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34 道试题
1 .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是迁都和汉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与宗室重臣的交流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的十分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

——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

材料二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意图。
(2)据材料二,阐释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影响。
2023-07-05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进入民国,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更加多元化。报刊、著作中拿破仑名字出现的频率不断提升。据笔者初步统计,民国出版的有关拿破仑的论著有十余部,在报刊上刊载的以拿破仑为标题的文章达250余篇。这个数量超越了国人对本国历史人物的追捧。尽管由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拿破仑作为民族精神的建构主体一度遭到质疑,但是随着民族主义的勃兴和抗日战争爆发后救亡意识的高涨,拿破仑形象所引发的政治效果,成为凝聚时代精神的重要思想资源,表达了国人反抗国家遭受屈辱的诉求,成为激发爱国热情的有力武器。

——摘编自赵少峰《拿破仑形象在中国的塑造与传衍》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拿破仑形象受到质疑和肯定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应秉持的方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费孝通(1910-2005年)出生于苏州府吴江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8年,高中毕业后攻医预科,后于1930年转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1935年,费孝通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取得该校公费留学资格。1938年,费孝通从英国返回中国,任教于云南大学,成立社会研究室开展调查工作。1949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及具体策略。费孝通对一生学术工作进行了总结,出版了《费孝通文集》(16),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费孝通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费孝通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2023-07-0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考(四)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连印,出生于1945年,中共党员,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2021年“时代楷模”。2003年退休后,他毅然回到家乡,自筹资金绿化荒山,并签下协议:“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即使身患癌症,依然奋斗不止。他带领团队共植树1.8万余亩、200多万株,为左云县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筹措资金数十万元,在家乡的荒山、荒岭上打了8眼机井,修了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3400多米长的灌溉渠,为村里绿化荒山打下了基础。在荒废的河滩上建成了300多亩的苗木繁育基地,将自己摸索出的适合家乡自然环境的20多个树种,育成树苗近200万株,提供给全村、全县绿化荒山。他还将自己绿化荒山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使张家场村形成的“封山盲林、人工造林、种苗繁育基地、农业科技苑、村庄改造”的经验在全县进行了推广。

——据《时代楷模张连印》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连印退休后绿化荒山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连印退休后的活动体现的优秀品质。
2023-06-2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等2地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末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得知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许多国外媒体和民众纷纷追忆他的生平,感念他做出的卓越贡献。袁隆平院士造福苍生的情怀和对世界的卓越贡献为世人所铭记。

国外媒体怀念袁隆平的报道


○新加坡《海峡时报》等诸多媒体回顾了袁隆平院士的生平,称他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水稻。
○关于袁隆平院士的理想,新加坡《南华早报》引用了他的一句话:“我一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
○《印度报》援引世界粮食奖基金会的评论称,“袁隆平的独创性影响已经超越了中国的水稻产业”,因为其他作物的生产者“成功地利用水稻双系育种系统探索了类似的高粱和油菜杂交系统,从而提高了产量”。
○《纽约时报》称,袁隆平开发的高产杂交水稻帮助缓解了亚洲和非洲许多地区的饥饿和贫困,挽救了无数生命,助推了让大多数世人摆脱饥饿的“绿色革命”。
○联合国官方微博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摘编自杨博《伟业济世:国外媒体和民众怀念袁隆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袁隆平一生追求“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的世界意义。
2023-06-2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5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都出现新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新西兰画家大卫·洛创作了漫画《无尽的赔偿》。画中的马代表德国,马车前,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对手持马鞭的法国总理白里安说:“也许让马骑着地它会跑得更快一些,”1921年,希特勒说道“仇恨!我们拥有仇恨!”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冷战主导了国际关系。……“二战”之前,许多西方领导人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政权既恐惧又憎恨。虽然西方和东方最终在“二战”时结成同盟并成功地打败了纳粹德国,但是从许多方面来说,战时的经历确定了而不是减轻了战前的彼此怀疑。1945年纳粹刚刚投降,同盟国就开始分裂,(美苏)两国很快就爆发了激烈的争吵。……194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承诺支持各自由民族,因为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在冷战的大环境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世界大历史》

