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2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传统主义的代表,他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基础之上的非暴力社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9年,甘地出版《印度自治》,对现代工业文明提出一系列控诉,而认为印度的自治应该是印度文化的胜利,也就是说,印度应该重新发现和确立自己的道德伦理。甘地的这些社会理想的背景亦即对立面,乃是现代性的无限制发展。他的社会理想也不全是独创的。在伦敦,甘地读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爱德华.卡彭特的著作。

——来生坚《另一个甘地》

材料二   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作用,众说纷纭。有学者主张,甘地是一个要复兴宗教和旧文化的人,那么在社会发展方面就必然是反动派,不管他在政治方面看起来是多么革命。”也有人认为,“甘地已不再是帝国主义昀帮凶,而是一位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能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由人民群众推向前进

——朱明忠《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及其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甘地社会理想的思想来源。结合所学知识,从个人经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对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材料   范伸淹在《十事疏》中的十项改革主张提出后,范仲淹集团的士大夫寄希望于宋仁宗,希图凭借最高统治者的信赖和支持,雷厉风行地推行改革。宋仁宗求治心切,对于《十事疏》基本予以采纳,从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到次年五月,就不断以诏令的形式颁行全国。庆历五年(1045年)十月,新法终止。“庆历新政”至此昙花一现,刚推行了一年多就中途夭折了。

当宋朝内外交困之时,迫于形势的危急,宋仁宗对范仲淹等人的改革主张表现出少有的热情,“再赐手诏,又为之开天章阁,召辅臣条对”。当范仲淹等人在他的再三督促下,匆促拿出改革方案,又“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然新政推行后,在反对派的一片反对声中,加之朋党问题触到了宋仁宗最敏感芝处,于是疑心甚重的宋仁宗便对范仲淹等人产生了疑忌,开始由支持改革转向动摇,最终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重新重用守旧的官员,新政也随之宣告失败。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能够迅速推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庆历新政”中途夭折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改革的背景或原因中,作为目的是
A.巩固统治B.客观条件C.社会问题D.生产力发展
2020-01-1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

材料三:宗教改革的起因当中一个原因,即是《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到圣经……在宗教改革的运动中,一项中国的科技发明,为这一运动的推动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维基百科《宗教改革》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这项科技发明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推动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
2019-12-0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五)
5 .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1868年4月4日天皇发布《五条誓文》

材料二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摘编自李喜所《成败得失一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治维新在政治体制上进行改革的表现。
(2)材料二中列宁眼中俄国实行改革的原因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俄、日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分析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改革在背景、目的和结果上共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影响改革成败因素的认识。
2019-12-0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报章议论,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书》

材料二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革命党倾覆满清,目的所在,欲使中国为世界最强之国,最富之国,又政治最良之国。革命党之誓约“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盖欲以此世界至大至优之民族,而造一世界至进步、至庄严、至富强、至安乐之国家,而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也。

——孙中山

材料四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那德先生又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依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是在什么背景下“上书”的?反映了什么政治要求?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作者的政治思想有什么特点?应如何认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破解中国问题的核心策略。根据材料四分析孙中山思想形成的基本原因。
(4)依据材料五说明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民主主义者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提出了哪些新认识新主张?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主题是什么?
2019-10-1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材料   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常设国际组织,是战胜国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自身的需要,在吸收了欧洲协调机制及其他国际组织运作机制的基础上,为维护战后世界和平所建立的国际秩序的典型代表。建立国际联盟的讨论主要在英美之间进行,最终建立的国际联盟以<国际联盟盟约》为国际法的主要依据,从组织机构和组织职能两大方面,构建了战后国际秩序。但是《国际联盟盟约》在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制止战争等决策机制方面存在巨大漏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国际秩序彻底破产。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立国际联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联盟走向破产的原因。
8 . 一国的外交举措常受制于国内外诸多要素,又反作用于该国在国际上的生存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3月,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洛奇提出一份由39名参议员签署的反对国际联盟的声明,他们特别反对盟约中关于联盟会员国“有尊重并保证所有联盟各会员国领土之完整及现有政治上之独立,以防御外来侵犯之义务”的规定。其后对国联盟约的指责更是纷沓而至。被广为宣传的反对国联盟约的口号有:“盟约要求遵照国联命令送我们的孩子到世界各地区打仗!”“盟约是对华盛顿总统警告的嘲弄!”威尔逊总统决意“诉诸人民”,周游各地巡回演说。但民众对和约的热情开始消退,战后经济一度萧条让很多人宁愿忽视国际事务而关注国内危机。1920年3月,美国参议院对和约进行表决,结果是拒不接受。

