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2 .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大变革,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圣先贤纷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各陈其说,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材料二   某中学七年级(1)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召开了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争论起来。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钱。”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的。”生活委员:“不过扔几张废纸而已,用不着过多地妄加干预,犯点小错误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他们会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的。”


(1)根据材料一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中,劳动委员、班长和生活委员的观点分别蕴含了诸子百家哪三家学派的观点?
(3)战国时期哪一家的学说最受当时的统治者重视?为什么?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材料二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材料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材料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公作”“分地”各指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四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和谐社会的观点,请分别概括出其侧重点。
(4)从材料三和四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2022-02-17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华侨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

图二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二     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儒家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1)分别提取材料一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2)解读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并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指出其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孟子生活于战国中期,其间“七雄”争霸,相互倾扎,战争频繁。孟子认为,只有天下“定于一”,社会才能稳定,生产才能发展,百姓才能乐业。而要天下“定于一”,只有统治者实行“仁政“不嗜杀人”才能实现。可见,孟子反对诸侯为了私利互相侵夺,期望尽快结束混战的局面。孟子继承了前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民者,君之本也”的思想,重中“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的观点,并首次提出“民贵君轻”的著名论断。孟子这一思想和主张,明显是对君主独断专行的限制,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参政的强烈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民意。孟子主张建立“恒产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私有制之建立而辩护的人。孟子理想中的“恒产制”是为政者按其爵位等级和官序封给不同数量的土地,农民每户“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使“黎民不饥不寒”。他批评为政者设关卡、颁禁令阻碍商贸业发展时说:“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焉,将以为暴!”孟子还主张加强市场管理,反对“垄断”,保证公平交换,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商贸业的发展。

——摘编自宋绍光《论孟子游说中的应时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孟子针对战国中期的社会状况提出的主要应时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孟子这些应时思想的意义。
6 . 社会改革大多是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或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革新。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材料二   



图1战国时期牛耕图

图2战国时期铁农具

材料三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之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技术进步和产量提高增加了公社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乃至于多开私田并隐匿其收入,与此同时耕作“公田”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下降,以至公田荒芜不治。针对这种情况,统治者不得不逐渐改变剥削方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四   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一个普通士人若通过游说国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如商鞅初入秦就是通过游说得到秦孝公重用。……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各国养士之风盛行,最著者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名流荟萃。其他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中(申)君,食客都达3000人以上。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五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结合所学,总结当时各国是如何应对上述状况?
(2)依据材料三及所学,请以商鞅变法为例说明秦是如何“改变剥削方式”的?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
2021-11-19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回顾儒学发展史,可知儒学总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当时(西汉)的儒学者们,适应历史的需要,勇敢地负起复兴儒学的重任:一是要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二是要恢复与保护儒家经典;三是要深化儒经研究。

材料三:在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家在儒学理论创新方面,也十分典型。“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的创立,既符合社会政治方面的需要,又有其理论思维内在逻辑的必然。

——材料二、三均摘自黄钊《应当高度重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核心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最重要的是迎合汉武帝的政治需要,对此,董仲舒提出了哪些主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理学是如何对传统儒学进行创新的?列举北宋理学家核心思想。
(4)综合上述材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2021-11-02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观点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观点二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观点三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观点四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成势也。

(1)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与图一相比,图二所示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观点一、二、三、四分别所代表的学术流派。
2021-10-2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复原图 春秋牛尊(山西浑源出土)

材料二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材料三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材料四   先秦诸子百家的部分主张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依据材料二,借助表格内容提示,概括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

(3)参照示例,先从材料三中选取任意一个观点(道家除外),然后从材料四中选择对应的史实加、以印证。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3)依据材料三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依据材料四,董仲舒所处时代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有何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