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政治体制改革便提上了日程。公元前688年—前687年,秦武公在伐灭几个小领主国后,废除了盘踞在这些地域上的宗法世袭统治,设立了冀戎、杜、郑等几个县,并派出由君主委任的官吏进行管理。约公元前356年—前350年,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确立了县制。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罢分封置郡县,建立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后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改变了先秦时期的官吏世袭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基本取代了贵族政治。

——摘编自杨卓《浅谈我国秦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二   中国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迈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是社会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汉朝建立的过程中,这些异姓诸侯王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于形势,刘邦只得采取暂时妥协的政策,在地方上推行郡国并行制。然而,自文景以来,尤其在汉武帝时期,诸侯王之势日衰,封国不断郡县化,郡国并行的地方政区制度趋向瓦解,实质上转变为单一的郡县制。至汉昭帝时,汉郡已达八十七个,而王国仅十七个,郡和王国在数量上的差距已相当大,加上诸侯王不得参与封国政事,汉代诸侯国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实现了郡县化,封国再也构不成威胁中央皇权的地方割据势力。

——摘编自库晓慧《从汉初郡国并行制的演变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有利条件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王国郡县化”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并谈谈你对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
2 .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的历史意义。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2023-12-0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商鞅时代起,秦的国力不断壮大,秦国战胜其他敌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公元前325年,当时的秦公称王,在此前后,一切大国的统治者也相继称王,这标志着当时周王室已经沦落到很低的地位。公元前309年,秦国设丞相这个新职位,丞相又分为左丞相(王以下的最高职位)和右丞相(次于左丞相的职位)。公元前256年,秦灭了周王室,但到此时,这个行动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摘编自【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材料二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摘编自顾炎武《亭林文集·郡县论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公元前4世纪后期至前3世纪中叶秦国力量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体现的社会政治发展趋势。
(2)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汉时期为例,谈谈你对材料二中顾炎武观点的看法。
4 .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一点也是不错的。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政治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
(3)据材料三,分析汉初的分封与周代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
(4)综合材料二、三,从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变革实践的效果,谈谈给你的启示。
2023-11-2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统一·交融·复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平一宇内”。为巩固统一局面,消除各地区制度、文化上的差异,在广阔的疆域内实现有效统治,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秦朝疆域内除人口众多的华夏族外,还有许多其他民族。自此,中国形成一个以华夏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居的统一国家。

“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本书编写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依据材料和所学,简述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①(唐高宗)显庆二年十一月,苏定方平贺鲁(西突厥贵族),分其地置濛池、昆陵二都护府。分其种落,列置州县。于是,西尽波斯国,皆隶安西都护府。

——《旧唐书地理志三》

蒲类州之印。出土于新疆吉木萨尔县唐代北庭都护府故城,是北庭都护府下辖州县的一方铜官印陕西富平朱家道村唐墓东壁乐舞图(局部)。图中既有中原乐器(笙、箫等),也有西域乐器(箜篌、四弦琵琶等)
(2)指出①②③的史料类型,并依据材料说明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表现。

1937822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二)……七月七日卢沟桥的抗战,已经成了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

(三)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新阶段内的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五)……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本党今天所提出的抗日救国的十大纲领,即是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具体的道路。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注:“抗日救国的十大纲领”即《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内容包括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抗日的民族团结等十条。


(3)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简述洛川会议召开的背景。
时间史事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99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0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2中共十八大召开,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7中共十九大召开,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020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
2021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提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宣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2022中共二十大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
6 . 国家治理须应时而动,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变革实现国家治理方略的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灵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任怀国等《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三   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从》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大变局”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从秦汉的“独相”到唐宋的“群相”的制度变革的表现,并分析这种制度变革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24-03-2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纵观中国政治文明历史,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二191111月,孙中山在与《巴黎日报》记者谈话时说:“中国由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之习惯、性质亦随气候而为差异。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相宜。”但在实践中,……武昌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内地18个省中即有14省与上海一地举起义旗,脱离清廷,宣布独立。在这种“独立”中,不少军政府、都督受地方主义影响,拥兵自重,有割据之意。

——辛向阳《百年博弈: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100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中国选择中央集权政治道路的合理性。结合所学知识举二例进行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主张及其结果。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秦汉时期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①这是中央集权制度创建,健全并得以初步确立的时期﹔

②这是由文化多元走向文化思想相对统一并确立社会主导思想的时期﹔

③这是一个以开放和发展为主题的大时代……

材料二   


   
(1)结合所学,为材料一的分论点分别列举出相应的史实论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制度创新的具体表现,并谈谈你对制度的创新与隋唐盛世形成的关系的认识。
2023-12-0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创制和演变,充满着政治智慧。阅读材料:

材料一 秦分天下为36郡,后增至46郡;郡辖县1 000左右,大县设令,小县置长。汉承秦制,并随着疆域的扩大,郡增至83个。汉武帝设置13部刺史,将各郡分置于各部监察之下。东汉改“部”为“州”,改刺史为州牧,全面掌管一州的行政、军事、民事大权。宋朝设置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对各州进行监控。

——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材料二 西汉文帝时“以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草创刺史制度。武帝元封五年,把“监郡御史”系统、“丞相史”系统和“派遣使”系统三者糅合为一,“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级,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六方面职责)。”至此,刺史制度正式确立。至成帝时“罢刺史,更置州牧。”东汉光武初年,州牧已拥有地方军事和行政权力,刺史走向地方官化。至汉末灵帝,中央失去了对州牧刺史的控制,刺史州牧的监察职能也完全丧失,州、刺史部由监察区变成一级行政区。两汉刺史制度寿终正寝。袁绍、刘表等都是从州牧起家,手握实权,割据一方。

——摘编自刘运玺《关于两汉刺史制度的几个问题》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西汉、东汉和宋朝地方行政层级的演变过程。西汉和北宋初期,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作了一定调整,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刺史制度演变的主要过程及其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刺史制度形成后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演变和刺史制度演变的历史启示。
2023-07-22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瑞金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说中国

材料一   以中国历史而言,秦汉是充实内部的时期,我曾称其特色为“厚”,隋唐却是开放扩张的时期,其特色是“大”。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汉和隋唐当得起“天下帝国”的地位,因为在这两个重要的时期里,中国是开放的,而且是发展的。

——节选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二   无论在民族、疆域还是认同上,这个“华夏/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很庞杂和包容,你可以称之为“天下帝国”,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共同体”……一方面,现代国家不能再是“天下帝国”,它不能不限定领土、族群和国民,汉唐时代那种“包容和弹性”的天下秩序只是光荣的历史记忆,而无法成为现代国际认可的准则;另一方面,悠久和荣耀的历史记忆,又使得现代中国历史学者,理性上虽然超越“华”、“夷”,追慕包容性的天下帝国,但感情上会不自觉地区别“内”、“外”,以汉族中国为“我者”来叙述“华夏/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说中国》·解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时期特色为“厚”,隋唐时期特色为“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华夏/中国”概念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