材料二   1940年12月,英国告知美国,它面临“船舰损失重大”“黄金储备消耗殆尽”两大困难。罗斯福总统在随后的“炉边谈话”中说“如果我们现在竭尽全力支援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合众国卷入战争的机会要少得多”。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到战争结束,美国通过《租借法》援助英国及英联邦国家、法国及其属地约345亿美元,占其全部援助的三分之二。受援国大都提供美军各种矿产资源、军事基地或社会公共设施,总计约78亿美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美国参议院“拒不接受”《凡尔赛和约》的原因,并简述这一“拒不接受”所体现的外交理念对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外交带来怎样的不良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指出《租借法》的主要内容,简述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的背景,并概要评价《租借法》的实施。
2019-11-1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东北联盟(ZDB)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英国货币铸造体制以英王的高度控制和高标准货币而著称。由于货币定期重铸制度存在的分散性和货币铸造的混乱以及欧洲大陆货币制度变革的冲击,英王亨利二世对货币铸造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革新,主要包括废除货币定期重铸制度,固定货币设计样式;重组铸币厂,替换全体铸币师;设立皇家货币兑换所,直接征收铸币税。这次改革改善了货币流通,加强了英王时铸币权的控制,新的具有现代契约性的货币制度开始出现。

——摘编自崔洪健《英王亨利二世时期货币铸造体制变革探微》

材料二   元末统治者“开河变钞”,物价飞涨,成为社会动乱的导火索,纸钞一度退出流通领域,商民皆使用铜钱。明初朱元璋进行了币制改革,重新确立了一套以纸钞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在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背景下,纸钞为明朝政府解决统一与建设的费用问题开辟了一条捷径,政府支出用钞主要集中在军费、赏赐、俸禄、工匠费用、赈济灾民等方面。纸钞发行的二十年间大幅贬值,到弘治年间,已是“宝钞,今惟官府行之……民间得之,置之无用”,正统以后纸钞逐渐废弃。

——摘编自李曰强《明初币制改革初探——兼论大明宝钞在明初的积极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王亨利二世货币铸造体制变革的措施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初朱元璋币制改革的背景及其产生的影响。
2019-09-2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安徽省、河北省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材料   20世纪初,大国间的外交冲突和危机严重且频繁,而可供应对的策略并不多,似乎只有战争这一种解决方式,缺乏妥协缓冲机制和中止战争的可能。当时的欧洲政治精英和军事将领一样,都沉迷于推行军国主义和扩张帝国霸权,肆意煽动各自国内的狂热民族主义情绪。同时,他们被所谓“民意”(民粹主义)所感染和裹挟,尽管也有不少人意识到“这场战争将演变为一场世界战争”,但更多的人抱有侥幸心理和赌徒思维,他们企图依靠“先进谋略”速战速决。在主要大国都已经高度工业化的背景下,各国决策者充满对本国高效动员战争资源的自信,却缺乏对工业化战争的惨烈破坏和可怕灾难的预见,即使有人意识到灾难的结局,他们也会对此采取选择性忽视,这些1914年的大国领导人犹如一群懵懵懂懂的梦游者,最终使整个欧洲卷入史无前例的浩劫。

—摘编自【关〕斯蒂芬·范·埃弗拉主编《战争的原因》等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民意”在“一战”爆发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2019-11-01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百校联考2019年高三10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