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0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 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向前推进,一些国际机构便根据行业需要建立起来,为以后新的主权国家政府之间的常设国际组织的成立和运作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几乎所有交战国和中立国的政治家都认为,"欧洲协调"已崩溃,应建立一个国际常设组织来防止战争爆发。

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战后和平的"十四点"原则,其中他特别强调最后一点——"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这一主张在欧洲引起强烈的反响。

1920 年1月20日,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正式成立。国联成立时只有 44个成员国,后来增加到 63 个。社会主义苏联被排除在国联之外,美国因为自身原因未参加国联。

国联成立后,主要面临两大任务∶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二是处理世界经济、卫生、社会方面的问题。战后初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国联同时也被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成为他们维持霸权的工具。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英法面对法西斯国家的扩张,抛弃了国联的基本原则,纵容法西斯侵略严重损害了国联威信。国联自身的一些缺陷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在一系列国际争端的处理上留下了不光彩的历史记录。

——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成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国联在后来会"在一系列国际争端的处理上留下了不
光彩的历史记录"。
2021-01-24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调研(五)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材料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边界谈判破裂后,苏联不断对中国进行武装挑衅,制造流血事件。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成为双方边界斗争的焦点之一。珍宝岛位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方一侧,根据国际法准则,珍宝岛属于中国,并一直处于中国管辖之下。

1969年3月2日,苏军出动装甲车2辆,卡车、指挥车各1辆,开进珍宝岛南端。70余名苏联边防军人分4路对中方巡逻队进行包围,发起进攻。经过1小时激战,我军予敌以歼灭性打击。3月15日凌晨,苏联边防军10余辆装甲车集结于珍宝岛对岸。3时许,苏军出动装甲车6辆掩护步兵30余人从北端侵入珍宝岛。激战9个多小时,我军顶住了苏军的6次炮火袭击和3次进攻,击毙敌上校边防总队长列昂诺夫以下60余人,打伤80余人,击毁击伤坦克、装甲车13辆,缴获军事装备一部。自此之后苏军不再发动直接的军事进攻。

——摘编自张世忠《寸土必争——珍宝岛事件始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珍宝岛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此之后苏军不再发动直接的军事进攻”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0年,伊拉克和伊朗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源于边界争端、民族和宗教矛盾,同时也是两国力量的消长及各方领导人对力量对比做出错误估计的结果。战争爆发后,双方卷入了旷日持久的争斗,损失惨重,两国更加敌对与仇视。联合国出面调解两伊停火,伊斯兰会议组织、不结盟运动等都出面调停,但均未能说服两伊放弃战争。两伊战争使得海湾局势更加动荡紧张。阿拉伯国家出现新的组合。苏美在中东和海湾地区的争夺更为激烈与复杂。美苏都想趁机而入抢占有利的战略地位捞到更多的好处。在美苏的较量中,苏联拥有外交上的优势。苏联同伊拉克有友好条约,与伊朗保持外交关系。这样它可以施加自己的影响。苏联公开表态慎重,不指责任何一方,实际上在两伊之间搞平衡,两面讨好。苏联加强了同伊朗的联系,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开展经济合作,增加在伊朗工作的技术人员。苏联向伊拉克提供它所需要的武器。苏联利用中东局势谴责西方国家对该地区的渗透。美国相对而言处于劣势,但它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军事存在施加影响。美国在两伊战争中采取“中立"态度,并试图改善同两伊的关系,反对扩大战争,其主要目标是维护石油利益和遏制苏联的势力与影响,维护盟友的安全利益。

——据刘金质《冷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伊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两伊战争问题上美、苏立场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工业革命向前推进,一些国际机构便根据行业需要建立起来,如国际电报联盟、万国邮政联盟等,这为以后新的主权国家政府之间的常设国际组织的成立和运作奠定了基础。一战爆发前,欧美国家约有100万人参加过包括为和平募集资金、宣传和平并游说政客在内的和平活动。一战期间,几乎所有交战国和中立国的政治家都认为,应建立一个国际常设组织来防止战争爆发。1918年1月5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必须通过建立某种国际组织来设法限制军备负担和减少战争的危险。”美国总统威尔逊则在“十四点原则”中特别强调:“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正式成立,但同时也被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成为其维持霸权的工具。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英法面对法西斯国家的扩张,抛弃了国联的基本原则,纵容法西斯侵略,严重损害了国联威信。国联自身的一些缺陷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在一系列国际争端的处理上留下了不光彩的历史记录。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成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联“在一系列国际争端的处理上留下了不光彩的历史记录”的原因。
2021-03-0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新高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要求军备平等的态度日趋强硬,而法国则顾及自身安全不肯再在军备问题上做出让步,这使得裁军大会在2月份复会后很快就陷于停滞。1933318日,意大利政府分别向英、法、德三国驻意大使递交了一份名为《谅解与合作公约》的草案,倡导英、法、德、意签订四国公约来合作解决欧洲问题。英国自始至终积极地支持四国公约,其目的是要利用该公约来促进法德关系的改善,从而为打破裁军僵局开路。法国参加四国公约谈判的动机主要是希望改善与意大利的关系,而非真心谋求与德国和解。因此,当德国宣布退出裁军大会后,意大利建议援引四国公约继续裁军谈判时,法国立即抛弃了四国公约。英法双方各持己见,以至于在119日的裁军大会上发生了激烈争吵,最终不欢而散。由于英法始终没能在如何应对德国退出裁军大会的问题上达成一致,裁军大会最终于1934611日宣告失败。

