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鉴于未来任何世界大战必将使用核武器,而这种武器威胁着人类的继续生存,我们敦促世界各国政府认识到并公开承认,它们的目的决不能通过世界大战来达到,因此,我们也敦促它们寻求和平办法来解决它们之间的一切争端。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9557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指出该宣言所表达的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爱因斯坦一生的评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现与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领域里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灭。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

——爱因斯坦语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爱因斯坦的伟大精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精神对爱因斯坦产生的影响。
2022-03-0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3 .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 . 人口迁移在中国古代经常发生,不仅对我国古代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大大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下表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原因和措施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受汉族文化吸引且游牧生活不稳定秦始皇迁移50万中原人到越族杂居
B政府组织,发展生产,凡困边防魏晋时期北方人民迁移到江南地区
C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黄河液城
D学习汉文化,加强对黄河范城控制北孝文帝将鲜卑人南迁到河南一带
A.AB.BC.CD.D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交融。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时间突厥首领与唐政府的关系
武德初年处罗可汗进扰太原三天,“城中美妇人多为所掠”。
622年、623颉利可汗率十五万大军自雁门攻并州,扰汾、潞诸州,“虏去男女五千口”。
624
(武德七年)
颉利可汗、突利可汗进攻原州(甘肃固原),进扰朔州(山西朔县)忻州(山西忻县),进逼幽州,李世民率兵御之,离间法解除威胁。
625颉利可汗率骑兵十万掠朔州,进攻太原,唐将张瑾全军覆没。
626颉利可汗率兵十万进扰武功(陕西武功县),长安戒严。
629
(贞观三年)
唐太宗加强府兵训练,大举反击突厥。突厥内部分裂,内外多叛之。
630李靖率军大破突厥,突利可汗来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灭亡。
657
(显庆二年)
击败西突厥于伊犁河、碎叶河。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突厥地区。

——摘编自韩国磐著《隋唐五代史》修订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叙述唐朝与突厥关系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基格在《论中国》中写道:“从这个广泛的意义上说,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还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佩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A.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导致中美两国走向对抗
C.使得中国被联合国拒之门外D.动摇了战后的两极格局
8 . “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这段论述充分说明
A.少数民族已经完全被汉化B.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
C.胡族生活习俗影响了汉族D.胡汉之间的交融是双向的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位历史学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古代的改革,是人类智慧所做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它能使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的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发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请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的?
(2)根据材料二回答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2019-09-06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云南省新平一中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果你是生活在公元前8~前6世纪的雅典的“六一汉”,下面关于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你之所以是“六一汉”,因为你要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
B.你的前身是平民
C.你有可能变成债务奴隶
D.你的所有借款或地租都要以财产作为抵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