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15 道试题
1 . 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当时北方民族政权的担忧,“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一材料主要反映了(     
A.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的背景B.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背景
C.王安石主持全面变法的背景D.南宋政权偏安于江南的原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就一直维持着一个以编户齐民为基本单位的市场经济。人们可以自由占取土地,但只能占取本户现有劳动力可能耕种的面积,也因为地多人少,无地之民可以占领荒地耕种,无须以其他方式出卖其劳动力,所以此时绝大多数的农户都是自耕农,所据有的耕地面积也是相对平均。然而这种平均分配的状况不会维持太久。一旦荒地被占取尽净,土地又恢复为稀有生产要素,企图扩充农场之人只能从他人手中购入土地,于是分化过程便开始了。历史上每一次大的战乱和改朝换代,都会出现大量荒地,供人自由开垦,便形成一次地权的再分配,也就是农村分化的新起点。对于农村中的分化过程,有些人曾经强烈地表示不满,主张实行限田政策,但是在大部分时间政府都不曾认真实行平均地权的办法,一切听其自然。

——摘编自赵冈《传统农村社会的土地分配》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社会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同时,人地矛盾逐渐凸显。一方面,地主们占有大量的未开发土地(拥地自重),而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民因为没有土地而破产。因此日本政府决定实施土地改革,地主的土地都被分给自耕农,此后的农田买卖都有新立法的限制,农村中土地投资的大门从此被关闭……由于土地政策的挑战,农村中富有企业精神的人士被迫转移到城市的工商业中去,这些原来的地主摇身一变而为成功的城市新兴工业的企业家。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十来年表现的成果几乎全部导源于农民工作积极性之提高。换言之,全生产要素的生产力大幅升高。

——摘编自赵冈《传统农村社会的土地分配》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土地现象。并概括其形成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战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2024-01-12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1届高三12月双百金科大联考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填空题 | 较易(0.85) |
3 . 戊戌变法
①背景
政治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_____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_____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思想以康有为、_____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
②内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
③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_____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④失败原因:变法触犯了_____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⑤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2023-08-1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知识清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英、法、美、德等15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了《非战公约》,规定“各缔约国以各自人民的名义郑重宣布,它们斥责为解决国际争端而诉诸战争,并放弃将战争作为彼此关系中的国家政策工具。各缔约国同意,除非通过和平手段,否则不得寻求解决或解决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任何性质或起因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非战公约》并未给各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整个20年代各国之间的摩擦不断,法国一直苦于寻求自身的安全保障,首倡非战公约。美国也是非战公约签订的实际主导者,其真实用意则是“体面的孤立”。公约中各缔约国同意放弃将战争作为彼此关系中的国家政策工具。但公约没有规定集体执行该公约义务的办法,更为严重的是,当时主要大国甚至那些倡导国都对公约做了有利于自己的变通和保留。二战的事实也构成了对非战的巨大讽刺。而从二战后纽伦堡审判的整个过程来看,正是由于《非战公约》的事先存在以及战胜国的引用,才使得审判有法可依,有理为据。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建立和对战犯的审判,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对国际战争罪犯进行的审判,对国际法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摘编自王立桩《非战公约历史定位的转变》


(1)据材料一,概括《非战公约》的主张。结合所学,指出其出台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20、30年代《非战公约》“并未给各国带来安全”的原因。概述二战后国际法实施运用的新发展及其局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鸦片战争前,国内洋钱的大量流通对传统称量货币发起了挑战。1833年5月24日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书,提出进行币制改革。首先,林则徐表示不能对洋钱进行硬性的定价,在使用洋钱的问题上,最好在民便之中稍加限制。其次,林则徐认为使用洋钱是大势所趋,是不可抑制的,应该让洋钱继续在国内流通。由于洋钱很受民众欢迎,林则徐认为“应对洋钱最好的方法就是自铸银钱”。他的设想是:官局先铸银钱,每一枚以五钱纹银为准,银币一面用文清铸其局名,一面用汉文铸道光通宝四字。最后,林则徐认为银贵钱贱的关键在鸦片,只有政府大力禁烟,才能抑制白银外流,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银荒”问题。林则徐提出自铸货币以抑制洋钱,严禁鸦片防治“银荒”等顺应民情、有利于当时国内货币流通的主张。但是由于当政者的昏庸、无知和技术不过关等,这种自行铸造钱币的措施最终因无法与洋钱抗衡而停止。

——摘编自图拉古日《林则徐与近代中国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林则徐货币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林则徐货币改革失败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入1953年,朝鲜战争已近尾声,七月间签订了停战协定,中国周边最严峻的战争威胁得到解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估计:世界大战大致十年到十五年打不起来,争取十五年不打仗是有可能的。必须抓住这个得来不易而仍充满变数的历史机遇,把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大步向前推进。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为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和平的国际环境,创造和睦的周边关系,保障中国的经济建设能够顺利进行,新中国在外交工作中接连采取一系列积极主动的重大行动。

——选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进入1953年后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列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外交工作中接连采取一系列积极主动的重大行动”。

材料二     “熊猫外交”