——摘编自梁占军《英国、法国与四国公约(1933.37)》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国公约谈判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国公约谈判失败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七七事变”爆发后,美国开始禁止政府船只向日本输送武器。美国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一外交举措制止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维护自身利益。……虽然美国多次争取日本在对华问题上的妥协但均遭到日本拒绝,鉴于此,美国对日禁运政策也逐渐具体化并加强了对华援助。19401月,《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到期,美国立即将其废除,同年7月实行主要原料、军需品对日出口批准制。……由于日美矛盾激化,日本统治者越来越清楚的看到美日之战在所难免。……随着全面侵华战争的不断深入,加上英美对日政策的不断强硬,日本的资源量已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战争机器。从1940年开始,日本逐渐将重心转向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这一举措激怒了该地区的重要利益者一一美国。194181日,美国宣布全面停止对日本的石油供给,这完全抓住了日本的命脉,面对这种形势日本对美开战的呼声高涨,并于次月通过了《贯彻帝国国策纲要》,确定了以对美宣战作为解决日本目前所面临困难的手段。

——摘编自周彦宇《日本“南进政策”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日本禁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日本禁运的影响。
2021-04-2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9年5月11日,诺门坎事件爆发。它是日苏之间一场大规模武装冲突。日本方面挑起诺门坎事件的真正原因是为侵华战争需要,目的就是针对苏联方面的援华行为,对苏联采取以攻为守,迫使其放弃援华政策。另外,日本方面挑起诺门坎事件,也是为了造成更大的反苏烟雾,以换取西方国家继续对其侵华行径采取绥靖主义政策。然而日军的损失是非常惨重的,对日本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都难以忘怀。诺门坎惨败使日本真正认识到苏军实力,对此后的日苏两国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不得不放弃对苏强硬政策,而且在苏德战争中也始终不敢轻易参加对苏作战,错过了“北进”的最好时机。

——据李凡《诺门坎事件爆发原因及对日苏关系的影响》编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苏诺门坎事件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军诺门坎惨败的影响。
2021-01-0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材料1928年,梁漱溟开始提出“乡治”的主张,到1931年完成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他说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没有两面对立的阶级”,所以“中国没有革命的对象,只有建设的对象”,“中国革命只有外来原因没有内在原因”。他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是依靠“乡村自治”组织,来建立“乡村文明”。他说:“共产党闹的最厉害的地方,单靠军队去剿是不行的”,“必须另有一种农民运动代替才可以”。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开办乡村建设研究院,以后又扩大到菏泽等三个专区。“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乡农学校”(学校是乡和村级的行政实体),大多数校长校董由当地豪绅担任;二是建立“乡村自卫组织”,实际上是建立豪绅掌握的地方武装;三是建立“合作社”,进行农业技术改良,“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

——据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特点。
2020-10-2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蔡朝焜纪念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1547-1616年)一生经历是典型的西班牙人的冒险生涯。因生活艰难,塞万提斯和他的七兄弟姊妹跟随父亲到处东奔西饱023岁时到了意大利,经过四年出生入死的军旅生涯,之后回到了西班牙。他一面著书一面在政府里当小职员,曾干过军需官、税吏,接触过农村生活,也曾被派到美洲奋斗。生活窘迫的时候,卖文是他养活妻儿老小的唯一途径。他用文学语言给一个又一个商人、一种又一种商品做广告。他写过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数目的抒情诗、讽刺诗,但大多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塞万提斯50余岁开始了《堂吉诃德》的写作。《堂吉诃德》描绘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揭露了封建统治的双暗和腐朽。《堂吉诃德》是国际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西班牙文学巨制,被誉为世界大同之作人性《圣经》1975年,西班牙文化部设立塞万提斯奖,旨在表彰所有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为西语文学的丰富和延续做出杰出贡献的西语作家,塞万提斯奖被认为是西班牙语世界最高的文学荣誉。《堂吉诃德》已被译成数百种译本,至今热度不减。

——摘编自朱景冬《塞万提斯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创作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至今热度不减的原因。
2021-02-0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登基时与商鞅初到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已经很久,拓跋贵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如南方;而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②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三   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自觉地、坚定地、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改革。它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进步的时代潮流,加速鲜卑族迈入先进文明经济和文化体系的步伐,并对消除民族隔阂和酝酿培育隋唐时期灿烂的文明,作出重大的贡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两次变法或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在经济方面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能成功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