材料三 两百年来第一次,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是一个毫无任何国际体系或构架的世界。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1992年1月—1996年12月在任)


(1)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关系体系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依据材料一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美苏走向冷战的原因,运用美苏冷战的基本史实说明“194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列举冷战期间多极化力量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导致20世纪90年代成为“毫无任何国际体系或构架的世界”的标志性事件,概括多极化趋势对国际关系发展的积极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儒家有着丰富的人口伦理思想。孔子称赞卫国人口富足,指出“足食、足兵”百姓就会信任统治者。孔子把人口分为“君子”和“小人”;孟子则进一步把人口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荀子将人口划分为“士农工商”,认为“工商众则国贫”。孔子认为人民生活富足后就应该接受教育,要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培养为国效力的合格人才,充分肯定了人的社会性,主张“礼之用,和为贵”,重视人的身心和谐。孟子首次系统提出了建立“人和”社会的理念,认为战争、政治胜负的关键是“人和”。

——据蒋琴《先秦儒家人口伦理思想初探》等

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认为“今日之中国,已大有人满之患矣”。1924年,他却指出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相比人口数量,孙中山更重视人口的其他问题。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饬外交部妥筹禁绝贩卖猪仔及保护华侨办法令”等,同时力主引进外资和“外才”;在国内移民方面以国家的力量来主导,以外国有经验的人士辅助,达到发展经济、舒缓人口和巩固边防的作用。他还主张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在教育、养老、医疗、卫生等方面也提出了很多设想,以“为人民谋社会种种之幸福”。

——据李道缉《孙中山人口思想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家人口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人口思想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近代人口思想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彼得一世刚成为沙皇时,俄国教会的力量依然不容小觑。而彼得一世的新政改革,影响了一些大贵族及教会的利益,使其对沙皇十分不满并进行造谣生事,造成人心惶惶、社会局势不稳的混乱局面,这使得彼得一世决定对教会进行改革。1701年彼得一世下令将部分教会的财产收归国有。为了改善神职人员的不良作风,彼得一世还颁布一系列命令来约束他们的行为,他要求神职人员用宗教来美化、颂扬沙皇,要求他们把沙皇君主专制制度神圣化,强迫神职人员宣誓为沙皇效忠。为保证欧化改革顺利进行,彼得一世对反对改革的教会势力进行了进一步的打击。1722年,彼得一世颁布指令,一切神职人员,在得知修士中有反对政权统治的意向时,必须立即秘密上报政府当局,否则将给予严厉的制裁。

——摘编自张宇《彼得一世教会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彼得一世教会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彼得一世进行教会改革的原因。
2023-06-2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汉阴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魏文帝黄初(220226)年间,“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其著述除《人物志》以外,大部分已经散佚。《人物志》是一部系统品鉴人才的著作。在鉴识人才上,刘劭把人的精神、感情、筋腱、骨骼、气息、脸色、仪表、容貌、语言概括为“九征”,即人的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九征有违,则偏杂之材也。……兼德之人,更为美号。”在人才使用方面,他认为“人材不同,能各有异”,要“量能授官”。

魏明帝时,刘劭“与议郎庾嶷、苟诜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论》”。景初(237239)年间,因“王纲之弛颓”“治典阙而未补”,刘劭奉诏制定《都官考课》七十二条。

——摘编自陈寿《三国志·刘劭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刘劭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刘劭的人才观。
2023-06-21更新 | 7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河北卷历史真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乌兰夫(19061988年),蒙古族。19259月入党。九一八事变之后,内蒙古东部盟旗相继沦陷,西部盟旗危在旦夕。中共西蒙工委密切关注局势,19362月,由乌兰夫领导,发起了百灵庙暴动。百灵庙暴动被毛泽东盛赞为“草原抗日第一枪”。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内蒙古东西部统一于乌兰夫为主席的自治运动联合会之下。194751日,乌兰夫宣布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诞生。其后几年,乌兰夫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关怀下,持续不断地、创造性地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经验,被中央誉为民族区域自治的“良好榜样”,内蒙古的经验在全国推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摘编自吴向廷《乌兰夫:民族团结统一的典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乌兰夫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乌兰夫能够作出历史贡献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