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8 道试题
1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 ……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
2023-10-05更新 | 728次组卷 | 95卷引用: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向德国皇帝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英法军队战斗力强大
B.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C.俄军在东线发起主动进攻
D.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2023-07-26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罗马教廷通过推销赎罪券长期盘剥民众,导致民众的日益不满,最终引发宗教改革。下列作品的发表,拉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     
A.《九十五条论纲》B.《神曲》
C.《歌集》D.《哈姆雷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两国开始谈判缔结一系列核军控与核裁军条约,为美苏管控冲突,避免核战争,维护大国核垄断及防止核污染、核扩散等共同利益提供了法理依据。美苏两国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不断降低,直至可能在实际上被排除,都仰赖以苏联核武器科学研究中心等机构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持。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在核武器的数量和质量上双双赶上甚至超过美国。在此期间,和平利用原子能与培养核人才又进一步促进了苏联核潜力的稳步增长,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安全与战略利益。不可否认的是,核武器几乎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战争逻辑,导致超级大国事实上的“行为谨慎规制”的产生,避免核战争成为双方的共同利益,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摘编自赵万鑫、张广翔《冷战、核军备竞赛与苏联核中心的活动——以核研究与核部署为中心》

材料二   各方重申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强调各国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容损害。各方坚定捍卫多边主义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各方愿加强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等多边机制内的对话与合作,就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及时交换意见、协调立场。

各方肯定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该机构成员国有权充分参与该机构的所有决策程序,支持该机构《规约》规定的主权平等进程,支持中亚国家加入该机构相关地区小组。

——摘编自《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2023年5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核研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国际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并归纳推动21世纪国际格局新发展的积极因素。
2023-07-1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列选项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正确的是(     
A.发生于1914-1919年期间B.以同盟国的胜利宣布结束
C.是世界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D.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023-07-09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1914-1918年列强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是(     
A.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B.消灭敌对军事集团
C.使资本主义发展平衡D.确立新的国际体系
2023-07-08更新 | 78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201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办,8大板块、2000多张照片、900余件文物,揭露了侵华日军残酷屠杀中国军民的暴行。其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侵华日军老兵的书写战争回忆录B.受害幸存者的口述材料
C.屠杀现场遗迹与现场摄制的照片D.画家创作的大屠杀油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1942年,日军进攻英国殖民地缅甸,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在战役中,戴安澜将军入缅作战(     
A.刺激了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基地B.推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C.赢得了沿海工业西迁的宝贵时间D.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9 . 孔子重视礼,主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庄子认为“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两者对礼的认识反映了(     
A.阶级立场的不同B.统治阶级的要求
C.思想主张的趋同D.目的上的相通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发展了三民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坚持反清斗争的基础上,探索变革“国体”、改变“民生”应达到的目标。孙中山在开展革命活动之初就意识到联合其他力量的重要性。1895年,他在《香港兴中会章程》中指出,宣传工作必须“联智愚为一心,合遐迩为一德”,组织工作必须“随时随地,物色贤材”,把目光投向士大夫不屑一顾的“平民”。1911年,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身当百难之冲,为举世所非笑唾骂,一败再败,而犹冒猛进”,不少曾经的同盟会成员被消磨了斗志,孙中山却始终坚持“未尝稍懈松弛的奋斗精神”,最终取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

——摘编自李坤睿《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探索》

材料二   五四运动爆发前,孙中山在其领导的上海《民国日报》上发表了一些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的言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当孙中山得知北洋军警无理逮捕32名爱国学生时,随即挺身而出进行营救,被捕学生很快获得释放。1919年5月6日凌晨,孙中山对《民国日报》报道的北京学生游行示威爱国反帝的行为嘉许不已,并指示:“《民国日报》要大力宣传报道北京学生开展的反帝爱国运动,立即组织发动上海学生起来响应,首先是复旦大学。”不久,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

——摘编自傅绍昌《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推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孙中山为辛亥革命所做出的努力。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9年前后孙中山为推动五四运动的发展所采取的行动,并指出孙中山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
2023-03-0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