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朝的统治和政权更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唐朝对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实施的措施,简析唐朝少数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2 . “大一统秩序”的重生之路三国两晋南北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 长江流域原本“刀耕水耨”的原始耕垦方式逐渐得到改变……越来越注重精耕细作。东晋政府鉴于江淮地介南北之间,适宜在水稻收割后安排三麦(旱作物)的种植,以济匮乏,于是下诏:”……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

——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

材料三 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上……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

——摘编自《洛阳伽蓝记》

材料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中所蕴含的“回归”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回归”后的隋唐是否是秦汉的“复刻”。
2021-10-21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黄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大一统秩序”的重生之路——三国两晋南北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班固等《白虎通·三纲六纪》

汉末魏晋时期,经学之风的深刻影响对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造成了重大破坏。

——韩东育《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长江流域原本“刀耕水耨”的原始耕垦方式逐渐得到改变……越来越注重精耕细作。东晋政府鉴于江淮地介南北之间,适宜在水稻收割后安排三麦(旱作物)的种植,以济匮乏,于是下诏:”……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

——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

材料四 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上……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

——摘编自《洛阳伽蓝记》

材料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中所蕴含的“回归”的因素,并说明“回归”后的隋唐是否是秦汉的“复刻”。
4 . 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据《汉书》记载:“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材料二  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

指出材料中魏晋墓砖壁画反映的社会经济信息,并说明其与汉长城修筑之间的历史关联。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朝民歌《木兰诗》最早记录了花木兰的形象。此后,木兰形象在文艺作品中不断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木兰形象描写出处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北朝民歌《木兰诗》
增加了“放小脚”、“练武艺”、“劝爹娘”、“擒贼首”、“配因缘”等情节;“休女身拼,缇萦命判,这都是裙钗伴。立地撑天,说什么男儿汉!”明朝徐渭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
“花木兰心如麻无心纺织,恨敌寇犯边关侵我乡邻,可惜我曾学就浑身武艺,不能够分亲忧为国效力”“但愿一去旗开得胜,平了贼儿回家再孝双亲”“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豫剧电影《花木兰》(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出品)
根据材料概括“花木兰”形象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0-21高三上·广东·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石勒(274333),羯族人,后赵开国皇帝。石勒以“马上取天下”,以强悍的军事武装力量摧毁了西晋在北方的主要力量,其军事行动暴露了内迁少数民族豪酋落后、杀掠的特点,既不据形胜之地,更不守山川之势,而是飘忽剽劫,掠夺屠戮。319年,石勒建立后赵,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石勒在建立政权之后,采取“胡汉分治”的政策,实行“讳胡之令”,以提高少数民族贵族的尊荣。虽然他优容和重视汉族知识分子,吸收他们参加统治机构,规定“不得侮易衣冠华族”,但很多重要、核心官吏还是自己的羯族人亲属。在社会生活习俗方面,他对兄死妻嫂这一胡族的普遍风习加以禁止,以适应汉人习惯。在职官设置方面,大体依照晋制而有增设。农业方面,设置劝课农大夫、典农使者等职务,“核定户籍”并“劝课农桑”。他攻占幽冀后,核实州郡户口,减轻每户所课租调。石勒还很注重教育,并在襄国和地方设立学校。

关于对石勒的评价,《魏书》称其“夷狄不恭,作害中国”。然而,史学大家范文澜却说“石勒比起西晋和东晋的腐朽统治来,显得有些新气象”。

——摘编自《关于石勒的再评价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书》称石勒“夷狄不恭,作害中国”的缘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范文澜关于石勒统治“新气象”的观点。
2021-04-2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1月历史试题(广东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西晋末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八王之乱中,借夷狄以平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得以入主中原,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少数民族纷纷各霸一方。

——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摘编自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长期分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的统一因素。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贞观之治”

唐玄宗“开元盛世”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上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9 .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

——《魏书·高祖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