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1 . 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这里的“礼”泛指
A.钱财礼物
B.等级秩序
C.血缘伦理
D.儒学源流
2019-10-23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十二校2016年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思想主要有两个源头,即
A.礼与法
B.道与法
C.礼与乐
D.农与商
2019-10-23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十二校2016年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逆时与顺时:

儒学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人形容孔孟是“逆时之士”,而把经常被人视为儒家“旁门左道”的荀子以及后来的董仲舒,称为“顺时之士”。


问题
(1)结合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该如何解释把孔孟视为“逆时之士”,而把荀子称为“顺时之士”?
(2)董仲舒又是如何顺时而为的?
2019-10-2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十四校2016年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教学调研联考历史试题
4 . “用行政命令来治理国家,制定相应的刑法,人们虽然想到免于刑罚,但还不能从心理上想到犯罪是可耻的;以道德来治理国家,以礼仪规范来约束百姓,人们就会有了耻辱之心,并且知道如何遵守规矩。”这种思想主张应该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2019-10-2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十四校2016年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教学调研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汉武帝几乎和秦始皇一样信奉法家思想,不过据说在其统治时期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材料四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有何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4)根据材料四归纳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
2019-10-2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大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网友在其文章《东亚意识与儒家文明》中提到:文化概念上的东亚,传统性差异小一些,现代性差异大一些。在现代化开始之前,东亚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共同的:(一)曾经有一个“书同文”的阶段,即共同使用汉字作为书面语言的载体。尽管后来日本、朝鲜、越南都分别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用汉字书写的历史和文献已经构成了他们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二)尊奉孔子为圣人,在日常生活中尊奉孔子的教导;又“祭神如神在”,建立孔庙,按时祭祀孔子。(三)接受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各国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家庭和个人生活等多方面,均把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贯彻和恪守儒家思想。这三个共同点是至关重要的,足以支撑诸如“汉字文化圈”、“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等概念的成立。


问题
(1)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儒家文化圈中的东亚国家是指哪些国家?
(2)概述儒学对对古代东亚文化圈国家的影响。
2019-10-22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上海理工大学附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7 . 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主张“性本恶”,需要外力教化。这反映出
A.儒家民本思想逐渐缺失
B.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
C.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
D.法家思想为儒家所借鉴
8 . 战国时期,主张“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省刑罚,薄税敛”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
9 . 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思考

在中国,与文化同一性一样重要的是,各时期都存在着惊人的政治上的统一。这一点在相当大程度上可解释为:是由于中国文明,这个唯一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固然,皇帝也是祭士,他为了所有臣民的利益而向苍天献祭,但是,他履行的宗教职责比起他的统治职责来,始终居于次要地位。因而,存在于欧亚其他文明中的教士与俗人之间、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巨大分裂,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中国也没有与印度史诗相当的东西,因为印度史诗饱含玄学,其内容多与个人的灵魂得救有关。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

——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注:L.S.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全球通史》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来的世界》两册。由于作者在本书中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即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整体,从全球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所以,本书一经问世,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1)概括材料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主要观点
(2)儒家代表人物是如何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你怎样看待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
2019-09-0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上海市六校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卷
10 . 北京颐和园内有许多含有“仁”、“德”两字的牌匾、条幅,还有以“仁”、“德”命名的建筑物,如仁寿门、仁寿殿、德兴殿、德辉殿等。对上述现象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十分广泛
B.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彰显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价值
C.“仁”、“德”思想是欺骗、愚弄人民的封建糟粕
D.“仁”、“德”思想是古代警示统治者的重要道德准则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