时代报道内容摘编
第一阶段
(1949—1971年)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与部分建交国家进行动物交流。1957年开始,作为国礼,大熊猫被先后赠予苏联、朝鲜。1958年,美国民间机构委托奥地利商人用一批非洲动物与中国交换大熊猫,美国政府拒绝大熊猫入境,称之为“Communist panda”(共产主义熊猫)。
第二阶段
(1972—1980年)
1972年以后,我国政府先后向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和联邦德国赠送大熊猫。大熊猫展示出了惊人的魅力,成为最受欢迎的形象。西方主流媒体出现“Panda diplomacy”(熊猫外交)一词,并多以rare(珍稀)cuddly(可爱)goodwill(好运)形容熊猫,称其为中国人民的友好大使。

——整理自赵丽君、郑保卫《国家形象视角的“熊猫外交”研究》等


(2)第一阶段至第二阶段“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有何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2023-02-20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当时的人们,包括社会精英和新近成长起来的企业家阶层,都把妇女看成仅仅承担家庭职责、相夫教子的角色……当战争爆发后,男人都走上前线,而妇女则承担了后方沉重而繁杂的工作。还有一些女性也走上前线。可以作为证明的是,英国宣传画中有大量展示妇女风貌和精神状态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30岁以上的妇女获得选举权。”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一战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影响B.英国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
C.妇女对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D.宣传画对社会动员的作用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 20 年。……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制定出具体而详尽的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社会历史的发展。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材料二 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既知比较宇内大势,国体宜变,而旧法全除,宜用一刀两断之法。”维新派把变科举、废八股作为变法的第一步,接着又要求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这就使全国成千上万的官吏失去官位。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变法诏令有 184 条之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在慈禧太后面前自称为“康党”。他要求列名和资助强学会,但是康有为等人却以其名声太臭加以拒绝。

——许跃宇:《循序渐进是政治改革的基本策略――析戊戌变法》载《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1)结合所学分析两则材料中的变法运动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概括总结中华民族延绵不绝、 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对比商鞅变法的成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022-11-14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史学与社会

任何时代的史学现象、史学成果,都不能脱离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历史的影响。

材料一

时期

史学成果举例

两汉时期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撰述宗旨,成为中国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传统。后人评论“这实在是一部组织严密、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也是在公元前二世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东汉班固著《汉书》,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体裁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撰写朝代史的盛况;有关北方民族史的著作也很多;家传、谱牒受到普遍关注;佛教史著作也有新的发展
隋唐时期正式设立史馆,聚集史官修撰前朝史和国史,以宰相负责监修。中国古代“正史”中有八部产生于盛唐时期。还出现了几部反映盛大王朝地理风貌的全国地理总志;地方史、民族史、传记等获得新发展;在史家修养方面,刘知几提出“史才三长”论
辽宋夏金元时期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部体裁不同的通史著作,把中国古代的通史撰述推向高峰;元末修撰了宋、辽、金三史
明清时期(1840年前)李贽著《藏书》,以“与百千万人作对敌”的批判精神,写出“不与旧时公案同”的史学评论,并指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清代章学诚提出“史德”论,史家修养体系更加完备
清代后期
1840年—1911年)
以进化论为指导的“新史学”思潮兴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是传播进化论的代表人物;在史学撰述上更加关注边疆史地、外国史地、中外关系,以及欧美革命史的引入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编写组《中国史学史》

材料二   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在阐释、传播唯物史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16年,李大钊曾撰写《民彝与政治》一文,认为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在历史运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后来,他还写了《庶民的胜利》《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等文章。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指出“历史的唯物论者,既把种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原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1920年,李大钊撰写《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指出“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编写组《中国史学史》


(1)阅读材料一,任选两个历史时期,分析其史学成果出现的历史背景。
(2)阅读材料二,概括李大钊阐释了唯物史观的哪些基本观点。任选中外历史上的一个史事(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运用这些观点对其进行解释。
2022-05-10更新 | 403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明清商帮,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体现一种文化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绸币者,必走浙之东也:赋税由实物改为交银,概行于天下。商税俱三十税一,不得多收。今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

——摘编自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

材料二 皖南古村落,地处安徽南部的山岭川谷崎岖之中,与山有着浓浓的情怀,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但皖南古村落同样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水有着不解之缘……正是由于皖南古村落聚居环境的独特性,其水景观也呈现独有的特征。

——摘编自朱姝莹、陈永生《皖南古村落水景观特征分析》

材料三 当时在某些生产部门出现了不同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新型的劳资关系。不少徽商恰恰成为新生产关系中“资”的一方……徽商崛起后,竭力扭转“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明代初期对商人在服饰、住房、交往、子女参加科举等方面均有一系列的限制规定,决不允许突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等级限制又是在长三角首先被徽商冲破……明后期,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人们纷纷冲破封建礼法的等级限制,享受他们原来所不能享受的生活。徽商对这股奢侈之风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选自王世华《明清徽商是长三角兴起的重要力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商帮兴起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概括产生于“新安”地区的商帮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皖南古村落的择地特点,并分析皖南古村落所体现的深刻文化内涵。
(3)有学者认为,“明清商帮是中国近世社会转型的助推器”。针对这一观点,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明清商帮对中国近世社会转型起到推动作用;②明清商帮对中国近世社会转型的作用有限。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其中一个进行阐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