铸造铜钱“正隆通宝”,与旧钱通用。

       ——摘编自《女真族杰出的改革家完颜亮》
(1)根据材料,说明完颜亮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完颜亮改革的历史影响。
7 . 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据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材料二: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

——《教育敕语》(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有利于这些变化的政治、教育改革措施。
(2)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吕思勉(1884—1957)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他学贯中西,治史严谨,一生著述宏富,时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在中国通史学科建设上的开创性贡献。1923年出版的《白话本国史》,采用白话文撰写的方式,叙述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迄1922年的中国历史。吕思勉认为其书不同之处在于:“颇有用新方法整理旧国故的精神……现在读史,自然和从前眼光不同,总得在社会进化方面着想。”1940年出版的《吕著中国通史》,适应了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时大学教学的需要。吕思勉说:“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吕著中国通史》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叙述中国文化史,下册按时间顺序叙述中国政治史,其创新之处在于吸收编年体、纪事本来体和典志体的优点而成功糅合于一体,使读者既能对社会文化现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又能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

——摘编自刘永祥《吕思勉与历史编纂的新探索》等


(1)根据材料,概括吕思勉通史著作编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吕思勉通史著作编撰风格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该书沿用了将世界划分为不同文明的历史编纂法,但是他的着力点并不在于描述各种文明的兴衰,而在于说明不同文明间的互动以及互动过程中各个文明的变型。


围绕材料,结合中西方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社会各界一致认为要同苏联竞争,关键要从教育改革入手。以科南特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者和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为这次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南特提出的建立辅导制度、实行能力分组、开办综合中学、实施天才教育等主张,迎合了美国公众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布鲁纳要求按照知识的基本结构来设计课程,把反映各门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作为教材的中心。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诱导,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十二年后,美国把1969年阿波罗登月视为科技领先的标志和教育改革的成果。
———摘编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及成效》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教育改革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