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政治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的做法及其对西汉政局的影响。
2022-10-21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郎溪中学直升班年级部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统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有人这样评价汉武帝“内强皇权,外服集地四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集权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采取的措施。
2022-10-1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古代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制度创新不仅体现在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还体现在选官制度等各方面的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先秦时期主要是“世官制”,……到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出身,以门第为选官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据向仕碧《对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认识》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朝制度“三个环节”的具体名称,并简述秦朝制度建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的标志并简述其历史进步性。
2022-10-12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是一个庞大的制度系统,往往寓“协商”于决策之中。秦朝凡是重大事件如议帝号、封建、封禅等都与大臣商议。汉代承袭此制,协商的议题更为广泛,如立嗣、立法、人事任免、教育、盐铁专卖、边事、出战、迁都等重大问题都要协商。集议一般由丞相、御史大夫主持,如果议题特别重要皇帝也会参加或主持。参加集议的人数根据议题牵涉面而定,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几百人。汉代设置了针对国家某项重大政策的“专题协商”会:如有关经济民生领域的盐铁专卖会议等。隋唐建立起一套“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施行”三省六部制的“决策一执行”机制。在明清两代,一些重大问题决策、重要人事选任、重大案件审理通常都要进行不同方式的协商。

——摘编自齐惠《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协商”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协商”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协商”的作用。
2022-07-2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时期,依靠庞大的公文运转实施行政管理,必须有相应的公文运行制度。秦汉公文运行大体遵循以下主要规定:文书逐级下达和上呈;遵守公文主发和签署制度;公文行程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各段传送人均有完成的收发文记录,下行公文要按要求回复。总体上看,秦汉公文大体围绕着中央政府、州郡和县乡三个层次运转。公文运转包含着公文转呈、公文下达和公文批复三个核心环节。从皇帝到各级官僚机构的权力行使也主要通过这三个环节表现出来。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公文运行制度的基本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其他朝代与公文运行有关的制度,并作简要说明。
2022-07-1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
2022-07-1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法令由一统,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更名民曰“黔首”。收天下兵,聚之成阳,销以为锺鎵,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乡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徒天下豪富於成阳十二万户。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朝形势图

材料二   统治是一种支配性权利,是建立在强大外力压迫的基础上的控制方式。其特点主要有

1)统治的主体只能是政府机构

2)权力的运行方式是自上而下的

3)依靠强制力的威慑。

——摘编自毛光霞《秦汉转型时期乡绅治理的功能研究》


回答:材料一中的哪些信息可以为材料二的观点提供佐证?
2022-12-10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德化一中、三明市永安一中、龙岩市漳平一中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材料一   秦灭六国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实现了“诸夏”的统一,又取闽越地,置闽中郡。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取岭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44县,又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今黄河以北内蒙地区)。这样,秦始皇便在我国相当大的地区实现了政治统一。这一统一,包含了南方百越系统和苗瑶系统的民族、西方部分氐羌系统民族、北方部分阿尔泰系统的民族以及东北部分少数民族。因此秦的统一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二   元朝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漠北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这一地区没有州、县建置,实际基层行政单位仍然是蒙古社会中传统的千户、百户组织。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就。……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职,可世袭。第一任行省长官在云南“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由是文风稍兴”。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元朝皇帝信奉吐蕃喇嘛教,尊喇嘛教萨斯迦派僧侣为帝师,吐蕃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分析元代边疆治理措施的积极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廷 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据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民国”之取代自 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四条中华人民 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 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解决李斯所提问题实行的政治制度,并说明这一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国的成立“是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的原则,并举出两例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10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摘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如表。

《元晖墓志铭》拓片

公讳晖,字景袭,河南洛阳人。昭成皇帝(北魏高祖拓跋什翼犍)之六世孙……温源恭俭之性,得之自然;忠孝笃敬之诚,因心而厚。幼涉经史,长爱儒术……太和(北魏孝文帝年号)中始自国子生辟司徒参军事,转尚书郎太子洗马……入为尚书右仆射,寻迁左光禄大夫尚书仆射……春秋五十五,以神龟二年九月庚午遘疾薨於位(因病去世)。天子震悼,群辟痛心,有诏追赠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司空公领雍州刺史,侍中如故。考德累行,谥曰文宪公。

                                                                                                                                ——摘编自《元晖墓志铭》

材料三   如表。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西夏其官分文武班,包括中书、枢密、三司、御史台。保留了原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等官职。
大庆四年(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女真初起,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
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材料四   在中央,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则广设行省,岭北、辽阳、云南等边疆行省,既负责边疆行政事务,也负责少数民族的管理。此外,元朝还建立了“朝令夕至,声闻毕达”的驿站制度,将边疆地区和中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并设置宣政院实现对吐蕃的直接管理。为了加强对北疆的管理,元朝在这里部署了大量的军队和移民,在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大变局”的具体表现。
(2)写出《元晖墓志铭》的具体史料类型。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具体说明《元晖墓志铭》可以印证哪些史实?
(3)依据材料三,概括辽、西夏、金制度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影响。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边疆政策的历史意义。
2022-11-26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