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然亦有庠、序、学、校以教之。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其时士皆有勇,国有戎事则奋身而起,不避危难,文、武人才初未尝界而为二也。自孔子殁,门弟子辗转相传,渐倾向于内心之修养而不以习武事为急,……故大部分人皆趋重于知识、能力之获得,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然战国时,士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及汉代统一既久,而游侠犹不驯难制,则惟有执而戮之耳,故景帝诛周庸,武帝族郭解,而侠遂衰;举贤良,立博士,而儒益盛。……范晔作史,不传游侠,知东汉而后遂无闻矣。

——摘编自(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失序”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启蒙时代,在重构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孔孟以修身为本;老庄崇尚自然;……各学派在人性善恶、德治法治、有为无为的议题上交锋碰撞,既彼此辩驳,又众说融汇,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深刻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在中国思想史上也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

——摘编自杨明柱《诸子百家:辉煌的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春秋到东汉“士”的主要变化,并概括“士”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道墨法四大学派在“重构社会秩序”上的思想主张。
2024-04-2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 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源头活水,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三中的观点并简析其对儒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4-03-0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 云南省德宏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求自身的长足发展,儒学迄今已兴起几次较大的复兴运动。如在汉代,确立了儒学作为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官方哲学的地位。再如在唐代,这次儒学复兴运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佛学对儒学的威胁,重新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摘编自蒋国保《儒学三次复兴的当代启示》

材料二   自孔子开创儒家学派以来,儒家思想所传承的经典并非单一的流派,或者某一个宗教的经典,它吸纳了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百家思想,不断发展,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整个中华文明的经典。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在我国历朝历代的治国安邦、追求长治久安的需求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儒家思想也曾衰落过,但它长时间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并非偶然,可以说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是以中国历史的发展经验总结为基础的,是被人民所选择的,它符合中华民族两千年来的社会发展需要。

——摘编自邢小磊《浅谈儒家思想发展史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两次儒学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据材料并结合先秦至汉代儒学发展的相关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完整)。
2024-01-3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材料一 孟子曾经与齐宣王讨论治国的问题,他以欣赏音乐做比喻,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在这里快乐地欣赏奏乐,老百姓们却生活困苦,满是怨恨,这是大王不能与民同乐;相反,如果大王在这里快乐地弹奏音乐,老百姓们也能欢天喜地,安居乐业,这是与民同乐。如果君王能与民同乐,那就可以使天下归服了。

——整理自《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宋朝的儒家学者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他们使儒释道三家为基干的思想大汇流得以呈现。宋儒的特殊可贵在于,宁可跨越百代,也要直接与孔孟对话,他们让千年前的圣人活泼泼地站在他们的当下。复活孔孟和回归六经,是他们的学术旨趣,也是文化理想,为此他们建构了“理”的世界。先秦儒学主要讲“礼”,很少讲“理”。宋儒既讲“礼”,又讲“理”,主要讲“理”。中国由唐代的“诗性王国”进入到宋代的“理性王国”。

——摘编自刘梦溪《为生民立命: “横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

材料三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围绕着发明本心的“良知”这一核心而展开,他发展了孟子的“良知”思想,认为天理即是良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即人伦道德应是人人头脑中所固有的命题。在本质上,阳明心学虽然与程朱理学“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但是在当时却以反程朱理学的面貌出现,主张“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突出了个体的自我道德修养,一时间“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王学中摆脱传统束缚、冲破思想禁锢的精神对晚明已降的思想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对于朝鲜、日本也有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思想,简述孟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简要分析宋朝儒家学者是如何“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的?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阳明心学的特点及影响。
2024-01-1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先秦诸子学中,对后来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学派。儒学最关心的是现实的人如何成为真正的、理想的人的问题,历史上几乎每一个儒家学者都要对人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希望从人的本性是什么,推论出现实的人应该怎么做人,进而推论出一个理想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社会。儒家关于人的基本看法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运行,人道自强,人人通过学习和实践努力,都可以成为理想的人。所以,儒学也可以称为“人学”,即关于人的学问。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变动的大背景下,形成“百家争鸣”,儒学兴起;汉代董仲舒全面论述了以儒家礼治思想作为治国根本策略的必要性,此后,儒学成为社会的主要思潮;唐代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新高峰,文化心态开放进取,儒、释、道以及各种思想资源交汇渗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为以后的理学奠定了基础;宋代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前所未有、博大精深的理论思维——新儒家学说,建构了融通天、地、人的精致哲学体系;明清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开始出现缓慢而重大的变化。心学的出现、启蒙与经世思潮的传播、理学的复兴、考据学的兴起等都是此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重要现象。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儒家学派可以称为“人学”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原因。
2024-01-1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士人,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材料二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汉武帝时期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任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候,于是“天下之士斐然向风矣”。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接纳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新兴的封建制的基础上将礼法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封建法律思想。荀子的法律思想是战国法律思想史上从西周礼乐精神向封建正统思想确立的过渡,是对奴隶制下宗法等级制向非世袭的等级官僚制的改造。“法自君出”、“隆礼重法”、“德礼刑政”等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历次对于封建制度的变革都能够从荀子的思想里找到渊源。

——摘编自高振年《荀子法律思想研究》

材料二   纵观40年以来中国学界关于荀子法律思想进行的研究,可以发现其间存在三次明显的转向。这三次转向又将研究划分出了四个阶段:1978年底至1990年为第一阶段,以阶级分析为主要方法;1991年至2003年为第二阶段,以法律文化为主要视角;2004年至2014年为第三阶段,参考西方法学话语体系与遵照中国文化自身逻辑两种研究范式并行;2015年至今为第四阶段,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言献策。

——摘编自刘瑶《改革开放40 年荀子法思想研究的三次转向》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荀子的法律主张并概括荀子法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对荀子法律思想的研究。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接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编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材料二   《诸子百家关系图》。

——摘自《世界:一部历史》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论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又主张统治者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孟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的政治统治理念,主张将礼乐教化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认为统治者要在纷争的战乱中取得胜利,不能单纯地凭借武力征讨,最关键的是实现民心的归向和支持。统治者要想获得民心,则必使百姓有恒产。孟子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将林、牧、副、渔都纳入民生的范畴进行综合发展。

材料二   管子将人民对粮食的依赖性上升到国家的层面,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那么就必须保证人民无口腹之忧。管子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将土壤及其产物分为九十种,建议当地生产者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商鞅大力实施其农战思想。在他看来,国家之强弱的关键在于粮食的多寡。商鞅将农业和战争紧密结合,以农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使其成为耕作者,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农民平时生产,战时则从戎打仗。为配合农战的顺利推行,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士大夫所养食客数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向德富、赵川《先秦儒法两家重农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法家重农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家重农思想的影响。
10 .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

材料一   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材料二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材料三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1)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